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7 书画艺贰叁
01
最近,《国家宝藏》火了,九大国家级博物馆宛如九大门派齐聚一堂,华山论剑!由众多演技派明星亲情演绎、解读每件国宝前世今生故事的小剧场,更堪称博物馆版《演员的诞生》,赚足眼球。
其中讲到了一件珍宝:各种釉彩大瓶,这个集历代瓷器技艺之大成、汇聚了多达17种花色的瓷器,花到令后人纷纷吐槽其设计者乾隆皇帝农家乐般的审美恶趣味。
17种图案分开来看还好,合起来嘛~
各种釉彩大瓶
但王凯饰演的“土味”乾隆大帝一脸傲娇,在九大国家级博物馆的护持下,理直气壮地为自己洗白:
朕就是要炫技!鼎盛王朝就是该海纳百川!
这样的迷之自信还真让不少人黑转粉!甚至有网友大呼:(瓷器)就是要过!就是要花!就是要炫!
但这样的宝物真的美吗?一件在技艺上做到巅峰的瓷器,却沉沦到了美学的沼泽地里一身污秽,还配得上艺术二字吗?
“堆砌的艺术就是一台丰富的文艺晚会,全是重点,却没了重心。形式再花哨,到头来也是曲终人散,两目茫茫。……”
文玩收藏界却有人早就一语道破真相,一件以炫耀心态制造的工艺品,无所不用其极的强势,完全忽视了对美的追求,“这类瓷母不宜提倡!”
什么人敢在九大名门正派面前唱反调?此人正是文玩界的野生派——观复博物馆(国内第一家没花公民一分钱的私立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
02
马未都
出生在普通家庭、小学四年级都没毕业的马未都,年轻时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学青年,痴爱读书,哪怕一片有文字的废纸他都要读一读,在工厂做工,别人8小时的工作他硬是一小时做完,挤出时间去泡单位的图书馆。
他26岁那年写的第一部小说《今夜月儿圆》让他一炮而红,是的,他红了。1981年,那是还没有明星概念的年月,最受人追捧的就是那些写得一手好书的作家。
年轻时候的马未都
当时他还不知道自己红了,小说发表后,他开始陆续收到来自各地读者的信件,他高兴坏了,原本每一封看完后都认真回复,直到一天早上,邮递员给他拉来一卡车信件,这半年也回不完啊……
很快,他从一个车间工一跃成为了《青年文学》杂志的编辑,每天从成千上万份投稿中披沙拣金,其中的投稿者不乏如今的文坛大豪,比如当时四处投稿碰壁的王朔,在其他编辑眼中,他所写的《橡皮人》内容出位大胆,和保守的社会环境不搭调,但马未都却看中了王朔的才华,偏要发表!
《橡皮人》发表后,引发巨大轰动,王朔逐渐成为了引领整个80年代中国文坛的人物。
马未都和王朔
王朔这么形容自己和伯乐马未都的相遇:"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吗?在最黑的地方见",两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就这样相遇相知,成为莫逆之交。
马未都的编辑岁月正好与中国当代文坛最璀璨的时期重合,于是他的朋友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震云、莫言、余华、苏童,这些如今大名鼎鼎的作家们的稿子全是他在沙里淘金淘出来的。
顾城
做编辑成就别人的同时,他自己也坚持文学创作,在小说界算是混出名堂,提起当年的风光,他开玩笑说:“中青社为我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我是小说,他是诗歌。只不过就是我没自杀,我要是自杀了,我就跟顾城一样有名。”
进入九十年代,文学圈盛极而衰,被名利裹挟的作家们不再纯洁地搞创作,醉心于买奖、买版面、争名头,眼看着文学圈越来越乌烟瘴气,马未都拍拍屁股不玩了,不当这伯乐爷爷了。
电视剧《渴望》剧照
他转身和一帮朋友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集合起一批优秀的文学创作者拍起电视剧来,还接连拍出了一个又一个爆款:《编辑部的故事》、《渴望》、《海马歌舞厅》等。
可在他的影视事业进行地如火如荼时,他又挥挥手,不在这势利的娱乐圈玩了,一头扎进了冷门的老物件收藏里。
03
“文物就像雪茄,文学就像香烟。吸了雪茄之后就觉得香烟没味。所以,一旦喜欢上文物,很难再继续钟情于文学。”中国的文物包含了中国文化几乎所有的信息,文物对他的智力挑战远远超过文学。
1997年1月,在北京琉璃厂这条百年文化老街的一角,马未都挂起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牌子: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
“观复”两字来自老子的《道德经》中一句:“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其意: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我在这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着。世间也唯有博物馆这样的地方配得上“观复”二字。
观复博物馆里的上千件藏品八成以上来自马未都的个人私藏。马未都从小就对那些烙印着时光故事的旧物件着迷,但一开始他收藏东西也分不出真假,只看漂不漂亮,直到遇到一个懂行的老前辈一脸高深地给他一个青花罐,说好东西你认真看反复看,就能看出门道来了。
马未都抱着罐子天天琢磨,一点一点翻来覆去地研究,从早看到晚,直到睡过去。半夜,他一下子惊醒:想通了,原来这古董真有规律!
