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子:
自我感觉日常效率还挺高的,结合今天的内容说几点心得(含软件推荐)。1.头一天晚上或者第二天上班时列出待办事项,使用滴答清单软件或者直接纸笔勾画。如果一段时间待办的大任务比较多,不好具体安排在某天(要看心情和状态决定干哪样),就会以3-5天为单位列出待办。2.使用“块时间”app规划每天每个半小时要做什么,把待办大致填进去。这样的好处在于知道一天大概能做完多少。免得“眼大肚皮小”安排很多做完很少,挫败感严重。3.大项任务、处理文档时开forest app 45分钟一个循环,把手机隔离,同时电脑微信最小化,保持一定时间的专注度。4.写作时用幕布堆碎片资料,打磨思路,然后逐节修改,效率很高。
一二八九: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放空能力”。现在生活节奏很快,任务很多,有时忙的像无头的苍蝇,焦头烂额,身心疲惫,倒不如充分利用现地条件放松自己:去超市或者开饭的路上,慢慢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听听鸟叫,哪怕不知道是什么鸟,但是能听到不同的大自然的声音,感受一下风声,让手背手心感受风的感觉,感受微风拂过脸庞的感觉……这些会让我们暂时放下心里的任务,“空”一下,充充电,更有利于前行。以前总觉得这个很奢侈,总是加班加点工作,很累。现在要注意,跟以前看的“机关干部爬格子:寂寞的精神长跑“爬格子扯到锻炼身体,差不多的道理。以后要注意,不仅要工作,更要给生活一些情趣。
高某某:
这个时代中更稀缺的是碎片整合能力。我们现在每天接受到的信息碎片化现象太严重,由于过度的碎片化,导致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修复一件事,文中提到的手机使用就是一个例子。之前也看过相应的文章,有人曾觉得手机游戏不过是一种调剂,但也有人提到过手机粘性这一概念。手机粘性就是,不断的给你碎片化的知识以及信息,通过其不完整性,激发你的兴趣,进而增加你的使用时间,从而更多的消耗你的时间来达成其特殊目的。如果我们不具备碎片化的整合能力,那我们就会被这一特性将时间消耗殆尽,这很不值当。所以,我觉得提升碎片整合能力十分重要。提高碎片整理能力,要从接收时入手。我的方法是先判断这个碎片信息流,是否是我需要的信息,如果是就摄入,如果不是可以考虑放弃。然后在把它根据生活中用得到的和工作中用的到的进行分类。比如看抖音,现在看的比较少,但是看到生活有用的,比如做什么吃的,或者说收纳等像是工作有用的,比如说一些材料的制作,参数的调整也都会码下来做备用。像是唱歌跳舞啥的就可以直接略过了。久而久之,抖音也就只推我想要的内容了,也减少了我的整合时间。第二个如果碎片整理能力不够强,就抓住最重要的一个碎片做延伸学习,比如我刚买到相机,上面有好多参数,我就会一个参数一个参数的挖,最终学会使用它。
梓涵:
首先说一下碎片化信息,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大一的时候也挺苦恼的,干骨干每天领导会安排很多任务,信息量也比较大,我脑子有时就会很乱,后来我也是偶然看了思维导图这本书,虽然没有全部看完,但是也得到了一些启发,我学着把所有任务罗列出来,然后再运用运筹学的知识精简,首先看是否有可以合并的工作,然后,用逻辑学的方法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把主要工作拎出来,最后再将任务分步进行安排筹划,总之后来工作效率就有很大提高,我可以把时间利用的更好些腾出来去学别的东西。多任务处理这方面我觉得做的一般,有时候我能够集中精力专心的去做一件事,但是很多时候我做的不好,比如在学新东西的时候就不好,我犹豫不知道先从哪件学起,都想去学,但同时学往往学的不够扎实,所以有时候很苦恼,上上周讲的断舍离,我感觉很适合我,在这方面有时候需要果断些,学习东西不论学什么都要精攻,学习的时候只要专心,问心无愧就好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选择方面。最后就是放空自我,每天的事情很多,很乱需要给自己一些冥想的时间,让大脑休息,让自己放空,记得白岩松说过一句话,我们每天被手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如果将这些时间给自己用来发呆,我们可能会更成功!让自己发呆,让自己休息,才会有更多的灵感,我的放空方法就是给自己每天五分钟发呆的时间,或者吹吹口琴放松大脑,下一步我打算学着画画让自己专注在一个世界,沉浸式的放空大脑。
Lingling7-1:
为不被突如其来的消息打断思绪,就有了个习惯,会把自己跟没做的事情相关的人微信置顶。力争先把手头的活儿干完,再去做其他。但近期发现,可怕的是,时常没有时间让我处理微信置顶的事了。学习古典这一课后,我回顾了自己24hour的时间分配,结果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大块时间分给了多样工作带来的情绪挤压——焦虑。办公室人事巨大变动,自己岗位从宣传到组织,突如其来的迎检工作,一遍遍反复的细节。让我的生活重心像是翻了车一样。树立几个理念:先做完再做好。领导的工作是做不完的,学会拒绝。想明白再做。糊涂时读书,清醒时做事。学会用领导喜欢的方式哄着汇报工作,然后在工作上影响领导决策,让领导跟着自己节奏来。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不断修炼,加油^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