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做《镜子》,讲诉中国家庭在教育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有感触,其中,说到“在这个社会,律师是需要拿证的;开车是需要拿驾照的;教师也是是需要有从业资格证的,做父母却不需要拿证,似乎这个里面不需要我们学习,而在这个角色里一辈子,不用学习,不用考试,不用拿证,这是我们一生中作的最长的一个角色,反而我们没有学习。”九年义务教育里从来没有告诉人们要如何做父母。大学里也没有教。只是事到临头了,碰上了这样的角色。我们初为父母,爱的太用力,要么爱的太无力,或者把爱用错了方法,犯下了一些错误,或许并不知道是错误。
溺爱 满满的爱带来满满的伤害
街边有一家买小笼包的早点店,包子很好吃,我们经常在那家吃晚点。
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小孩来吃饭,小男孩长得很可爱,忍不住多看了几眼。母子两人买了一笼包子,小男孩吃的很开心,妈妈也拿了一个想吃,小男孩却狠狠的将妈妈手打开了,包子掉到了地上。他将桌子上的小笼包都揽到了自己跟前,大声的说:“都是我的,你不许吃!”
我们愣愣的看着这一幕,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妈妈该好好管教孩子一下了,结果,她只是赔笑着说:“好好好,都是你的,妈妈不跟你抢。”小男孩更加神气了,对着妈妈颐指气使,而妈妈也听话的的做着做那,忙的不可开交。
我真想对这位母亲说“这样的溺爱,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中国式父母的悲哀,他们的牺牲和成全,往往换来的不是感恩和回报,而是嫌弃和不满。娇宠溺爱对孩子的成长并无好处,有多少父母再把对孩子满满的爱变成满满的伤害。《战国策》中,西汉的刘向有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此言就是在劝诫父母不要一味的溺爱自己的孩子,要为他的长久做打算。
缺爱 爱的太少也是伤害。
电影《一念无明》中,男主角阿东,就是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小时候父母偏爱弟弟,对阿东却很少关注和宠爱,以至于在他长大后,形成了讨好型人格。阿东母亲常年经受病痛折磨,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将她送到疗养院,让专业的人照顾,而成年后的阿东,工作稳定,与未婚妻感情也很好,还共同按揭买了房,眼看开启幸福的生活,可是为了得到母亲的喜爱和肯定,当未婚妻提议将母亲送入疗养院时,阿东打了女友,闹分手,宁愿辞去工作,也要照顾病重的母亲。为她端死端尿,任劳恩怨。
尽管如此,母亲依旧对阿东的表现不满意,对他打骂,侮辱。认为自己过得不好全是因为他。最终在这样的情况下。阿东患上了躁郁症。失手杀死了母亲,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
小时候缺爱,长大后,就不明白什么才是最好的爱,怎么去爱,只有得到过爱的人才懂。有好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关爱,任其野蛮生长,或者有的父母只关心物质的给予,对孩子的精神缺少关心,直到危害发生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错爱 以爱之名在伤害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森在《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中说道“孩子在1岁是就会形成关于自我的观念,3岁就会进入自尊期,开始寻找自我价值。”
我们父母总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任何事情大包大揽,盲目的去攀比,嘴上中说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咋样咋样。我们在一爱的名义裹挟孩子,让他不能成长,不能呼吸,最终失去在这个社会的适应能力。当初的养儿防老,变成了现在的养儿啃老。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有不敢声张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