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庆节带一家老小去了一趟西双版纳,风景着实不错,可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一次闲谈。
一共6天的行程,后3天我预定了一处在远郊的小别墅,房子的主人把小院收拾的别具一格,唯一遗憾的就是太过偏僻,出门就要打车。
在西双版纳这种旅游城市,衍生着另一个生态——包车出游。所以,国庆节高峰时段,打车变成了奢侈。
我们住到第二天的时候,搬进来一对夫妇,女士是河北人,男士是法国人,这次闲谈让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AI已经把人划分为 “三六九等”。
这对夫妇生活在北京,是金融行业里典型的高收入人群。
而她在闲谈中抱怨的是:“每次用滴滴软件打车,显示的出行价格总比别人贵很多”。
我问她:“你怎么知道?”
她给我展示了两部手机,不同账号在同一时间,同一出发地,到达同一目的地的订单。
果然,不到10分的路程,一部手机显示:预计18元,另一部却显示:预计27元。
她说:“有一次常用的手机没电了,就换了另一部,才发现竟然差距这么大,现在打车只要时间允许,总要两个对比下。”
2
作为职场上班族,“中午吃什么”变成了必要的社交礼仪。就像中国人见面客套,一定先要问候“吃了吗?”那么稀疏平常。
而对于“吃什么”这个千古难解的谜题,我们推选了办公室“订餐大使”,她拥有杀伐决断、至高无上的权利,可以决定每餐的配比、菜品和预算。
直到有一天需要加定菜量的时候,我们发现各大订餐平台也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不同账号在同一平台,同一时间段,同一菜品的价格和优惠力度竟然……不一样!
这以后,秉着为我们节省预算的初心,“订餐大使”每天花在比价上的时间明显多出了一倍。
3
昨天的双11余温还没消散,一串串数字在向我们展示着国人强大的购买力。
11月11日凌晨开闸,2分5秒就突破了第一个100亿;26分2秒破500亿;1小时47分破1000亿,15点49分39秒突破1682亿,轻松超越去年双11全天的成交总额。
22点37分冲破2000亿,截止至24点,2018年淘宝天猫双十一成交额总计突破2135亿。
在过去的九年时间里,每每11月11日宣告结束,全天交易额毫不意外得上演着年复一年的高增长,不断地“刷新记录”的背后,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AI“玩命”的推送。
今年不仅APP中到处弥漫着促销信息,弹窗红包也是"套路满满"。每次打开电脑都要先关闭自动弹出的几个广告,才能正常浏览。更有甚者,会直接在桌面建立一个快捷方式,真的是非常流氓了!
短信轰炸更是常态,双11期间,我一共收到了684条商家“提醒”短信。
显然,你的个人信息早就被“三六九等”精准定位了。
4
生完二宝后,由于还处在恢复期,没有办法开展超强度的健身训练。
为了逼迫自己保持身材,合理、安全的维持稳定的身体素质,我办理了全身经络排毒,并坚持每周两次外力理疗。
由于对时间的极度敏感,我通常不会在理疗期间闲谈。大多数情况下,要么听音频课让自己补充认知,要么调整状态让自己休息放空。所以,理疗顾问一直没能找到机会向我各种“推销”。
直到他们修改了制度,要求客户每次签字确认,我才看到我的档案上写着“中上消费能力”。
知乎上有个问题很有意思:“人为什么要被分成三六九等?”
12个回答里,有一个点赞最高的答案写着:“人脑处理速度有限,太扁平化的关系,数据吞吐量太大,计算不过来。分出层次来就只需要处理层内的信息。以后被AI造了反大家就平等了。”
显然,AI并没有解决“三六九等”的问题,反而加剧了“三六九等”的界限。
快手CEO宿华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曾谈到:“算法没有价值观,但是掌握算法的人是有价值观的。”
究其根本,“三六九等”一直存在,而AI的发展只是放大了人的意志罢了。
5
经常听见有人说,现在的互联网电商,可以通过大数据追踪一个人的过往消费记录,和一个人的位置。
通过淘宝的双11热点追踪,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下单的区域、人员、消费水平,并预测消费能力,消费需求。
如果发现他居住在富人区,过往消费的数额很高,就会上调他购买商品的价格,就像我开篇提到的那位无奈的女士一般。
在技术上把人“三六九等”化,变得越来越容易。未来,如果再加上区块链技术,可以精确地追踪一个人的全部行为,包括消费行为。
那时,又会发生什么?
