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回兰陵老家,那个我习惯叫做苍山的县城。
昨晚也是,去兰陵县人民医院拜访一个朋友,朋友在肿瘤科工作。我过去时,她正在会客,我在她门口百无聊赖的拿着手机刷着朋友圈并且扫视这个医院肿瘤科的环境——如同它收录的病人状况一样,老旧、冗乱、毫无生机的街道。充斥着一股老迈的味道和一股死亡的危机。我为之蹙鼻,想赶紧完成我的拜访然后离开这里。
逝者如斯夫,就在我等的有些焦急的时候,视线里右手第一个病房出现了一个约莫50岁左右的男人,穿着藏青色棉袄、裤子,带着一顶本地流行的鸭舌帽(类似本山大叔同款)身上的土屑显露了他的身份。我猜应该是病房里没有座位,他来到门边,靠在右侧的门框上,缓缓蹲下,侧身让出一半的通道以便别人来往出入(当然也没多少人来往),右手拿着一跟油条,笨拙而缓慢的用左手撕着送到嘴里,我站在他身后2米不到的距离,能看到他耳根后边的咬肌有节奏的一动一动,这一刻,安静极了。
对,这就是一个老人吃油条而已,如果你不是本地人,准确说本地农民,很难理解这份厚重。
油条早餐时才有的卖,吃剩下的到晚饭还吃,说明这个家庭不富裕,起码很节俭。这个经历我有过,儿时家贫,父亲骑着大梁自行车出去贩卖毛皮,早出晚归,偶尔会在傍晚五六点钟回到家里,打开一个塑料袋,里面便是早晨时买的油条。母亲则笑眯眯的对我喊:有好东西,快来吃!
油条是美味,但那是刚出锅的,到了晚上的油条,油腻而且有嚼头,坚韧而不脆,实在难以跟美食挂钩。母亲说的好东西,多半是家贫时的油水罢。
那,这个老者呢?他的家人不多时出来了,目测80岁上下的一个老麽,看情形,应该是他母亲。颤颤巍巍的站在楼道里,大概是来透透气,有儿媳妇陪着,这个老者没有去搀扶他母亲,而是一块一块继续撕着吃他的油条。这个过程缓慢而有力,仿佛每一次撕咬都要把这艰难的生活吃到肚子里。我很好奇他是否在思考,思考接下来的生活、今年的收成如何?、他的老朋友老邻居这回在家都在做什么?、孩子工作如何?….或许更多的是他母亲这次的病,钱快花光了去那里凑吧….
癌症、肿瘤,大概这名老者也知道,一旦进了这个病房,想全身而退几乎不可能。而且治疗费昂贵,以一个农民家庭想承担,可谓“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
罗曼罗兰说过,这世间如果真的有英雄,那应该是认识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后仍然热爱它。
为此,我感触于这个老者的缩影,一个明知结果如何但仍要全力以赴的治疗。的确,在中国,数以万计的家庭在得知家人得了癌症——近乎绝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治疗,他们不是以治疗结果为衡量标准的,因为他们本来就知道治疗结果就是死亡....而是以自己能承受的经济压力来衡量的,都是把家底掏空、家产变卖、负债累累....他们也希望奇迹的出现,希望最后一块钱的药物、最后一块钱的治疗能起到第九个馒头的作用,病人奇迹般的好起来了——当然,这近乎痴人说梦。
可这又如何?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这条路上,有的是坚韧不拔。
我心生感慨,晚饭之际跟一个哥哥聊起此事,哥哥是一个极富有社会担当的成功人士。听了之后唏嘘不已,适逢他家里近期有亲戚因心梗去世,故而对孝道感慨颇多,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多令人伤心的画面,但却屡屡发生。我们有共同的想法,带着父母去做一次飞机,去北京,去天安门,去瞻仰毛主席....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无奈,别的不说,只工作担当这一条,就困住了我们大部分人。故而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脱,可是我知道这不能是理由,恰如我工作中常常强调的一个案例:某人工作迟到了,解释说因为下雨了,所以迟到了。亲爱的你们,是否也常常犯这种错误?要知道下雨了跟迟到了可并不是有严格的逻辑关系!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初读论语时不懂这话深意——为什么让父母只担心孩子是否得病就算是孝顺?
待懂时,早已涕零满面了,父母唯其疾之忧,第一层意思是指父母仍然把你当做孩子啊!一直为你的健康担心,希望你生活健康事事顺心。第二层意思可就惭愧了,为人父母肯定望子成龙,如果事业上、生活上都能出类拔萃不让父母担心。做人做事都能符合大道,仅仅只让父母担心你是否生病,这,的确是孝了!
可这种孝,却是只让父母不担心自己罢了...多么心酸的孝,恰如那些年幼时对着父母许下以后要带他们天涯海角的誓言,最后却言而无信...
行孝要及时,抓紧吧朋友们。
2017年.11.3于苍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