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昇的书《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刘秀的秀》,书名比较长。我叫这本书为《刘秀的秀》,这样简化的原因有两个:
1,刘秀的皇帝之路并不怎么嗜血,他的皇帝之路,没有杀兄弟,没有杀功臣,也没有怎么折腾老百姓,还取得了爱情的圆满,娶了一生所爱阴丽华。
2,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很多无厘头的搞笑。一言不合就很幽默。
相比较于秦始皇的霸气、刘邦的匪气、朱元璋的流氓气、赵匡胤的江湖气、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中最有君子气的人。毛泽东评价他说“刘秀是最会打仗、最会用人、最有学位的帝王之一”。
在Kindle上看完了这本书(上下两册),电子书的好处就是可以很方便的做笔记,所以就根据当时做笔记的先后顺序来分享一些有趣的内容:
刘秀一笑,道:“冷静,冷静,这才刚刚开始呢,好事还在后头。等生意更红火起来,咱们再成立一支驴车队,把咱们的驴车队都送上市场,简称上市。你说,那得多美气啊。”
送上市场,简称上市。幽默常常在不经意之间乍现。不过这个功劳也许不应该记在刘秀身上,得给作者曹昇一个赞。
刘縯拍拍刘秀的头,勉强笑道:“别怕,还有我在。”刘秀点点头:“我不怕。”顿了顿,仰首对刘縯道:“你也别怕。”刘縯心中一阵温暖,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刘縯是刘秀的亲哥哥,在刘秀还年幼时,他们的父亲(一个普通的县令)去世了。这是两个兄弟在葬礼结束后,互相安慰时说的话。有一些人,从小就不一样,是因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突然像个大人一样。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是故人君惜赦。
当时的汉朝和王莽的新朝常常搞大赦,犯了罪的人被关不了几年就遇大赦,被放出来了。经常这么做,就相当于犯罪的成本变低了,相当于鼓励了犯罪,好事也就变成了坏事。
只要动动笔杆子,写出一份花团锦簇的计书,便可以仕途升迁,飞黄腾达,试问,又有哪位官员会真的费尽心力去为民除害、造福一方?民谚曰:“力战斗,不如巧为奏。”道出的正是这些官员们的普遍心声。
王莽称帝时,一位默默无名但是投机取巧的小官员,写了一封拍马屁的文章,被委以大官,作者于是发表以上议论。我深深认可。一定要让踏踏实实干活的人升迁(这些人往往不善于或不屑于表白邀功),所以,做主管的人一定要能明察。不要提拔一群拍马奉承的人,这样是对有才者的不公平。
刘縯道:“这一百金,自阿父死后,一直埋于此地,就等着你成人的这一天,交到你的手上。”
刘秀木然而立,双眼有不速之泪。谁说刘縯不管他,这百金便是刘縯早早为他备下的成人礼。十一年来,刘縯一个子儿也没动过,即使是在家中最艰难的时候,而那是怎样的艰难!有这百金,刘縯能多养多少宾客,又能少受多少辛酸,而他竟能忍住,自始至终分毫不取。
刘秀默默拭泪,良久方道:“我不能要。”刘縯道:“要,是你的。不要,还是你的。”说完又道:“此前,我都由着你,随你所好。如今你已成人,不能再一味贪图玩耍,我身为长兄,也要负起督导之责。你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用这些钱入太学读书,一是用这些钱娶一门亲事, 你自己选。”
刘縯一直自比汉高祖刘邦,胸怀天下,王莽篡汉以后,刘縯一直想复兴汉室。在南阳养了很多宾客待用,无奈他并没有很多钱,生活过的很艰难,平常对刘秀管的也不多,但是读到此处才发觉并非不爱刘秀,相反他非常爱他的弟弟,宁可自己的事业艰难,也不愿意影响他的弟弟。只是他不是那种嘘寒问暖式的爱。
这一日,实在也无异于他日,该开的花开了,该绿的树绿了,该满的小溪也满了。太阳照例懒洋洋地悬挂西天,随时准备打烊;老迈的家狗睡眼惺忪地趴在路上,等着马车来撞。
哈哈哈,想起了我的那些无所事事的年少,生活也是这样的感觉。
爱情乃闲人之忙事,然而有幸和不幸。起初之时,总是满怀信心,以为一定有一个完美之人,在前方为自己而等。是的,起初总是这样,直到有一天翻然醒悟:原来这种莫须有的信心,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残忍。
我们并非公共汽车,怎能确信真的有人在等?我们能够确信的,只能是我们在等待别人。一旦等红了眼,华丽的青春,即将变成曲折的鱼尾纹,而命定的人仍未出现,又有几个人会坚持再等,以最好的年华作为代价?或许就从了吧,凑合了吧,爱谁谁了吧。不求满分,甚至也不求及格,但至少也总比交白卷强吧。
世间多有温柔乡,世间多有美娇娘,然而,刘秀早已修炼到了无欲则刚,他坚信,有一个人在等待着他,正如他只等待着那个人。
嗯嗯。等。
他们是“我以太学为荣”,而邓禹却是“太学以我为荣”。
邓禹是一个神童,天才。别人都以认识天才为荣,天才以自己为荣。
博士和同学们皆无足观,刘秀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不由得满腔悲凉,索性课也懒得去上,终日四处浪荡,很是过了一段沉沦时光。
皇帝上太学和我上大学是如此的像。
圣人所以著六经,无非因为深情。你未经世事,不近人情,怎能求得六经真义?书斋方寸之地,怎敌河山万里?我实在告诉你,你固守六经不放,好比是盆中之虫,终日行绕,不离其盆中。
读万卷书,更须行万里路。读六经而不阅世事,有如买椟还珠,入宝山而空回。纵使勤苦,也只是徒然费神伤身,有何益哉!
