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件事情,一个艺术家的女儿在与母亲争执后跳楼自杀。
这位母亲,不是没有文化,她事业有成,追求完美,对独生女儿要求苛刻。面对女儿的任何表现,哪怕心里是高兴的,但是一看到女儿,永远都是一副不满意的样子。
这次她去看望正在常春藤读博士的女儿,又因为一些不明的原因开始指责了起来。或许,是经历了太多一样场景,女儿觉得累了,她对她妈妈说,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如果这个时候妈妈可以言语缓和一点,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可惜的是这位妈妈习惯了用冷言冷语和孩子沟通,她对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觉得自己做的很好吗?
孩子彻底死心了,转身,从阳台跳了下去,经抢救无效死亡。
不知道这位妈妈面对如此的结果是否想过是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从未被表扬,即使我拼尽全力。”类似的打击式教育,在中国并不少见。
从牙牙学语一直到生命结束,我们一直在说话,和自己说,和亲人说,和朋友说,只要有沟通,就有语言。说话,每个人都会,但是,把话说好,却是最难的事情。
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学人家织毛衣,结果没有织好,我奶奶就对我说,这么笨,学什么学。听到她这么说,我眼泪马上就掉下来了。
作为孩子,有时候只想要长辈的一句肯定,哪怕不是赞美,只是简单的一句,你可以的,该有多难。
前段时间有一则类似新闻:一名27岁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女孩,因为不堪忍受父母习惯性的辱骂而跳楼自杀。女孩的父母逼迫她相亲,如果没有成功,就用“废物”,“垃圾”等类似的语言骂她,或许,父母是习惯了这样的言语,但是在孩子心中,这些压积起来的是对父母的怨恨和对自己的极度不自信。
最后不堪重负的她留下一封怨气满满的遗书:“你们安排冥婚吧”,从楼上纵身跳下。
蔡康永曾对说话价值做出这样的评价:“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
生活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顺心,如果一不顺心,就对孩子恶语相向,最终,这杯自己酿的苦酒只能自己喝。
表妹今年13岁了,她有时候会和我抱怨,她说以前自己什么事情都会和妈妈说,但是现在,她不想告诉妈妈了,因为每次说话,妈妈总是用怀疑的语气问她,有没有早恋等等事情。
她说,或许,妈妈眼里我还没有长大,需要她关心,但是我现在有我自己的想法了,我也需要尊重。我需要的是平等的沟通,而不是长辈式的教诲。
如何把话说好,是值得我们一辈子都认真去琢磨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