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摘要』《深度工作》

『读书摘要』《深度工作》

作者: 李长太 | 来源:发表于2023-05-27 20:05 被阅读0次
    深度工作.png

    这本书是我在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工作方法、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木板,如果你想在工作上达到一定高度,一定要读一下这本书。感谢睿智的作者,让我少走很多弯路!

    以下书摘是我阅读过程中触动我的句子,每个人阅读此书的感受会不同,我建议你也阅读一下本书。

    目前,我还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去摸索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深度),有时会有不错的体会,有时也会倒退,但让我看到了创造巨大价值和成绩的方向。记在2018年5月28日。

    •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 “如果我如此安排生活,能够得到很长的、连续的、不受人打扰的时间,我就能写作小说。反之,如果我备受打扰又会怎样?不会有一部传世的小说……而是会有许多封发给个人的电子邮件。”

    •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身上,深度工作的普遍存在现象很值得强调,因为这种现象与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群体过快淡忘了深度工作的价值。

    • 2012年,麦肯锡的一项调研发现,知识工作者平均每周有超过60%的工作是进行电子沟通和网络搜索,其他工作者们则有将近30%的时间只是用于阅读和回复电子邮件。

    •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然而与此同时,现代知识工作者也并没有游手好闲。事实上,他们称自己和以前一样忙碌。这种矛盾是由何产生的?另外一种类型的努力可以很好地解释个中原由,这种努力恰与深度工作的理念相悖:


    浮浅工作.jpeg

    •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 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网络似乎剥夺了我专注和沉思的能力。”

    •网络工具促使我们从深度工作转向浮浅工作的观点并非新有。

    •人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在大家的经济生活中并没有价值。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知识工作者,深度工作就成为核心货币,虽然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现实。

    • 深度工作假设(The Deep Work Hypothesis):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我每天的工作都围绕着精心挑选的深度工作展开,确实无法避免的浮浅活动则拆分成小块,在日程的间隙完成。

    •我觉得无聊是很舒适的,它是一项可以转化出丰厚回报的技能,特别是在慵懒的华盛顿特区的夏日夜晚,听着电台直播华盛顿国民队的比赛的时候。

    •连续听一系列中等水平的歌手唱歌并不能累加成一场无与伦比的演出。

    •才能并非一种商品,你不可以通过大批购买,然后累积起来达到一定的水准。

    •用更简洁的语言总结这些观察结果就是:如果你无法学习,就无法成功。

    •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 艾利克森在该主题上的开创性论文开篇有一个强有力的论断:“我们拒绝接受这些(专家与普通成年人之间的)差异是不可改变的……相反,我们认为专家与普通成年人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为提升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穷其一生的刻意努力。”

    •注意力涣散基本上与刻意练习要求的聚精会神是相对立的

    •因此,要想高度专注于当前任务,避免干扰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充分隔离相关神经回路、促进髓磷脂鞘形成的唯一途径。

    • 与之相对,如果你尝试在注意力涣散的情况下(或许脸谱网的推送消息还开着)学习一种复杂的新技能(比如SQL数据库管理),就会有太多的回路同时进行,你真正希望强化的神经元群只能得到偶尔的隔离。

    •如果你还是一个难以做到深度工作的人,要面对无处不在的干扰,就不应期待轻易掌握这些体系和技能。

    • “转换任务之后处于注意力残留状态的人,在下一项任务中的表现通常很差而且残留量越大,表现越糟糕。”

    •格兰特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困难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使他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成果最优化。

    • 每隔10分钟左右瞥一眼收件箱或许看似没有损害,很多人还试图证明这种行为优于时刻保持收件箱开启状态的旧习惯(已经很少有人坚持的一种坏习惯)。

    •推特就像社交上瘾者的可卡因。它之所以令我恐慌,不仅仅因为我从精神层面不屑于此,还因为我认为自己无法掌控它。

    •我认为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可视的忙碌,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方法证明自身价值。

    •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我对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空间世界看得很淡,也不太感兴趣

    •加拉格尔教育我们,这样度日是愚蠢的,因为这样下去你的大脑就会形成固定印象,认为你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压力、烦扰、沮丧和琐事。换言之,由电邮收件箱代表的世界并不适宜栖居其中。

    •当你失去关注点时,头脑不会想着生活中的好事,而会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时发现,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而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

