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语言风格古朴讲究,小说结构庞大宏伟,虽然一直让人心向往之,但却迟迟不肯接近,太难进入了。
虽然故事架构我们通过很多渠道都可以轻易得之,其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也大概都了解,但是完整的详尽的了解却是不太容易的,非得抱着厚厚一本,一回一回地把它捋一遍才能知之,更别提其中很多典故及综述都和历史息息相关,很多诗词更是收放自如,自成一派。
对于我就是如此,总想着要通读精读,而且要写自己的感受,可是每次打开第一回读不完就打退堂鼓了,心中想着再找机会吧,太难了。每每如此,年复一年,终于明白自己究竟在怕什么,找那么多借口敷衍自己,不就是对于历史有点不甚了了吗,对于典故懒于查资料么,还买了《王蒙的红楼梦》,看了几页蒋勋说红楼,可那毕竟是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啊,终究不是自己的,听别人说得再好都不如自己真正的去精读一下。
前段时间看了三国的连续剧,在网上也搜到了87版的《红楼梦》连续剧,还有电影版,看着看着突然觉得那本尘封已久的《红楼梦》到了该去精读的时候了,不能再自我推诿了。
四大名著,西游记看了太多遍,水浒不爱看也看了,三国终于看进去了,唯独最适合我学习的红楼梦却被一推再推,居然排到了最后了。
言归正传,第一回就看了好几遍才大概明白,为了搞清楚曹公对甄士隐到底是什么安排,又看了最后一回,总算知道了。原来甄士隐就是作者第一回第一段所言的“真事隐”,是贯穿始终的很特别的角色,替代作者去抵御这所有的是非曲直和世人评说,而且亦人亦仙,完全符合各个时代人们对于故事的某种诉求,最好不是实打实的来,也不要实打实的去,亦真亦幻才是最高境界。
至于贾雨村这个人物,基本也是为了这个故事服务的人物设定,也是第一回第一段“假语村”言就奠定了整部小说的调儿,曹公太睿智,一开始就将自己置身事外,反复强调这既不是作者自己的经历,又不是自己独家编撰的故事,一切都犹如天成,甚至可以说是故事选择了曹公,而不是曹公写出了故事。太妙了!贾雨村在很多地方都替代作者来表明故事的背景,发展和结局,甚至最后一回也是贾雨村和甄士隐碰面来了结这部鸿篇巨制,堪称完美。
先来说甄士隐,从一个禀性恬淡的隐士到步入发狂追寻跛足道士而去的修仙之路,经历了爱女失踪,大火失家,投人不着等诸多波折,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再看一下他在小说中出现,最重要的意义却是他的书房一梦,梦中所见与开篇女娃炼石补天独剩一石于青埂峰下成连续之态,有前因后果之局。
这梦很有意思,完整讲述了木石前盟,以及故事大致的架构。
梦醒时分就在门外看到了之前一再引出故事的一僧一道,口出真言预算了甄士隐和其幼女的命运。这符合故事的路数,必有高人神人才更吸引凡人啊!
接着非常的自然引出了寄居葫芦庙的贾雨村出场,此人以落魄书生的身份登台亮相,也极符合时代特色,算是常见招数。
贾雨村的存在就是为了借着他在故事中的身份来阐述故事给我们听,很自然,“假语村”言嘛,无非就是穿针引线的线吧。
甄士隐和贾雨村的相识是很巧妙的安排,葫芦庙旁的爱读书的本地望族和寄居在庙里的求赞助的书生,这不是理所当然要惺惺相惜嘛,读书人之间的赏识大于一切,甄士隐赞助了贾雨村,非常赏识他,支持他雄飞高举。
贾雨村欣然得了赞助,后来也做了官,虽有些波折但总是围绕着故事里的人物转圈圈的,来来回回都是可以知道看到了解到故事内容的主要见证者。
此外妙就妙在这二人虽然是刻意另外安排的人物设定,带着作者安排的重要使命,但是其存在感也很强,人物也是非常立体饱满,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设计手法。
你看甄士隐,一出场就在书房做了长梦,接着又款待贾雨村并慷慨解囊相助,后来失去爱女到大火烧了家园,投奔岳父,最后悟道而去,恍然就是一场历劫,这跟那块石头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但又不是一种小型的体验,完全就是只属于他本人的历程。这个在最后读完以后可能会有更深刻的感悟,目前来看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代替作者和故事主人公的双重人物设定,妙极。
再看贾雨村,从谈吐到为人行事多有超脱之处,比如“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的甄士隐家的丫鬟娇杏,被贾雨村视为红尘知己,成功后纳为妾,后又扶为正室,堪称一段佳话。
再比如第二回当冷子兴谈及贾宝玉时,贾雨村那一番博古通今的长篇大论,将一个原本不被世人看好的顽劣之徒说成了一个世上罕见的奇异之人,好像这里很明显贾雨村就是在完成曹公安排的任务——为主人公表明正身,好引领读者往一个非同寻常的方向去看待贾宝玉其人其事。
当然,贾雨村出场肯定要比甄士隐多多了,因为任务不一样,这是曹公的高明之处。至于此人的评说,只能随着情节发展来深入。对于贾雨村贪酷受弊,也是为了铺垫,让他去做了一年林黛玉的家庭教师,这才为后来去到应天府搭好了台阶。然后又通过和葫芦僧的重逢来接续甄士隐和他女儿英莲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引出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故事,这很好,完全不着痕迹,但又巧妙衔接,引人入胜。
故事还很长,人物依次出场,第一回有点像序言但又不仅仅是,也是正文,尤其是石头兄自述以及石头兄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清楚明白的交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主要是让作者摆脱干系,年代都不可考才是最强盾牌,况且故事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书的内容,故事内容亦可消愁解闷,其中诗词可以喷饭供酒,亦不过实录其事并无谋虚逐妄之处,这些自述足以表明此书的独特性了。
书中用语简洁凝练,犹如观看一幅水墨丹青,又如航拍视角,事无巨细详实尽细尽致,常读不厌,常读常新。
再读再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