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到底是不是天赋?
——80%的人都开始理解错了
文/七妈
01努力到底是不,是天赋?
对于这一点,我们至少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天赋是能力:但实际上天赋只是潜力
莫扎特在14岁的时候,听了一首歌,就能凭记忆全部默写,这首歌大概有两分钟,而且有好几个声部,这完全是天赋吗?
不完全是,因为在他6岁时他就已经完成了3600小时的练习,而且在他父亲是位音乐家,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所谓天赋指的是某种天生的特性,让一个人可以在同样刺激的情况下,比一般人更加加速的成长。
天赋只代表一种潜力,是否能够转化为能力,则是需要后天刻意练习的。
《异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等书中,早已揭示心理学家关于“高手是如何炼成的”研究结果,那就是,天赋是需要后天开发的,也就是所谓的刻意练习。
天赋经过刻意练习,才能转化为能力。

误区二,天赋不行努力来补:但实际上努力也是一种天赋。
一个人能快速成长,要两个因素,一个是能力方面的因素,称为潜力,二是意愿方面的天赋。
在我们谈天赋时,往往只说了前面因素,而忽略了后面的因素。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天生更加有同理心,他当然能够更好的与他们沟通,但是如果她性格并不喜欢与人沟通,也没有动力去开发自己的沟通能力,那么很可能就不会比一般人成长更快,意愿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天赋。
天赋包括能力天赋和意愿天赋。
我们更应该正确的将天赋运用到适合的领域,才能做成事情可能性。
误区三:天赋离一般人很远: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天赋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意愿天赋说每个人都有性格动机和价值观,当然也就有自己独特的天赋。
从能力天赋来说这句话也是独立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不同领域中的潜力是不同的。
02天赋到结果之间,有多少条岔路
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两大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做了什么,2是外部外部因素,自己的运气。
抛开外部因素,因为他们难以控制,我们来看内部因素,取决于什么呢?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三个要素,知,能,愿。
当你知道,当前的岗位需要应该做什么,也有能力可以做,同时又有愿意去做的时候,那么好的时候就发生了。
03大部分人,都在挥霍自己的天赋
我们现在知道天赋如何作用于结果,过程中会有哪些岔路?但从我的观察来看,大部分都在这个过程中挥霍掉了自己的天赋。
挥霍方式一:用错地方
天赋用在不同领域效果是不一样的。这里有几个维度。
第1个维度是天赋的差异性
也就是说在这个领域之内天赋高的天赋低的人,结果有多大的差异。你说你的天赋是数据敏感度强,不用在数据统计,这个领域差异就不会很大。但是如果用在咨询领域,作为一个分析师,那么天赋的差异性就会很大,数据敏感度弱的人确实会发会比你多很多的时间,来达到跟你一样的水平。
第2个维度是天赋的决定性
在一些领域虽然天赋的差异性明显,天赋的决定性不强。
比如数据敏感度强的人在咨询领域当然是会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对咨询工作来说,需要的是综合性素质,有解决问题的沟通,团队合作计划的,即便另一个人数据敏感性并没有那么强,但若在其他方面优势明显,那么你也为未必占得很多心机。但如果你把数据敏感度强的天赋用在大数据分析领域,那就占得先机了,因为这一项天赋对于该领域的成功是我觉得是这样的。
综合来看,天赋需要用在这样的领域:第一,这个领域里,是否有这项天赋?是否会导致较大差异化;第2,该天赋是该领域的关键成功因素。
如果用错地方,天赋的作用当然也是无法完全发挥出来。
挥霍方式二:缺乏正确的方法
关于中国男足球迷常常感叹一句话,中国十几亿人居然找不到11个足球天才,而且经过大家都知道,不是找不到天才,而是天才需要刻意练习。
1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1万小时,常常忽略了1万小时的具体内容,那就是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掌握不了,天赋是很难变成能力的。
挥霍方式三:缺乏热情的滋养,开发动力不足
刻意练习过程是艰辛的,他不是重复你已经掌握的内容,而是去挑战难度更高的内容。
所以,维持刻意练习的热情,才有可能让我们一直进行这项艰辛的活动。
但是热情并不源自于爱好,根据自我决定里面,热情来源于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胜任感和归属感我们可以理解,你能做好一件事当然会有热情,你共同做事的同伴或者环境让你有归属感,当然也会让你更热情,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自主感。如果你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做事方式,合作方式,你会更有幸福感,工作也会更加投入和积极。
挥霍方式四:被世俗需求扭曲
每个人的天赋不同,自我定位也变得不同,忽略自己的天赋去模仿别人,是性价比最低的努力方式。
如果不能坚定的拒绝哪些世俗光鲜的追求,你在天赋开发道路上,会离开正确轨道越来越远。
挥霍方式五:被后天环境埋没
我们常常可以跟一个人简单聊几句之后,我就开始判断他的职业。比如说一个说话语速超快,逻辑严密的人,你会判断他是咨询顾问;一个鸡血满满,热衷鸡汤,对陌生人超乎寻常热情的人,你会判断它是保健品销售;一个说话官腔,衣着正式的人,你会判断,他是体制内人士。
这次判断肯定不完全正确,但确实体现了这些职业人的一些特征。是这样的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吗?很大程度上不是,而是职业所处的环境改变了这些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