    • 在一个项目的整体结构之内,总有空间展示个性和匠心……百年之后,我们的技艺或许如今日的土建工程师看待中世纪大教堂建造者使用的技法一样陈旧,但是我们的匠心却会得到尊重。

    •从此类工作中探寻出的意义是源自手工艺的内在,即那些技艺和品鉴能力,而非作品的外现。

    •文中论证了深度工作在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越来越有价值,但同时也越来越稀少(由于一些难以名状的原因)。由此造成了一种典型的市场错位:如果你培养出这种技能,就可以在职业上取得成功。

    •想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究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这种冲动会使专注于困难工作的努力变得无效,但是大多数人低估了这种冲动出现的频率及其力量。

    •由此我得出了一种令人振奋的想法: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如果你在一个浑浑噩噩的下午正浏览网页,忽然想要将注意力转移到一项需要高认知度的任务上,便需要大量抽取有限的意志力,强行将注意力从绚烂的网络内容上转移开。这样的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但如果你能够布置一些精妙的惯例和固定程序,比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完成深度任务,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从长远看,你会因此更成功地实现深度工作。

    •克努特采用了一种禁欲生活,优先深度工作,尽量剔除或减少其他所有类型的工作。查普尔则采用一种节奏策略,每个工作日上午开始日常充满分心之事的工作之前,他都在同样的时间段里工作一段时间(上午5点至7点半),从无例外。

    •说这些的目的在于使你相信,有很多方法可以将深度工作融入你的日常工作日程中,因此值得花时间选择一种对你而言合理的方法。

    •我所做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无人干扰的高度专注。

    •这也是在这种哲学下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一整天的原因。早上安排几小时的时间实在太短,对于一个这种方式的信徒而言根本算不上深度工作。

    •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jpeg

    • 如何选择节奏法和双峰法,取决于你在此类日程安排方面的自控能力。如果你是卡尔·荣格,要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支持者进行论战,应该很容易就能意识到找出时间专注于个人想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如果你要写作论文,但并没有人给你压力去完成这项工作,那么节奏哲学的习惯性特征或许对于保持进度就更必要了。

    • 在《纽约时报》的同主题专栏中,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用更坦率的方式总结了这种现状:“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 正如尼采所说:“只有散步中得到的想法才是有价值的。”

    •使你的成功最大化,就需要为自己进入深度的努力提供支持。

    •这些问题将帮助你打磨自己的深度工作习惯。但是要记住,找到自己的习惯需要实验尝试,因此要乐于去做。

    •在微软西雅图总部办公室里,并没有什么能从身体上妨碍盖茨深度思考,但是这种新奇的一周隐居生活帮助他达到了期望的专注水平。

    •深度工作与协作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然而,这种关系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解开,因为恰当展开协作可以提升你在职业生活中深度工作的质量。

    • 2013年《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有一篇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在这个主题上的研究成果,并提出终结这种“开放式布局办公室的暴政”。

    •根基稳固的公司经常会出其不意地被新兴公司赶下神坛,这些新兴公司以在低端市场兜售便宜产品起步,之后经过实践积累逐渐改进自己的廉价产品,直到刚好可以窃取高端市场份额。

    •我不忙。我是我认识的心怀大志的人中最安逸的一个。

    •理解有意识和无意识思考在决策中所起作用的一种尝试

    • 结果显示,这项研究是很多证实注意力复原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的例子之一,ART认为在自然中度过时光可以提升个人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如果你整个晚上不停地查看、回复电子邮件,或是晚饭后又安排几个小时赶上即将到期的进度,你就剥夺了自主性注意力复原所必需的无干扰休息。

    •我曾证明过,深度工作和刻意练习有很大程度的重叠。在此为了更好地论证,我们可以将刻意练习替换为常见的高认知度要求工作。

    •最后这一步听起来有些浮夸,但这样做可以给大脑一个暗示,使其意识到可以放心地放下与工作相关的想法,留作明天再考虑。

    •因此,为某一项目标制定一个特定的计划或许不仅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而且还可以解放认知资源,用于其他的追求上

    •但是一旦形成习惯,这种仪式就将成为你生活永久的一部分,到这个时候,跳过这种仪式会给你带来不安感。

    •只要你获得足够的动力,就可以瞬间转变自己散乱的工作生活,变得专注起来。

    •我们用一系列标准把人群区分为一直进行多任务工作的人和很少进行多任务工作的人两种。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很明显的。一直进行多任务工作的人不能过滤掉无关的事务。他们无法维持一个关于工作的记忆。他们的注意力是长期分散的。他们会启用更多的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大脑功能……他们基本上就是心智残疾的。

