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李咏老师过世的信息刷屏了,沉痛的怀念之余,也唏嘘生命的脆弱。最近听到突然离去的消息不少,包括我的伯父,对死亡的恐惧应该是人的本能,读了吴军老师《见识》中“向死而生”一文,对死亡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最近忙于新项目,大概一周没跟家人联系,前天父亲给我打电话,因为手机落在住处没能接到,回去已经11点不想打扰他休息,就没回电。第二天上午父亲又给我发了微信语音,我意识到可能有事,微信上父亲说没有大事,我说晚上下班给你打电话。
晚上回去已经10点多,这个时间往常父母也已经休息,犹豫片刻要不要打电话,还是拨通了电话。与父亲聊了近1个小时,得知父亲的堂兄过世。父亲跟我说了,大伯临走前的情况:
大伯走时家人都没在身边,伯母走亲戚,堂哥、堂姐都已成家没在身边。大伯身体还算硬朗,只有老年人普遍都有的高血压、高血脂。大伯走前,上午还正常出门散步和邻里聊天,下午有些不舒服去卫生所输液,输液中途出现了症状,具体是什么状态家里人因为不在身边都不知情。只知道是拔打了120,去医院的路上人就不行了。
听完父亲说这些,心里有些唏嘘。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想起前天晚上做的梦,不免觉得有说不清的玄。前天晚上梦见很多死人,一个个躺在床上,漂浮到我眼前。我并未跟父亲说前天晚上做梦的事,因为听父亲跟我描述大伯过世的过程,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和惋惜。开始父亲语气是平和的,说着说着能听到电话那头父亲的哽咽声。
吴军老师再《见识》中提到爱恩斯坦说过的一句话:
我们站在“有“的世界,试图理解”无“的问题,按照”有“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
这句话现在看来又能多理解几层含义,就像吴军老师说的,绝大部分人不想死,但是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就是人不得不死。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手段可以你转衰老的趋势,人到了一定年纪像是要倒的一面墙,修好一个洞是于事无补的。我们不想在“有”的世界,对“无”产生恐惧,就要做有意义的事。
总结这篇文章的概要如下
接受死亡这个事实
除死无大难,在有限的时间生命里,逆向思考,找到最重要的事情做(包括事业和家庭)
对死亡的理解(有生就有死,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死亡是人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
有时间的朋友推荐阅读吴老师的原文,我已经连续看了几遍,很认同吴老师的观点。但是还不能完全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无“的世界,也许是重要的事情都还没做。没有好好陪陪父母、没有帮助过太多的人、没有引以为豪的事业、没有享受穿上婚纱做女神的感受。。。那么既然活着,就有机会,决定不了人生的长度,我们可以决定人生的宽度。
向死而生,逆向思考,找到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事行动,不给人生留下遗憾!
愿我的笔记能指引你方向,给你动力,这就是我存在的一方面的意义。
祝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