6
在智能商业时代,未来的市场会细分到每一个人。
“精”和“准”会成为下一个商业时代的主旋律。“精”是市场可以精确细分到每个人;“准”是整个服务过程的准确和准时。市场已经从大众市场变成了人人市场。
“三六九等”也只是其中的一种呈现方式而已。
电影《怦然心动》里说,这世上,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从未停下,洗牌的声音从未终止。
牛津大学哲学家、未来学家尼克·波斯特洛姆(Nek bostrom)在他的《超级智能》一书中,将超人工智能定义为“在科学创造力、智慧和社交能力等每一方面都比最强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的智能”。
而自去年以来,Facebook 数据泄漏、「大数据杀熟」等事件的不断发生,让世界人民对于数据隐私和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等话题,充满了担忧。
显然,目前迫在眉睫的,应该数据安全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数据泄露。
隐私数据的泄露,不仅会威胁到一个普通用户的网络账户安全,更会直接影响到其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就连在科技界食物链顶端的扎克伯格,都老老实实的把摄像头、麦克风给贴了起来。
要知道,“三六九等”恰恰意味着:每个人在虚拟世界服务器里都是一具一具“一丝不挂”的存在。
7
你上网搜了下二手房的价格,马上就会接到各种房屋中介的电话;你刚刚买了一些纸尿裤,其他育儿商品的推销就在路上了。还不仅仅是打扰,实际上还有现实的风险。
长沙一位用户在外卖平台上给一个商家点了差评,商家按照她留下的信息找到她进行报复,她的丈夫被严重殴打,送进了医院的重症病房。
如今,很多互联网公司表示收集来的用户信息不会侵犯用户隐私,很多人也以为匿名就意味着无法关联到具体的某个用户的信息,但实际上,匿名并不能完全保证用户的隐私安全。
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说:“保护隐私是这个时代的难题”。
如果用户的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那么用户就会一直对收集信息的人工智能存在戒备心理。
8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莱维•多尔(Ravi Dhar)在接受FT中文网独家专访时提到:由于人们对隐私的界定不一样,监管会变成一个难题。
他举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比如,一个人开车去机场赶飞机,路上交通很堵。这时候,如果地图软件提醒他走另一条更通畅的道路,他会很欢迎。但如果这个人去的是一个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地方,在一模一样的情境下,如果地图提醒他,他可能会吓一跳。
再比如,多尔问学生,如果有旅行社推送度假信息给你,接受吗?他们说接受。但如果制药厂发现你有艾滋病,向你推送艾滋病药呢?他们说不能接受。
可见,隐私是分场合的,但厂商很难准确清楚消费者的情况,甚至有时候连消费者自己也不清楚。
场景后的“三六九等”,你怕了吗?
9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在网络留下的任何痕迹,就像是在网上留下了一条数据尾巴,别人可以根据这条尾巴随时跟踪你,捕获你,甚至是伤害你。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不过,现在欧洲已经有了相关立法,来保护所谓的隐私安全。
2018年5月,欧盟出台了一项关于数据的立法,叫做《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条例中就有“被遗忘权”这样一项规定。
简单说就是,你登录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平台,可以选择不把自己的数据留给它。只要你选择“被遗忘”,那些关于你的最核心、最敏感的信息就不会被记录。
而未来在“三六九等”的路上,可能还有更多,需要我们一起去做。你准备好了吗?
10
罗辑思维老罗曾在得到一档栏目中,瞎想了一个场景,他说:
“比如,将来发明了一种可以延长寿命10年的药,统一的定价是用每个人财产的1%兑换一粒。
这样,穷人出的钱自然少,而富人买什么都可能会贵得多。看起来极度不公平的技术驱动下,却有可能带社会回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人类社会原本就有的“三六九等”不会变,技术带来繁荣的趋势不会变,技术显性化“三六九等”的规律仍然不会变。
所以,过去发生的事情,未来还是会反复发生,只不过,我们无法想像它未来发生时的具体样子。
这样的“三六九等”,你准备好了吗?
AI 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你怕了吗?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