    •在这样粗略的分类下,我们的策略如下: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我建议你在自己工作的电脑旁边放一个笔记本。在笔记本上,记录你下一次使用网络的时间。直到那个时间前,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不能接触任何与网络相关的东西。

    •这个策略的主要意图很明显。深度工作需要专注的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

    •如果你不努力权衡利弊,一看到可能的益处就决定不加限制地使用某种工具,那么你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失掉了在知识工作世界里取得成功的能力。

    •我建议,如果你是一名知识工作者,尤其是一个对培养深度工作习惯有兴趣的人,就应该像其他技术工人一样谨慎地选择工具。

    •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这些服务并不见得如广告中说的那样是当代互联世界的血液,它们只是产品,由一些私人公司开发,投资巨大,营销精心,最终的设计目的是虏获你的个人信息和注意力,将其卖给广告商。

    •它们可能会有趣,但是在你生命规划和所期望实现的目标中,它们是无足轻重的无聊事,是在你完成一些更有深度的工作时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也有可能,社交媒体工具是你生命的核心。只有你尝试了没有它们的生活,你才会知道你属于哪一类人。

    • 这种情境下有什么其他选择?本内特建议这个典型人物应该把这16个小时看成是“一天中的一天”,他解释说,“在这16个小时中,他是自由的;他不是工薪族,他没有赚钱的顾虑;他就如一个有私人收入的人。”因此,这个典型人物应该如一个贵族一样使用自己的时间。按照本内特的想法,大部分时间要用于阅读名著和诗歌。

    • 什么?你认为在那16个小时投入全部的精力会削弱工作8小时的价值?不是的。恰恰相反,它必定会增加工作8小时的价值。人们都要懂得一个重要的道理,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不像人的手脚一样会疲倦。除睡觉以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 正如贾森·弗里德所发现的,如果你不仅仅终止浮浅工作,并且把从中夺回的时间投入到更多的深度工作中,你的事业将不仅能正常开展,而且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应该明白该准则的目标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

    • 通常一个工作日8个小时。这8小时内,没有一个熟练的深度工作者可以保持超过4个小时的深度状态。这样的结果就是一天中你可以有半天做浮浅工作,而且不会有害处。

    •总而言之,希望你能用怀疑的眼光对待浮浅工作,因为其害处经常被低估,而作用却经常被高估。

    •我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对于应该如何安排时间并没有考虑太多。

    •你的目标并不是竭尽全力维持既定的计划,而是在时间的推进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即使是在一天中,我们的决定也会一变再变。

    • 我甚至要说,一个同时具有综合计划能力和修正自己计划的意愿的人,相比那些采用传统“自发性”方法、一天没有任何计划的人,将享有更多的创造性洞见。

    •借助计划,你可以确保经常性的安排时间来处理新主意,或者在有挑战性的领域进行深度工作,或者在一个固定时间内进行头脑风暴——这些活动更容易带来创新(例如回想一下在准则1中,很多著名的创意思考者所遵循的一些习惯)。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 你“繁忙”的日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是真正产出价值的。这些残酷的数据将激发你的信心,减少那些偷走时间的浮浅活动。

    •我把这种坚持叫作固定日程生产力。因为我确定了一个坚定的目标,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

    •遵循时间上限的技巧中有一点在于为学术生活中的浮浅行为设立严格的配额。

    •如果愿意的话,你可以忽略所有邮件,这样不会产生不良后果,但是在心理上却是极大的解脱。

    •我给卡尔发送电子邮件,询问他是否愿意向我们的网站投稿时,已经有了预期。他在发件人过滤器里并没有提及想要写客座博客的事情,所以如果收不到他的回信,我也不会觉得难受。当他真的给我回信了的时候,我高兴极了。

    • 在某些时候,我甚至会买50美元一本的实验室用高级网格笔记本来做数学验证,因为我认为高成本会引导我在思考时更细心。

    •脱离思想不集中的大众,加入那些能集中精力的少数人群,我认为这是一个能让你脱胎换骨的转变。

    • 作者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的话:“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摘要』《深度工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ar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