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里许知远采访俞飞鸿那期节目曾在网上激起千层浪,很多网友大骂许知远“大男子主义”“直男癌”,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理解,作为一个采访者必须通过不同的问题去试探被采访者的真实内心想法。许知远给自己辩解过,他说“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采访里面,俞飞鸿说过,小时候自己被大家赞懂事,其实青春期叛逆的时候并不喜欢别人这么说。
我觉得俞飞鸿真是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啊。
从小到大,经常听到长辈们对我们的期望之一就是“懂事”,或者是恨铁不成钢得叹息“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呢?”
“懂事”几乎成了判断孩子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何尝不是某些家长思想上的成见呢?
其实太早要求孩子懂事,孩子过于懂事,未必是好事。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5.3%的受访者自认为自己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仅19.1%的受访者认为懂事的孩子比熊孩子更快乐。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有55.9%的受访者甚至表示,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懂事的家长——只为自己省心,压抑了孩子天性。据悉参与调查的2000人,00后占0.5%,90后占18.3%,80后占54.3%,70后占19.3%,60后占6.2%,50后占1.1%。
绝大多数从小懂事的孩子认为自己不够快乐,超过一半的受访人对父母压抑自己的天性不满。
孩子过早懂事,意味着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懂得克制或者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感,隐藏了真实的自我,去迎合父母或其他人的期望。
心理过早成熟,哪还有纯粹的童真快乐呢?
懂事的样子几乎千篇一律,真实的自我又何处安放?

最近在阅读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十分敬服尹建莉教育孩子的爱和智慧。
文中提到一个小细节,女儿圆圆幼时,邀请小伙们们来家里玩,尹建莉无意听到圆圆在家对小伙们说,我们都不脱鞋到床上踩着玩吧,把床单弄脏,故意气我妈妈。
尹建莉听到了,不仅没有生气去制止、教训孩子,反而一笑了了,觉得床单脏了换掉就是,孩子这难得的淘气、“不懂事”却快乐的时光父母应该保护。
她在书中说到,“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善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 ”
尹建莉认为,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在生活中获得了尊重,所以他学会了尊重;体味了宽容,所以他待人以宽容;他在生活中很少受到干涉,所以他不会去干涉别人;他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它就获得了把控自己的力量,不被坏习惯操纵,有力量选择健康的东西。
父母与其过于要求孩子懂事,不如给孩子“爱和自由”,允许孩子偶尔的小任性,给他们多一点呵护,并适时满足他们一些小小的并不过分的心愿,逐渐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共情能力。真实和自信远比压抑自我、察言观色对他们的成长更有益。
爱孩子不就是希望他(她)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幸福的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