是的,看书,但是不会思考和灵活运用的话,不如不看。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狂妄,而狂妄的终点,无疑是自己当皇上。
此处说的是王莽不甘再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想要自己做皇上。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如果一个人有绝对的权力,确实很难不狂妄。所以说,权力如毒品,没有修炼好的人,最好别对权力太有欲望。
后世鉴于王莽之败亡,于是将其改革也一并抹杀,视之为穷折腾,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日渐保守委靡,追求“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东晋宰相王导便是显著一例,其为政务求安静、宽简平易,当时人讥讽他无能昏聩,王导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这段话看的很感慨。变法维新的人未必对,保守的人也未必错。变法维新的人未必错,保守的人也未必错。总之,你越成长,就越知道,你别想让所有的人都理解你。
刘秀在太学的三年,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没有家族的牵绊,没有老哥的压力,他可以为所欲为,放肆、放纵,乃至于放荡。回顾太学生涯,他挥霍过年轻,燃烧过激情,他对得起自己,是他上了太学,而不是被太学上了。
彪悍的人是上太学。不彪悍的人是上太学。
刘秀看上去却对种田甘之如饴,终日和雇工们一起沟洫理渠,拓荒除芜,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悠然有终老陇亩之意。刘縯不忍心见刘秀就这么虚掷了自己,斥责刘秀道:种田能有什么出息?农夫、山泉、有点田,你就满足了?刘秀笑笑而已,并不反驳,他从来不反驳他的大哥。
为赚到这五百金,刘秀忍受着他的斥责和嘲笑,甘愿做一名卑贱的农夫,劳碌辛苦,然后为了贩卖粮食,又是风餐露宿,往来奔波,刘秀经历的所有这一切,并非为自己考虑,而只是为了要在今天给他这个老哥一个惊喜。其时繁星漫天,夜风习习,刘縯竟无语凝噎,兄弟二人对望,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刘縯养宾客需要钱,刘秀很会赚钱。从太学回到南阳后,努力种田,丰收后遇到了连年天灾人祸,粮价越涨越高,赚得500金,交给了哥哥。兄弟之情。
虽说到了王莽这样的级别,早就已经是“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用”。
奥。
王莽历来是死不认错的。他是如此睿智,怎么可能犯错?在他心中,当世之贤,皆不如己。譬如后世隋炀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曾谓侍臣曰: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王莽大体也是如此,自诩才高当世,智迈古今,刘歆乃是当时儒林之宗、学问之魁,然而王莽对他却并不服气,放话说,如果他没当皇帝,而是研究学问,那刘歆便只有争第二的份了。
韩非子曰:“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诚哉斯言,堪为千古帝王指南。王莽自矜其才,以尽己之能为乐事,谋事而当,群臣不及,退朝则有喜色。《书》云:“谓人莫己若者亡。”王莽的固执和膨胀,注定了新朝的国祚难以久长。
太爱自己和表现的人,真是应该去当明星,别来当皇帝。
王莽当朝怒骂流民,等于是给流民定了性,官吏们纷纷表态附和,陛下您德高三皇,仁过五帝,天下人有目共睹,有心共知。些许流民,非但不感激陛下的恩德,反而自甘堕落,实在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做盗贼的材料。陛下无须忧虑,萤虫岂能撼日月之光,这些流民盗贼,不久就会自生自灭。王莽于是大悦,对这些官吏加官进爵。其余官吏一看这架势,当然见样学样,也都只报喜不报忧。
