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希望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次英语国家的旅行经历,最好是独自旅行。
今天跟做旅游的朋友聊天,咨询了一些旅游行业相关的问题,聊天的过程中,开始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局限:局限在原生的环境(家庭、成长的村子、城市)、局限在教育经历、局限在国内环境、局限在工作后建立的圈子、局限在语言环境。
做更多的事,才能知道在这个领域叨叨的高度;
接触更多的人,才能知道如何做事更有效率;
走出去,才能见到更广阔的天地,感受到更多元的可能性。
而旅游,或者是一次旅行,可以印证上面的这些局限,帮助见识到更多的可能性。我觉得旅游也是一种教育,一种见识教育,旅游在某一方面带给人的冲击不是几本书可以做到的。通过亲身经历大大小小的事,不自觉间就开始对自己之前养成的思维习惯和做事方法做对比,进一步思考产生这些差异的因素。当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以及在这些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多样化的可能性,就会反思自己还有哪些可能性。也许努力方式也会随之变得不同。
走出去
才能知道,一位老人家30年前从南非来到伦敦,经常往返于英国和卡塔尔,还在辛勤地工作,她的眼中满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才能遇到,一位老人家耐心的帮你写乘车路线和换乘方式。后面等待问询的乘客表现出来了足够的绅士风度。
走路走累了,发现了ofo和mobike,体会到了真正的开心,这种开心跟国家有关。能见识到一个一切靠左侧行进的交通系统,骑车的时候需要时刻盯着左侧,挑战已有的习惯。
mobike
走进墓园,看着碑文上的小字,才能简短地知道有一个寡妇已经长埋于此一百多年,让人感叹一百年前有这么一个人在这么一个遥远的地方生活过,让人想起钱钟书先生生命的轨迹,仿佛有一条时间的折线,这条折线在80年前、英国这个地方停留了三年。
Leicester Cemetery 墓园里面
被初春的密雨淋得狼狈、冻得发抖,才能理解哈利波特或者福尔摩斯探案集里面阴雨连连湿冷的氛围,感叹道真的理解了什么是英国的鬼天气!
下雨的天气
去了教室,课堂的氛围也许并不那么活跃,有些人还是喜欢坐在教室的后面。全英文的讲课,能听懂的只有几句。
凌晨四点,天要亮了
在图书馆,当你认真地想去办一张图书馆准入证的时候,他们会给与足够的帮助。看到了黑皮肤的学生同学讨论问题时,声音洪亮热情奔放,也可能是球赛太精彩了。半路会有人问:“请问用中国话问‘夸奖一个人,你很好’怎么说?”。晚上很晚,也有姑娘问你借打火机。考试周,很多人通宵学习,也有很多人凌晨三点才去。
晚上的图书馆
在Airbnb的民宿,遇到了学传媒的中国留学生房东、遇到了浙大的夫妇,开心品尝到了中国菜;在去大英博物馆的路上,遇到了参加完朋友婚礼的两个广西姑娘,吃到了赠与的饭团;在心灵洗涤宣传片前,遇到广东的两个留学生,一起逃脱了“心灵”的洗脑;在去比斯特个购物中心的火车上,遇到了一对华侨朋友,男士开心的说她是来陪女士逛街的,还让我得知,他的票价竟然是我的一半;在飞机上,遇到了15年前移民到比利时的威海女士Pearl,他的儿子大学后去的比利时,半年之内学会了两门外语,现在还在专注学习新的外语。遇到了香港参加马拉松的残疾人朋友,教会了我如何在香港租到更便宜的wifi设备;遇到了47块人民币买到北京到伦敦往返机票的运气好到爆炸招人恨的邻座,还意外的了解到芬兰这个充满冰雪女王气息的国度,以及见识到了最让人感到舒服的赫尔辛基机场。
大厨 赫尔辛基机场的长凳和半躺的沙发
还是机场一角
芬兰航空广告
在伦敦,第一次住男女混住的青旅。感受到背包客的洒脱,不用那么多行囊,只有一个包,就可以独步天涯。最喜欢一位加拿大女生,随身带着两本书,睡前还会看上一看儿。两晚上都喝醉的澳大利亚的Harley,貌似更有趣,回到住的地方说几句醉话,倒头就睡。Neil更像是背包旅行的老司机,背包里准备的东西非常全、干湿分离准备充分。顿时觉得带了两个行李箱的自己是个异类,从此也开始厌倦了行李箱的出行方式,坚定了下次背包出行做背包客的决心。
伦敦青旅----发动机旅馆
见到了伦敦遍地的豪车,宏伟的教堂,莱斯特小城市人们悠闲的生活。才亲切地体会到工业革命力量的强悍以及带给内心的不是滋味,我们需要奋斗多少代人才能与之比肩。在国外见到了会说三门语言的人的比例太多,惊叹于他们基础教育力量的雄厚,以及他们本身的努力。
之前会为自己学不好英语找各种安慰和借口:自己只是千万英语学渣中的一员,英语差点也没关系;反正从小到大学了这么久了,现在学不会也正常,慢慢学,多给自己一点时间总会学好的;反正那么多同学朋友英语都不怎么样、自己工作上没有英语暂时也没有多大的影响。现在想想,即使移民国家有多语言环境优势,即使国内没有好的教育资源,但是作为成年人,如果你确实想在某一个时间点达成一个目标,就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
期待下次,一个人的背包旅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