就这样,编辑马未都、作家马未都、编剧马未都,最后一路看一路买,把自己变成了收藏家马未都。
马未都在收藏界是出了名的捡漏王,有人说他当年一块钱的买的东西,现在卖一百万也有了。这多少是借了时代的光,那时候的文物太便宜,一个清朝的碗才3块钱,而他一个月工资够买好几十个碗,要是到现在,一个作家写几十本书也买不起一个碗啊。
“我的年龄段卡得可丁可卯,我21岁‘文革’结束,1980年我25岁,25岁到35岁是我狂收暴敛的10年。这10年古董价格长时间是谷底,没有什么起伏,持续的时间特别长。比我大的人,‘文革’前章乃器这些藏家,让人整死一半,比我小10岁的人等他们有能力的时候,这些东西都贵了。”
但只有运气是不行的,马未都的眼光早在四处买古董、时时多研究的过程中练就出来了。某次购入一件古董,很多人说马未都买贵了,但他说卖家凭它的真假成色来估价觉得自己赚了,但我了解这件东西在整个历史中的价值有多大,完全是买便宜了。
陶瓷、玉器文玩、明清家具,他的收藏涉猎广泛,而且他不局限于文物本身,更喜欢研究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别人玩的是古董,他玩的是文化。
04
中国人搞收藏,喜欢偷偷藏起来欣赏观摩,但马未都说收藏到了一定境界,必然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玩收藏玩着玩着就有了做博物馆的冲动,而且要办就要办到极致,他办馆的理念:没来时不能想象,来了也不能复述。
说起对博物馆的最初印象,那来自马未都的童年经历:“我的印象就是老师说,‘快跟上快跟上’,永远说这种话。”这样急吼吼地转一圈博物馆出来,试问有什么意思呢?还有好多年轻人逛完博物馆的感受,居然是这些文物咋都这么丑?!
被问到自费开办观复博物馆的初衷,马未都说纯粹出于玩,后来却发现在中国办私家博物馆实在是件顶奢侈的事,遇到过各种困难,几经浮沉,甚至一度闭馆,可他从没想过放弃。
如今观复博物馆从北京开到了上海、厦门、杭州、天津,瓷器馆、家居馆、工艺馆、油画管、门窗管等展藏品越来越丰富,每年接待上万观众,从自掏腰包赔钱倒贴,到如今靠门票、讲解服务及衍生品销售扭亏为盈,观复博物馆为中国博物馆的未来走出了一条新的生存模式。
“如果有一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依赖的一定是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其他。”我愿意做一个布道者,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文化的妙处,提升中国年轻人的美学认识。
观复博物馆一改博物馆板着脸教化大众的姿态,用最接地气的形式让冷冰冰的古董珍宝在亲切的氛围中重焕生机。他将博物馆收留的几十只流浪猫任命为猫馆长,这些或温婉、或妩媚、或傲娇的观复猫们,上过电视、拍过封面、出过漫画,连马未都遇到猫馆长也甘当铲屎官,自称马霸霸(粑粑)。
马霸霸和观复猫
观复博物馆创办20年,从私人玩味之地到成为最有中国味、最被大众喜爱的私人博物馆,马未都越玩越大。于他而言,人间至乐,无过于此。
马未都把人分三层境界:趋利、趋名、趋静(灵魂之静,心之向往),被问到他自己到了哪一层?
他笑笑说,我在二层半,踮着脚尖扒拉着往上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