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与人沟通是再平常不过之事。但就是这样的寻常事,却蕴含着许多不平常的东西在里面。
下面我们先来看两个极端——网络暴力和社交牛逼
1.
网络暴力 是指一些失去了理智的网民,在网络上看到一些问题就不分青红皂白地痛骂事主,让事主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有些事主因此而失去生命的现象。
无疑,这些义愤填膺却又不明真相的网民,对当事人的攻击和谩骂,是有毒的精神食物。俗话话,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网络暴力事件是比较极端的有害信息,滋生了无数的暴力与痛苦,甚至能让当事人社会性死亡。
举例:(1)中国最早的网络暴力事例——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
2006年4月,一位悲情丈夫在网上发表了一封五千字的长信,痛斥一位网名为“铜须”的大学生与他妻子有染。随即,数百人在未经事实验证的前提下,轻率地加入网络攻击的战团,其中一人更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
短短几天内,数十万网民组队对“铜须”发出网络追杀令,搜寻并发布了这名学生的真实姓名、身份、住址和生活细节,并呼吁社会封杀“铜须”,“呼吁广大机关、企业、医院……对铜须及其同伴进行抵制。不录用、不认可、不理睬……”
铜须门事件在2009年被改编成电影--《无形杀》。
姑且不论偷情一事的真假,这样的网络暴力没有造成人命伤亡已是万幸。但电影《无形杀》中却是因此出了人命官司的。
(2)教师体罚哮喘学生致其吐血的大反转,这一事件中,家长的爆料真假掺半,将参与其中的网友误导......
(3)一女士在小区门口取了个快递,就被造谣说她跟快递小哥有染,进而遭到网络暴力......
这样的网络暴力事件,如今层出不穷。对当事人的伤害程度不言而喻。
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成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或帮凶,也可能成为其受害者。
如果我们能对未经确认的网络言论保持审慎的态度,不信谣不传谣不推波助澜,看过就放下,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成为别人的帮凶。
与此同时,学会用正念的觉知去摄取有营养的食物(多看些正面的正能量的消息)。这样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减少了这类消息的有效传播。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辨别自己所说出口的语言(口头和书面)到底是营养还是毒药,不断反省自己,改变与人沟通的方式,用慈爱和悲悯与人沟通交流,这才是我们送给自己和别人最好的礼物!
2.
这节课的主题是沟通,由这两个字,不由得想起了21年的一个网络流行词——社交牛逼症。
社交牛逼症 是社交恐惧症的反向极端表现,指在公共场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毫无包袱且肆无忌惮地散发着自身魅力,并乐在其中的一类人。
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而且有的人确实是天生如此,自信、阳光、快乐。这样的人可能说他们是 社交牛逼者 更确切吧。
但也有的人,虽然看上去他们在社交场上风生水起,其实本质上是假性外向,当社交结束那一刻,他们才终于卸下面具,“整个身体被掏空”。这一类人,被称作社交牛逼症患者更贴切一些。
当然,社交牛逼者,所说出口的话,也不一定就是有营养的,不一定能滋养自己和别人。但是这样一个自信阳光快乐的人,定然也会因为自己的自信和阳光而感染一些人。
案例:电视剧《特战荣耀》里的萧云杰,在待人接物中,相较于他的发小燕破岳,不管在同理心,还是在为人着想,还是在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方面,都可以算得上是社交牛逼症。这与他天生的性格和经历有关。
他是一个初中时便失去父母的孤儿,跟着姑姑和姑父长大,自然跟父母双全被宠着长大的孩子不一样。他懂事要比一般孩子早一些。
所以,有时候会不会沟通,如何与人进行正面有效的沟通,也是需要逼一逼的。
3.
前几天,给儿子发了个红包,他收了钱,但没说谢谢。当时很想发一句话过去:为什么连声谢谢都不说?后来,在老公的建议下,改成:说个谢谢呀。然后他回了句:谢谢。
这两句话的区别,前者有指责和抱怨,后者只是陈述一件事实,或是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前者是毒药,后者不知能不能算是营养,至少没有毒吧。
没有人愿意被指责和埋怨,却乐于满足别人小小的要求。所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换来的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佛家讲中道和守中,都不提倡为人做事走极端。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就算我们给不出有营养的精神食物,也至少可以少释放毒药,少给别人造成精神上的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