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在《红楼梦》的第二回里,冷子兴就说贾府“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但在抄家之前,我们看到的是元妃省亲的奢靡,大观园结诗社的风雅和贾母八旬寿筵的铺排,处处都是安富尊荣和莺歌燕舞。
贾府正值“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谁还能持“身后有余忘缩手”的警觉,“眼前无路想回头”的清醒呢?然而在众人皆醉之时,却有几位巾帼保持着难得的清醒。
(图片来自网络)居安思危第一人秦可卿
秦可卿是宁国府的嫡媳,“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贾母知道她“极妥当”,视之为“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她魂销天香楼时,将自己对贾府的规划托梦给王熙凤,告之“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冷静地指出家族的兴衰自古周而复始,不可人力对抗这一规律。并具体给出如何荣时谋划下衰时世业: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赶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祖茔意即祖辈的坟地,从当时的规定来看,如家族获罪,祖茔是属于可以不被没收的家产,因此秦氏认为应当以此为依托,多置办田庄、房屋、土地等,并且把家塾也设在这里,独立于家族其他产业,独立运营。如果以后家族败落或有不测,子孙后代读书务农,也算有个退路,可保家族永继。
秦可卿这一规划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有一定的实用性,预示了她对家族由盛至衰的焦虑和不安,也体现了她的聪慧。这份居安思危的心思,在整部红楼中,也仅有她展现出相应的格局与远见。
(图片来自网络)心有算计贾探春
探春是的判词中有两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被人称为“红玫瑰”的她, “顾盼神飞,见之忘俗”,工诗善书,行止有礼,心存高远,曾言“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如果说秦可卿的那番建言因未曾落实,具体怎么样,还只能说“纸上谈兵”的话,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探春做了两件兴利剔弊的事情:一是缩减开支,二是承包到户。前一项蠲免了重复开支的学费和多用的脂粉钱,后一项将大观园里的花木等包给婆子,以”不必动宫中钱粮,还可以交钱粮”。
然而探春小打小闹的改良,不可能止住贾府的下滑速度,所以在抄大观园时,她说出了一段痛心的感悟,这是探春对贾府悲戚的预言,也确实是贾府的未来:
你们别忙,自然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是议论甄家,自己盼着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在贾府百数人,为什么只有秦可卿和贾探春,能冷静、清醒地,从不同的层面发现贾府的危机呢?我觉得她们的身世,或许是一个思考的角度。
秦可卿是由其父秦业,一位家境普通的官员,从养生堂抱养而来。这一背景无论怎么样都和贾府门不当户不对的,但她偏偏就以正房的身份嫁入了货真价实的宁国府,并得到了合府上下的喜欢。无论后世对她的身世有怎么样的推测,但她作为一个小门小户的女子,要在宁国府立足,必定要有心存远虑的智慧才行。
探春就更不用说了,她虽是贾府三小姐,却是“庶出”。在那个时候,嫡庶身份的差异非常大,这对心性高傲的探春,近似于针一样刺在她心里,特别是她那着三不着四的生母赵姨娘,又经常兴妖作怪,象华丽衣着上拭不掉的污渍。这也是探春只有本着自己性灵敏锐,作事敏捷,心地敏慧,才脱颖而出。
(图片来自网络)本来“齐家治国”应该是男人们的事,但看看贾府的爷们在做什么呢?这边宁国府的敬老爷遁世修仙,珍大爷穷奢极欲;那边荣国府的赦老爷贪淫昏暴,政老爷私品无甚瑕疵,却不问家事。琏二爷浪荡子四处留情,宝玉富贵闲人。在治理家务上,贾府上下几无男儿了。
所以,待得清醒的可卿早亡,探春远嫁。贾府注定走向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