思维孤独
._、“不可思议”这个汉字翻译是相当地精简,让我们不知道要达到如何想象的“不可想象”才叫作不可思议,凡是可以想象、推理的状态就是“不可思议”。所以宗教,无论是佛教或是基督教,在哲学系统里都归于“神学”,与一般哲学的思维有区别。
._、我在《语言孤独》一章提过,儒家思想影响我们甚巨,而儒家的主张,如孔子的哲学,常常是一种结论式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结论,是可以奉为教条的格言,听了之后不必做太多的思考,照着做就可以了。希腊哲学则恰好相反,把推理的过程、思辨的过程,视为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_、台湾在“解严”前,没有机会发展思辨,人民不被允许思考,现在可以说出自己思考的结论,却没有人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把自己思考的过程,充分地与他人沟通,让别人知道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结论。结果是,你不接受我的结论就变成我的敌人,演变成对立的状况。
._、思维最大的敌人大概就是结论吧!任何一种结论,来得太快的时候,就会变成思维的敌人。
._、存在主义非常喜欢谈“荒谬”这个字,处于生命荒谬的情境中,就是人们思辨的时机。因为荒谬本身代表着不合理,所以你可以开始思考为什么产生荒谬感,荒谬感从何而来,如何处置这个荒谬感。思辨于焉开始了。
._、北欧人有理性的思维,却是全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地区。我问一个很要好的丹麦朋友:“你们的社会福利那么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自杀?”他说:“就是因为太好了。人没有困难也就不想活下去了。”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奇怪,困境反而会使人生存。
._、如果我不上网,我不会知道我的学生里,是不是也有人在“妈妈看不到的地方”穿了环、刺了青。他们不会告诉我,因为我作为“教师”的角色,已经被他限定为“反对者”,所以他们不会找我讨论。如此一来,我和他对于刺青这件事的思维就不能进行。现在,这种现象很普遍,因为角色被限定而失去讨论的空间。我觉得这不完全是代沟的问题,而可能是因为我们不重视思维的过程,直接下了结论,这种切断性的鸿沟是造成思维孤独一个很大的原因。
._、热爱智慧、热爱思辨的叫作哲学,如果你只是读别人讲过的东西,本身没有思辨,只是继承或模仿别人的想法,就不能称之为哲学。因为,哲学的起点是怀疑。
._、当我说,“解严”以前没有思维可言,很多朋友会说“解严”以前至少还有秩序,我不表认同,因为一个命令一个动作不叫秩序。秩序应该是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意见,但彼此尊重。harmonious,和谐,是源于音乐的概念,将各种不同的声音融合成最美的“和声”(harmony),而不是只有一种声音。
._、大凡思考者都是孤独的,非常非常非常孤独。例如庄子,他孤独地与天地精神往来,不与人来往。他从人群里面出走,再会看人间的现象,所以他会思考:趴在烂泥里的乌龟比较快乐,还是被宰杀后供奉在黄金盒子里的乌龟快乐?(是走出人群的人快乐,还是努力追求名利做官的人快乐?)他在思考,也在悲悯着这些汲汲营营的人。
._、但今天,我们看不到像庄子一样的孤独思考者,也看不到他在另一则语言里说的“大而无用”的人。我们都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如果比喻成树,就是希望自己能被拿去盖房子、造船,庄子却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他提醒我们说,你可不可以扮演无用的部分百分之零点一?先回来做自己,然后你对社会的“有用”才有意义。如果你自己都不是自己了,只是被社会机器利用,没有思考能力的角色,对社会的贡献只是“小用”。
._、庄子长期以来保持一个高度,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他几乎从未成为文化的主流,大概只有在魏晋时候昌盛一点,其重要性亦不如儒家。可是他追求个人的解放,追求个人的自由、追求个人在孤独里的自我觉醒,都是非常重要的思维。
._、小说里的艺术家,当然不懂“无用之用”,他最后放弃了。扮演了领导要他扮演的角色,从这个时候开始,他那由两千七百四十一只猪脚构成的艺术品,丧失了意义。
._、心一直在自己身上,心会不安,是被寂寞驱使着,要去找自己以外的东西。可是所有东西都在自己身上了,一直向外追寻,是缘木而求鱼,反而让自己慌张。
._、我们不要忘了,波平如镜,水不在最安静的状态下无法反映外面的形象。以此比喻,我们居住的岛屿,每天都波澜壮阔,没有一件东西会映照在水面上,没有办法反省也没有办法沉淀。
._、现代人讲求记忆,要记得快记得多,但庄子认为“忘”很重要,忘是另一种形式的沉淀,叫作“心斋坐忘”。忘是一种大智慧,把繁琐的、干扰的、骚动的忘掉,放空。老子说空才能容,就像一个杯子如果没有中空的部分就不能容水。真正有用的部分是杯子空的部分,而不是实体的部分。
._、孤独一定要慢,当你急迫地从A点移动到B点时,所有的思考都停止。生命很简单,也是从A点到B点,由生到死。如果你一生都很忙碌,就表示你一生什么都没有看到,快速地从A点到了B点。难道生命的开始就是为了死亡吗?还是为了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与孤独相处的时候,可以多一点思维的空间,生命的过程会不会更细腻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