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终于来了,十年来在中国评分最高的奥斯卡获奖电影

终于来了,十年来在中国评分最高的奥斯卡获奖电影

作者: Healer_peng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13:16 被阅读0次

    3月1日,拿下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3个奖项的《绿皮书》在中国公映。获奖之前,《绿皮书》在33月1日,拿下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3个奖项的《绿皮书》在中国公映。

    获奖之前,《绿皮书》影迷那里就呼声甚高,在上映4天后,在口碑的助力下逆袭登顶日冠。影片上映后,便以黑马之姿横扫各大平台,淘票票评分9.4,猫眼评分9.6,豆瓣评分8.9,成为近十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最高分。截至昨日,影片总计票房1.35亿,连续4日上座率居首,排片比也在不断攀升中。作为近10年来在中国评分最高的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的票房状况,能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对奥斯卡电影的接受程度。

    《绿皮书》是一种专为当年黑人编写的一本旅行指南,电影里奋斗到上流社会的黑人钢琴家唐,受邀到种族歧视依然比较严重的南部为各地成功人群进行表演,在巡演路上,唐遭遇了不能住白人旅馆、不能进高档餐厅吃饭、被警察羞辱的恶劣待遇,而应聘为唐的司机的白人托尼,从一开始对黑人有偏见,到数次为唐挺身而出,两人建立了友情。结尾时唐带一瓶酒前往托尼家一起庆祝圣诞的场景,动人而温暖。

    整部电影难得的地方,在于它在处理这么庞大的社会议题时,却始终没有偏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一焦点。它没有成为一个社会议题的牺牲品,它仍然深刻地知道,一个具体的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一个具体的人的损毁与救赎,才是真正动人的。

    《绿皮书》是一部格式化精妙的电影。它与惯常的种族歧视电影不一样,它翻转了以往这类型电影两位主角的身份。黑人主角的优雅高贵,与白人主角的粗鄙平民形成了一种更有趣的对位。

    它也揭示出种族矛盾里更隐蔽却更精确的状态——当这位黑人大艺术家,在音乐厅受到所有白人欢呼鼓掌,在台下的他却不能去白人的厕所时,这种看似矛盾的双标里,有着一种真正渗入骨子里的歧视。

    电影后段,有一段静默的镜头。

    他们的车在南部的乡间小路上抛锚,和田里劳作的黑奴对视的这一幕,无声却发出巨响。同样的肤色的人相互凝视,虽然肤色相同,可是生在不同的成长背景,接受不同的文化,社会阶层、人生观、价值观也截然不同。在这五秒钟短暂地凝视中,却苍凉的叙事出两类人悲欢不同的人生。那一刻的他们同样生活在种族歧视的阴影之下,但Dr.Shirley好歹还有选择回到相对民主的北方的权利,而后一类人呢?

    “人生而不同,地域影响人生,总有人困于群山绵延,囿于江河湖海,起点如此,终点也如此。而我们只是带着好奇匆匆一瞥,却不知这一瞥里有着多少人从青涩至苍老的终生。”

    想到这,Dr.Shirley作为那个年代黑人的缩影,却是相对幸运的一个。他身后还有那么多那么多黑人,用无声的方式,在歧视与偏见的目光中,波澜不惊的度过了苦难但平凡的一生。

    当托尼·利普问到Dr.Shirley为什么甘愿放弃北方的安稳,来到南方忍受有色眼光时,他的同伴说:“Being genius is not enough, 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s”就在《绿皮书》故事的次年,华盛顿林肯广场二十五万人聚集,众声反对种族隔离,马丁·路德金振臂高呼出那句“我有一个梦想”,将民权运动推向高潮。不是每个人都有鼓起勇气的能力,但如同剧中所说,勇气能改变许多东西。Homi K. Bhabha的理论同样告诉我们,一切文化的不对等背后,都是权力之间的不对等。但是在这种cultural hybridity的过程中,也能够为相对弱势的一方提供发声与权利诉求的声音被听到的可能性。

    豆瓣上有句影评说的真好:“决定我们成为某一类人的,往往不是皮囊,而是皮囊下的世界,由我们见过、爱过的一切组成。”

    谢谢《绿皮书》以如此温柔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一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终于来了,十年来在中国评分最高的奥斯卡获奖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bn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