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第六章学习主题三: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第六章学习主题三: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作者: 青青随缘 | 来源:发表于2022-12-16 21:35 被阅读0次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五大学习主题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组成”大概念。

    它对核心素养发展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元素观和微粒观,发挥化学观念的指导作用;发展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我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学习主题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习主题的名称由物质构成的奥秘变成了物质组成与结构。使得本学习主题内容更聚焦;围绕物质组成大概念统领课程内容。删除了: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等内容。修改了一些内容的表述,具体包括:“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变为“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记住并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变为“能识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变为“能对元素进行简单分类”;“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的标识的组成元素及含量”变为“能根据相关标签或说明书识别某些食品、药品的主要成分,并能比较、分析相应物质的含量”。将“微粒”改为“微观离子”,注重科学性。同时也要求教师加强对物质尺度的认识。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学习主体的学业要求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元素、分子、原子等核心知识的基本理解,主要是学业要求1;第二个层次包括学业要求2和学业要求3,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建立了相关知识的联系,是否形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化学视角和观点,从而能够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属于简单应用层次;第三个层次则是基于真实情境,考查学生从元素、原子和分子的视角去分析和解释物质及其变化的简单问题,侧重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主要是学业要求4。本主题的四条学业要求是:1.能对元素进行简单分类,能识别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能从组成物质的元素的角度判断物质的类比;能根据原子的核电荷数判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到该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学业要求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能分析常见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能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说明化学式的含义;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根据相关标签或说明书识别某些食品药品的主要成分,并能比较分析相应物质的含量。

    学业要求3:能说明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能依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规律,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元素组成。

    学业要求4:能基于真实情境,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视角分析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简单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学业要求”有两个应用,一是制定教学目标,二是制定评价目标。教学目标既不能简单的重复课程内容要求,也不能机械的照搬学业要求,而要在深入分析和挖掘课程内容素养价值的基础上,考虑学生认知基础,将“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落实化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教学目标的陈述采取融合的方式,以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活动)为主线将内容与方法、过程与结论有机融合,综合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一般采用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或情境(体现实践探究活动),学习什么样的课程或内容(体现内容要求),学会做什么事情或完成什么任务(体现学业要求)。另外,在制定评价目标时,教师也要牢牢把握学业要求这一准绳。评价目标过低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过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教师意图诊断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时,可以将习题的评价标准分为答对和答错两种情况;当教师计划用习题收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时,可以借鉴“二段式测验法”编制习题,每道题目的第一部分是简单的答案,第二部分是让学生给出选择的理由。)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学习主题的教学现状表现为: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阶段,本主题涉及的微观表征方面,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困难,还有一些学生不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只能依赖于死记硬背和反复练习,因此一造成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等后续内容中出现认知困难,导致部分学生降低学习兴趣。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受教学时间紧张影响,教师倾向于集中教授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合价等化学用语,甚至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记忆。这种教学过于重视结论的灌输,缺乏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另外还存在把化学式当作“名词”来教,忽视学生思维的活动开展,未能将化学用语承载的丰富信息揭示出来。三,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或者是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生活,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主题教学策略建议:

    1.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探究、模型拼插等活动或动画模拟等可视化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间的联系。

    2.利用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学习运用类比、推理、模型等思维方法认识原子的结构,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3.基于“宏观-微观-符号”多重表征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主题情境素材建议:每一类情境素材都承载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表征性素材可促进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布朗运动这一情境素材,帮助学生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建立桥梁,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运动特征;化学史素材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情境素材,梳理科学家对概念的认识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概念发展的历程,有利于学生发展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生活类素材指的是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素材,该类素材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从化学课堂走向生活实际,在生活应用中实现知识的深化。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主题学习活动建议:本学习主题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的功能,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是通过实验观察获得化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推理能力。调查与交流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手段,获取信息,在提升学生自主获取和加工信息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学校学习和生活的融合(如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对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含量等词语进行解释等)。项目是学习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育人途径。本学习主题建议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是让学生查阅相关材料,写一篇科普文章或创编一个情景剧本,如“我是一个水分子或水分子漫游记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化学课程标准解读第六章学习主题三: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tj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