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非常伟大的书,伟大到让我感觉到我的读法亵渎了它的神圣。
书中介绍了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七个习惯。
“积极主动”这一点让我感触良多,它更新了我的认知,也让我以前读过的书有了连接。
积极主动,在我之前的理解范围内,就是一个态度。比如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会要求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长大后,工作与生活中也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恍然大悟,积极主动“不只是一种行事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社会上有三种“决定论”:基因决定论、心理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这三种理论以“刺激——回应”理论为基础,其基本观点就是认为我们会受条件左右,以某一特定方式回应某一特定刺激。
比如孩子作业拖到晚上10点还没有完成,父母就忍不住责骂孩子;别人骂了一句“你真是一头猪”,拳头就动上了。
我破产了,所以我活不下去了。
老板不看重我,所以我怎么做都没前途了。
……
看起来绝对没毛病,他都骂我是猪了,我怎么可能不揍他;我破产了,妻离子散,这难道不是绝境吗?孩子这么拖拉,除了打别的方法都不管用。等等,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太多了。都可以归结为:外在先给了我“刺激”,我才有那样的“反应”的。
看上面这张图,感觉刺激与反应之间是无缝衔接,顺理成章,不得不的。其实,两者之间是有距离的。
美国的神经与精神病教授维克多·弗兰克尔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狭小的囚室,突然意识到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他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或者说,在遭遇(刺激)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他称自己的这个意识为“人类终极的自由”!
纳粹有决定权和一定的自由,但是弗兰克尔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可以帮助他实践自己的选择,超越纳粹的禁锢。他的这种力量甚至帮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即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我们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我破产了,跳楼只是一个选项,另外还可以先找个工作,可以一家人先有饭吃;也可以先想想到哪里去找个避难所,当然也可以重新开始。
这让我想到在《少年派》中的一对配角夫妇(原谅我想不起名字来了),本来是当地餐饮的标杆,一家人风光无限。但是破产了,全家跌落谷底,但是除了儿子有点回不过神来,两夫妻脸上并未出现颓色,而是从从容容,又找了个小店面,重操旧业,卖起了卤肉。
美国小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说:“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因此,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和当时所做出的决定。
心理学上有个“费斯汀格法则”,即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我们能掌控的就在刺激和反应之间。
岸见一郎说:无论遭遇多么悲惨的境遇,我们都有幸福的能力。我们不能决定自己要遭遇什么,不遭遇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回应的态度和方式。
所以,我们的今天是由我们的昨天的选择造就的,我们的明天将由我们今天的选择造就。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好了,现在我知道了我可以对生活做出积极主动的选择,但是我如何才能把握住刺激与反应之间的那段稍纵即逝的距离呢?
史蒂芬·柯维告诉我们:首先要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这是养成七个习惯的前提。
我们在这世上活了几十年,自己形成了一套反应的方式,还有从父母身上继承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思维定势”,做事的时候,我们就像滑滑梯那样,不经思考就按既有的滑道自动滑了下去。甚至我们还认为这些习以为常的做法是正确的。
那么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定势呢?孔子说:“毋意。”
孔子带着弟子走到陈蔡这个地方的时候,粮食不够吃的了,大家都饿着肚子。这一天正好颜回做饭。
不一会儿,就有人来到孔子面前说:“老师,颜回做饭的时候偷吃。”孔子不相信。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跟孔子说看到颜回在偷吃,孔子仍然不信。但是后边子路又过来报告颜回偷吃的事情,孔子都有些相信了。
到吃饭的时候,孔子问颜回偷吃了没有,颜回说没有,因为有些米掉到地上,脏了,不舍得扔,他就把那些脏米吃了,而且晚饭也不用再吃了。
三个人看到颜回在吃东西,就按照自己的旧有经验(定势的思维)来推测颜回在偷吃,以致冤枉了大好人,差点让孔子也翻了船。
所以孔子说:“毋意。”就是说要看当下,不要臆测。当下,三个弟子看到的是颜回在吃东西而已,而三个人却都加了自己的猜测,而且用猜测给颜回定了罪。
毋意,还要保持一份好奇心,就像三个弟子看到颜回在吃东西的时候保有一份好奇心,去问一下,就不会有后来的事情了。
疫情期间,女儿和她的同学们人人都有了自己的社交账号,聊天、玩游戏就多了起来,就给我留下了一个后遗症:看到她拿着平板,就认为她又在玩游戏或者聊天。然后脑子还没动,话就脱口而出:“喂,你怎么又在玩平板?!”
她非常委屈:“我没有!我在找故事听。”委屈说出来了不在意了也就罢了,但是这些东西会悄悄地积攒,攒多了就会变成不信任的沟。
现在想来,如果我保有一份好奇心,直接问女儿在看什么,也就不会惹得她不高兴了。
从“积极主动”到“思维方式”,再到“毋意”,“好奇心”,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就是这么神奇地相遇了。这是读书给我的惊喜吧。
我并没完全读懂这本书,但是它给了我最大的感动,让我学会保有一份好奇心,活在当下,不臆测,让我相信生活在我的掌控之中,我永远有幸福的能力。
我把这本书放在了读书群的书单里了,希望有一天能和大家共同学习这七个习惯,来更好地经营生活和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