所以,居上者说话得慎重。
博弈论里有一种“自愿者困境”,即在一个群体之中,率先采取行动的人将会丧失一切,而让其他人得益,但是,如果群体中的所有人都维持不动的话,那么最后大家都会面临灭顶之灾。而具体到老百姓反抗官府这事上,则“自愿者困境”可以改称为“出头鸟困境”,即老百姓们不堪官府欺压,都希望官府完蛋,但是要让官府完蛋,就必须有人起来反抗,而反抗官府的代价则是死亡,于是,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去当出头鸟,为了大家的利益去送死,自己则搭顺风车捡便宜。
因此,在组织中如果发现没有人提反对意见,则不代表大家就是支持的,有可能大家很不认同,只是还没说。
这世上原本什么人都有,生旦净末丑,猪马鸡羊狗,千人千面,不一而足。然而尽管人性变化莫测,但所有的人性,都有一个最小公约数也是唯一的公约数,那便是对食物的需求。饱腹之后,自然可以人人有一本流水的账,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从而陷入到出头鸟困境,然而一旦饥饿降临,像做除法一般剔除掉所有多余的人性,于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要吃饭,我要活下去。
历史上所谓的盛世乱世,无非也就是老百姓们能吃饱和能饿死的区别而已。
仁义道德多烂然显著于高文大册之间,而小民终疾苦蹙然于穷檐败壁之下。于是乎,民为重,沉于地,千人踩,万人踏。君为轻,高在天,变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这段话解释了农民为什么要起义。
见王常不杀扁祁,随从们不答应了。王常道:我自有理会。伸手取出一箭,折去箭头,拉弓而射,正中扁祁胸膛。王常对扁祁道:我射你无罪。
王常如此羞辱扁祁,也算对随从们有了一个交代,于是送扁祁上路。扁祁打马而逃,头也不敢稍回。随从问王常,为何不索性杀了狗官?王常见都是亲随,也便掏出心里话来,道:天下事尚不可知,谁知道绿林山究竟能撑多久!无论如何,留条后路总是好的。
王常是绿林军首领之一,扁祁是官军首领。绿林军起义之初,在一次战斗中,打败了官军,却放走了官军的首领,看到了后面的解释,才觉得这些人真是“聪明”啊。
士卒既已归心,指挥起来则如臂使手,如手使指,无不如意。
工作中看到过很多团队,团结的团队和不团结的团队差别非常大。团结的团队相互配合起来,如臂使手,非常快意。
这一年,江山依然如画,而生者但求速死;人间更逾地狱,而死者不欲复生。
多么惨的一年。
蔡少公道:“正命者,天性所禀,与生俱来,在父母成孕之时,日后贫贱祸福早定,是为正命。随命者,努力操行而吉福至,纵情施欲而凶祸到,所谓善则善报,恶则恶报,是为随命。遭命者,行善得恶,非所冀望,遭逢于外而得凶祸,非人力所能抗,是为遭命。”用现在的话来说,正命由先天的基因决定,随命由你后天的行为决定,遭命则是由宇宙的混沌决定。正命、随命、遭命,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一个人的完整命运。
正命、随命、遭命,终于解释了一些我对算命的疑惑。
刘秀再道:“声大义者,张胆而明目;定大策者,潜虑而密谋。我等早晚必然起兵,如今却须忍耐为上。”稍作停顿之后,又道:“夫为权首,鲜或不及,陈涉、项羽犹且未兴,我等宁不慎乎?为今之计,当多贮粮,广结援,静观流民与官府互斗。就在今年,流民与官府之间必有数场恶仗,可待其两败俱伤,然后趁时起兵,以逸击劳,事半而功倍也。”
定大策者,不着急。
当夜,邓晨为刘秀摆酒饯行,酒过三巡,二人步出中庭,仰望天穹,已是漫天繁星。刘秀望着群星,很远。邓晨望着刘秀,很近。
邓晨道: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是你在太学时立下的两大志向,如今进展怎样?
