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桥
甘惠廷(1900-1979),原名维哲,甘肃省皋兰县石洞乡蔡家河村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医家,早年在家乡私塾读书,1925年毕业于甘肃省立甲种工业学校。
他虽然学的是工业,但却立志学医。他先跟随其三叔甘子明(名中医、皋兰官医局局长)学中医,后又拜名中医关子廉为师。经过几年的学习,他自己单独开始行医。期间,他一面行医,一面进一步攻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名籍,并在行医实践中加以应用,医术水平有了显着提高。经过几年的行医和刻苦攻读,参加了中医师考试,取得了优良成绩。之后,他在兰州城和皋兰乡下行医,声誉鹊起。
甘惠廷曾任中央国医馆甘肃省分馆中医研究室主任、副馆长,并兼任皋兰同仁局医科主任。1939年,兰州成立红十字分会,他义务应诊七八年。建国后,甘惠廷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首先组织联合诊所并任所长。1955年5月,兰州市中医门诊部成立,1959年又在门诊部的基础上扩大为甘肃省中医院。甘惠廷均受聘在该所(院)工作。他是中华医学总会在甘肃吸收的第一批会员,曾是皋兰县人民政府委员,皋兰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甘肃省人大第一届代表,兰州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
甘惠廷毕生致力于中医临诊工作,行医五十多年,兢兢业业,为他所热爱的中医事业尽职尽力。他不仅医术精湛,精益求精,而且为人正直,医德高尚,他真正履行了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
甘惠廷医术精湛,尤擅长内科、妇科。他临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望、闻、间、切四诊合参,如有必要再借鉴西医的理化检查,以帮助辨证;开处方十分严谨,用药精当,他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又遵经旨,广采历代医家的精华,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治疗方法,故有“甘氏一贴药”之美誉。甘惠廷精深的医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治病重视祛除外邪。他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治者治皮毛”.一般来说,疾病中外感病居多,即便是慢性内伤杂病,亦多由外感诱发而增重,如不先治疗外感,其内伤病亦难取效。
二是论治强调顾护胃腑,调理脾胃。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阴阳生化之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依靠脾胃的调养。如果脾胃有内伤,就不能生化气血阴阳,这样既不能维持人体活动的需要,又不能抵御外部病邪的侵袭,人体百病也由此而生了。所以,治疗时一定要重视脾胃的调理,用药注意升浮沉降,补而不腻,攻而不峻。清不过寒,温不过热,时刻把握好脾胃的运化。
三是妇科病的诊治,立足于调气血,疏肝气,健脾气。他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动力,妇人以血为本,血赖气行。气血调和,则五脏安和,经脉通畅,冲任充盛。如果气血失调,就影响冲任而害病。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冲为血海,冲脉附于肝。人如情志不佳,或暴怒伤肝,肝失条达,疏泄失常。冲任不调,致生病变。妇人冲脉隶于阳明(胃),脾胃相表里,相互资生,运化精微充盛,如此妇人经、孕、产、乳就正常。反之,如果脾胃失调,就容易引起多种疾病。因此,调气血、疏肝气、健脾气在治疗妇科疾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甘惠廷在几十年行医中,治愈了不少妇女月经不调和不孕症,人送“送子娘娘”的雅号。
四是坚持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他认为中医和西医,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但都是研究防治疾病的科学,服务目的和对象是一致的,而且二者都治愈了不少疾病。中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之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团结一致,相互学习,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医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学习西医辨病之长,探索新的辨治规律以提高中医的疗效,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甘惠廷经常与一些西医大夫会诊,进行学术交流,他通过中西医结合,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
甘惠廷荣获“甘氏一贴药”之美称并非过誉,他有不少自己独特而灵验的处方,如治疗外感伤寒的“灵宝汤”、“三清汤”、‘柴豉汤“、”苏防杏仁汤“,调经的”加味逍遥汤“、”加味少腹逐瘀汤“、”荆炭柴胡汤“、”柴胡桂枝鳖甲汤“,安胎的”苏梗归身汤“等等。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高尚的医德,谨记其师“存心济世寿人”的教诲,行医中,扶困救危,济世寿人。他为人耿直诚恳,认为行医以治病救人为天职,解除疾病痛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为群众治病,不论地位高低,不论贵贱都一视同仁,尤其对贫苦患者,不但不嫌弃,反而热情接待,予以悉心诊治。诊费量力而行,困难患者免费施诊,有时甚至资助药费。因此,甘惠廷又有“平民医生”之称。
甘惠廷十分重视中医人才培养。他博览历代医家名著,旁及现代医学之生理、解剖、病理、诊断等学科。做到源流清楚,集各家所长,融会贯通。正是这样,他一生为甘肃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这些人现在大多都是甘肃省中医界的骨干力量。
作者简介:张强(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家乡》《飞天》《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