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子罕第九》27:所见、所感能解决什么

《论语·子罕第九》27:所见、所感能解决什么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1-01-29 07:08 被阅读0次

    《论语·子罕第九》27:所见、所感能解决什么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学问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一开始,孔子试图将自己在整理春秋以前文化典籍的所得所悟以为人处世之“道”的形式传递给诸弟子,而身处礼崩乐坏将乱之世的弟子们则更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取入仕为政之“道”,从而在春秋时代成为“有力量”的人。很难说,孔子所试图教的就一定比弟子所试图学的高明。

    学问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说到底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然而,有太多的学问看起来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至少不能直接解决现实问题。

    有人说,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创造,其他一切皆是准备。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问更像是一种准备,一种为着创造而做的准备。

    孔子在岁寒时节,看到松柏相对于其他树木而言,总是最后凋敝,甚至让人感受不到它的凋敝。客观来讲,这是孔子的所见,所感。一个人的所见、所感相对于他人而言,通常来说都是无足重轻的。如果孔子在这一所见、所感上不驻足停留,不做思考的话,这个让孔子有所见、有所感的须臾也就像其他亿万个须臾一般,以一闪念的形式在孔子的头脑中消逝了。

    问题在于,孔子以春秋以前文化集大成者的身份,以弘扬礼乐文化为己任,通过开办私学的方式行使“天之木铎”的使命。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以常见的、鲜活的例子,浅显明白地让学生对为人处世之道有所领悟。于是,那个本该在他头脑中以一闪念的形式消逝的须臾——他的所见、所感,忽然就被放大了,被他老人家创造性的转化成浅显明白的话讲给弟子们听,有心的弟子以笔记的形式忠实地记录了孔子的这一次创造。

    所有我们能够看到的往圣先贤流传下来的学问,大抵都同这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般,有一个从所见、所感到被创造性的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学问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我们今天去读往圣先贤流传下来的被称作是经典的学问,到底是做什么的?

    逆推一下那些“学问”创生的过程:

    当我们看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时,这些文字便是我们的所见,想象力再丰富一些,我们甚至能够清晰地还原出文字所描述的那个画面,可以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见孔子之所见。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在“见孔子之所见”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庆幸自己既可以见松柏在北方的大雪纷飞里的“后凋”,也可以跑到南方去见宜人气候里万千树木的四季常青。当然,作为文字阅读者们也可以聚焦玩味孔子所说的“后凋”之凋——毕竟后凋也是凋。循着这些念头,一路飘过去,万千个须臾夹带着这些所见、所感,在我们头脑中消逝了。

    如果没有“天之木铎”的使命,如果没有让学生体悟为人处世之“道”的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今天,我们可能还会读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经典句子,但出处便不再是孔子,不再是他的弟子编纂的《论语》了。

    一应的所见、所感都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只有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所见、所感才会获得更大的价值和更持久的生命。

    回到孔子对子路的“述评”上,“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是孔子对子路的最初评价,所谓“其由也与”——子路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是孔子的所见、所感。“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是评价子路的同时,孔子所能想到的从前读过的《诗经》章句。

    当然了,看到子路因此把这句夸赞他的话挂在嘴上,忘记了向德行的更高处进取,孔子赶紧补了一句——是道也,何足以臧?

    的确呀,即便是德行上的修养,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该用什么样的浅显明白的话引发弟子们对更为真醇的道德的追求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要知松高洁,且待雪化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子罕第九》27:所见、所感能解决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bx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