倘若换了别人,对于邓晨此问必然大感懊恼,你是姐夫,我那点破事你还不知道?阴丽华,没影,执金吾,没戏。你明知故问,是不是要听我亲口说出来你才满意?不过刘秀却是向来的好脾气,将邓晨的挑衅置之一笑,答道:不急。
邓晨是刘秀的姐夫,从刘秀小时就看好刘秀,但是刘秀一直也没干成大事,刘秀不急,但是邓晨很替他着急,所以有了上述对话。
时间虽能泯灭爱情,却无法泯灭仇恨,在感情的通货之中,仇恨远比爱情坚挺。
因此,没有人爱你不要紧,千万不要让有人恨你。
好有一不雅之比,刘秀和李通的关系仿佛嫖客与小姐,虽然明知合作可以双赢,但又都担心对方不干不净。
这比喻。
秋日起兵,有诸般利好:此时百姓须上缴各种苛捐杂税,心中正愤懑怨恨;农活已罢,民多空闲,容易招兵;田地刚刚收割,粮草易于筹备。为我们所熟知的秋收起义,其道理也大致如是,与刘秀可谓是不谋而合。
要是中学历史课本也这么讲解秋收起义为什么是秋收起义,而不只是告诉我一个名称,我会更喜欢学习的。
此刻的这些年轻人,起誓立盟,要结伴同行,永相支撑,光芒在他们的脸庞闪耀,未来在他们眼眸中憧憬。殊不知不久之后,他们将各有祸福盛衰,升沉起落,有的早早身首异处,有的很快反目成仇。然而,此时的他们,对此并不知情,他们只是一心想要执拗地前行,要以青春的热血,见证未知的命运。
“只是一心想要执拗地前行……”这就是年轻人。
相对于长安的盲目乐观,身处战场最前线的田况却备感焦虑,火速上书王莽,力劝其收回成命。田况所上之书,开篇明义,曰:“乱可乱,非常乱。反贼无食而作乱,郡县无能而捣乱,朝廷无知而添乱。三乱并起,乱之又乱,是乱矣。”再言中央大军不可轻出,出则利少而弊多,曰:“窃见诏书欲遣太师、更始将军。二人爪牙重臣,领兵少则无以威示远方,领兵多则沿途空竭,无以供养。空复多出将帅,郡县苦之,反甚于贼。”既然中央大军不可轻出,然则何以制贼?唯有坚壁清野!曰:“宜急选牧、尹以下,明其赏罚,收合离乡;小国无城郭者,徙其老弱置大城中,积藏谷食,并力固守。贼来攻城,则不能下;所过无食,势不得群聚。如此,招之必降,击之则灭。”最后,田况再立军令状,曰:“委任臣况以二州盗贼,必平定之!”
读田况之上书,每叹新朝自有能人,惜乎不得其用。
赤眉军起义,王莽派出了新朝文臣最高的官和武将最高的官,一起去讨伐。田况解释了这么做的危害。
田况接诏大哭,向长安跪泣:“许臣一年,反贼足以减半;许臣三年,可还太平世界。恩诏何太急矣!”然而君命难违,田况只能即日起程西行。
“每叹新朝自有能人,惜乎不得其用。”
钱钟书先生论幽默曰:无亵不笑。也就是说,所有的笑话之中,只有荤段子最可乐。
我知道很多段子,哈哈哈哈哈。
司马迁《货殖列传》云:“贪贾三之,廉贾五之。”
贪财的商人,获得三倍的利润。不贪的商人,获得五倍的利润。
刘縯答刘秀道:“我等起兵,志向有二,一为诛灭王莽,二为兴复汉室。如今情势危急,不招下江兵,则必败无疑。倘若天不佑刘氏,不能兴复汉室,退而求其次,只要能诛灭王莽,二志得遂其一,斯亦可矣。至于天下江山,自有有德者居之,又何恨也!”刘秀忽然有不祥的预感。在刘縯的话中,隐约透出一种殉道者的悲情,要知道:刘縯一向以汉高祖刘邦自比,他是志在取王莽而代之的,在他看来,未来的皇位非他莫属。而现在,在经历过一场惨败的打击之后,从刘縯的话里可以听出,刘縯已经有了认命的意思,只要能诛灭王莽,皇位究竟由谁来坐,他似乎已经无所谓,已经不看重了。
所谓的靠谱,就是能够愈挫愈勇。我见过很多看上去很强硬的男生,但是遇到挫折就颓了,最需要他坚强的时候他反而靠不住了。
临阵争功,乃兵家大忌。
很多仗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失败的。
故事背景是一群在诺曼底空降的美国伞兵,深陷德军群围之中,可谓是身处死地。大兵布莱斯太过胆怯,躲在战壕中不敢迎敌,而哈利排长则凭一己之力,端掉了德军的一门机关炮。布莱斯向哈利排长问计,哈利排长答道:“你知道你为什么不敢战斗吗?并不是因为你害怕,而是因为你觉得还有希望,觉得还有可能活着回去。事实上,你唯一的希望,就是接受你已经死定了这个事实,像一个军人那样去战斗,没有慈悲,没有怜悯,没有良心上的责备。要胜利,靠的就是这个。”
这个故事记下来,需要我常常看。
虽然年年都过年,但无疑以今年新年最为难忘,倒不是因为蓝乡之胜,而是因为胜利之前那一段漫长的前戏——以命相赌的急行军。在冰天雪地里夜行数十里,这既是对个人意志的考验,也是对部队凝聚力的考验,他们挺了过来,他们有资格赢得这场胜利。
最好的团建方式就是和团队一起去经历艰难的事,去打赢一场难打的仗,大家的凝聚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增强。
王莽是个聪明人,但却聪明得过了头,以为自己房事国事军事,事事精通,于是经常在军事上遥控指挥,将前线将领作为傀儡摆布,使其无所适从,对将领们来说,应付王莽往往比对付敌军更累。王邑当年没少吃过这方面的苦头,如今想起,仍是一阵寒意。有鉴于此,王邑索性将心一横,道:“臣斗胆,先与陛下约法三章,然后方敢领命出征。”
不授权又希望部属能放开手脚把重要的事做好,大胆创新,取得突破,这是很难的。
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优秀的团队都是这样。
今人每以湘军为论,自诩湘人骁勇,为它省所不及,从而陷入地域之争,诚陋也。历朝历代,神州各地,几乎都出过强军劲旅,而这又从何说起?何处人不善战哉!特在于善用之也。苟用之得当,点豆拈草,皆可成兵;飞花摘叶,皆可伤人。岂地域使然!
