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大学同学,曾经是个网瘾少年,沉迷网游差点毕不了业。
此人如今身在瑞典,貌似已经移民,享受着全球最高水平的福利。
那天,他在同学群里突然冒泡,抱怨对死亡的恐惧,将自己的人生形容为“大约还能500个月,每次发完工资,就感觉离死亡更近一些”、“如果要不留遗憾,根本没法等,就算每个月都出去玩,总共也就500次”。
我并不了解此人在国外的生活,单单看他这一番表述,我还是很庆幸自己生在中国。
与北欧高福利国家相比,生活在国内的人有更多的理由去创造、去奋斗。
我们要努力,为父辈争光;
我们要努力,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我们要努力,在圈子里赢得更高的地位。
不管是为了什么,我们跟周围的人一样,每天都在奋斗。
不到退休那一天,或许都无法体会那种无所事事、每天等死的“老人”心态。
我们有奔头。而这个奔头就是环境赋予我们的。
不管是出人头地的国民精神也好,还是艰苦奋斗的文化传承也罢,中国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始终是积极的、向上的。
当你走出国门,就会对这一点有更深的感触。
在欧美,由于国民福利与阶级壁垒的存在,活在当下是一种普遍的生存策略。
尤其对一些穷人而言,由于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很多人不得不把今朝有酒今朝醉奉为格言。
而在日本,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民族性格,则都充满了矛盾的双重性。
既追求极致的社会安全感,又维护个人主义到死,家庭、伴侣都无法成为个人奋斗的理由。
一旦感觉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或者遭人耻笑,分分钟就会丧失活下去的动力。
唯有在中国,我们既为自己奋斗,也为他人奋斗;既奋斗在现在,也奋斗在将来。
换句话说,我们获取精神支持的来源更加多元。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颇具韧性,这就是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