何处人不善战哉!特在于善用之也。所以地域歧视什么的最无聊了。
一夫未必多妻,却绝对多难。
非常对,很难,所以叫男人。
我何尝不想待在邯郸,成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然而一位好的领导,就应该和绅士一样,并不干他想干的事,而是干他该干的事!
其实现在的我还没有脱离红尘,依然见见胸还是胸,但是“干该干的事,而不是想干的事。”勉之。
刘秀道:“人生如棋,人也如棋。在洛阳之时,我这枚棋只剩一口气,朱鲔等人只须花上一手,便可以宣判我的死刑,将我从棋盘上抹去。如今来到河北,有诸君追随左右,我这枚棋总算是多延了好几口气,但仍然不能算是活棋。为什么?因为无眼。只要无眼,就不能称为活棋。眼是什么?眼就是根据地。诸君扪心自问,我等来河北已逾一月,根据地在哪里?”诸将默然。诚如刘秀所言,他们这一路经过,所到之处,“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离开之时,“走好走好,不送不送”。挥一挥衣袖,既带不走一块云彩,也留不下一颗尘埃。
这是刘秀的三十岁生日感言,三十而立,就是建立起自己事业和生活的根据地。
王郎问刘林:“还淹吗?”刘林摇摇头:“不淹了。”王郎奇道:“你不是一直主张掘开黄河,水淹赤眉军的吗?”刘林讪笑道:“当家方知柴米贵。当初替刘秀出主意,只图一时之快,不用计较后果。如今我任丞相,一切当以朝廷为重。赤眉军数十万人,天下无敌,他们不来进犯我们,我们正该额手称庆,哪里还敢主动去招惹他们?”
所以,当听到别人给的建议时候,除了听他说的内容,还要多想想他的立场。看他是不是真的为你负责。
刘秀叹息久之,紧握耿纯之手,动情说道:“我欠你的。”要温暖一个人的心,话不在多,这样一句便已足够。
良言一句三冬暖。不过这些话,首先得真诚。曾国藩说“欲将之道,最贵推诚”。还有句话说“没有一条道路可以通向真诚,因为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只有强权者,才敢于戳穿蒙在现实脸上的虚伪面纱,说出刺耳的真话,而不必顾忌卫道士的看法。此时的刘秀,已经是强权者!
最近在看《乔布斯传》,发现乔布斯也总是可以说出刺耳的真话。
然而又有谁知道,要经历多少沧桑和动荡,躲过多少阴谋和暗枪,才能修炼出这样一张加密过的脸庞?
这里说的是刘秀已经修炼到你不能从他脸上的表情猜测他内心的想法了。
某种程度上,刘秀对邓奉不无羡慕,邓奉身上有太多他没有的东西。他虽然贵为皇帝,却远比邓奉活得沉重。邓奉的世界很小,而他的世界太大。邓奉的世界可以小到只剩下阴丽华,从而尽情地深爱,而他的世界却大至整个天下,永远不可能只守着一个阴丽华。邓奉活得够简单,只要自己高兴,便可以抛开一切,拔剑而战,不计生死。而他却活得太复杂,他必须瞻前顾后,考虑众多,即便他长兄刘死时,他还不得不对仇人笑脸相迎,屈辱着自己的内心。
“他必须瞻前顾后,考虑众多。” 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