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心情一直很郁闷,第二天一早出差,突然就想起日本哲学家和作家岸见一郎、古贺史健共同撰写的《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是讲述阿德勒的哲学,随手塞到包里,准备在出差路上看,今晚终于腾出时间翻上一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上面关于阿德勒的介绍过于抽象,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的我,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一无所知,读起来一头雾水,所以不如还是直接看看这本浅显易懂解读阿德勒哲学的《被讨厌的勇气》吧。
我是拿起来书来随机读的,直接翻到了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这一夜开篇就提到过多的自我意识会束缚自己。很多人常常有这样的时刻,人多的场合不敢发言,因为害怕发言对其他人是没有贡献的,怕被嘲笑,怕耽搁别人的时间。其本质是对本真不够自信,所以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展露本真的自我。但是一个人的时候,或者在熟悉的人面前,就能够高谈阔论、随心所欲。
阿德勒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寻找“共同体的感觉”。具体来讲,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其他人的关心,建立共同体的感觉。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是一种肯定性的达观,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去关注“可以改变的”。当然,前提是要能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于的东西,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
举个例子,我生下来就体弱,这是改变不了的现状,但却可以通过锻炼来对体弱进行些许改变。
但看到此处我也产生一个疑问,很多时候人常常什么事情都说“我能行”,是为了表明足够强大,不脆弱,但可能相比于自身在其他方面的优势,的确是“不太行”。尽管很努力,常常会事倍功半,但相比之下,其他的事情可能会事半功倍。这个时候该怎么选择呢?
比如说我读大学选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实并不擅长,但为了证明我行,也坚持在学,所以还是能获得二等奖学金,但过程极其痛苦,而且同样的时间如果花在更擅长的事情上,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所以如何去判断哪些是无法改变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呢?
对于能够改变的,又可以做区分,哪些改变起来效率更高并且让人快乐,哪些可以改变但收效甚微?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选择其实很重要。可是我们常常听老一辈说的是要能忍,坚持到最后,熬一熬其实结果也都不错。可是这种熬,归根结底是因为年纪所带来的自然红利,同样的一辈子,坚持去做另外一件更喜欢的事情,可能成就远远大于那种熬一熬忍一忍去做的事情。
当然,选择什么是自己更喜欢的事情本身是有机会成本的,你无法保证尝试的最终是发自内心喜欢的,如果尝试了很多次仍然没找到所爱,从结果上看起来的进步缓慢也是为了选择所想要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全看人内心深处什么更重要。
他者信赖是指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相信他人。阿德勒的心理学认为,人们心中可能有信念“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阿德勒并不是基于道德价值观去主张要无条件信任他人,无条件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手段。想想你周围的生活状态,如果你抱着怀疑的态度看一个人,对方一定能感受到你的怀疑,从而产生敌意。如果不敢信赖别人,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当然,如果你不想和一个人搞好关系,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既能接纳自己,又能给予他人信赖就会把他人看成伙伴,从而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可以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当然,共同体感觉还需要第三个关键词: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是指为了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绝不是要自我牺牲。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是工作,通过劳动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我的存在价值。
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到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也可以。幸福即贡献感。
如果能够拥有真正贡献感,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但这里面产生一个问题,产生贡献感真能幸福嘛?难道来到世界上不想证明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嘛?
阿德勒哲学提出我们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人们常常接受的价值观是要成功,我们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个好结果,也即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都是在路上。如果达不到山顶,就是自作自受,是没能力,没有登顶的体力,没有好运气,没有足够的实力。
但是阿德勒有不同立场。他认为人生是一系列点的连续,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如果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是根本不可能的!
那些为梦想而默默努力的人们,他们大概不是以山顶为目标默默前行,而是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活在“此时此刻”。梦想着小提琴手的人也许只是关注着眼前演奏的每支乐曲,一个想要在投资上有所成就的人只是每天在默默的体会与市场的每一次交锋和碰撞。
是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焦虑,正是因为总是看太远的未来,感觉有那么多无法完成的事情,才会觉得恐慌和不知所措。反倒是不去定目标,不去想,一步一步,只专注于当下每个瞬间,进步慢慢会展现出结果。比如我的教练练习。
所以请这样想:“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读到这句话有没有觉得很美?我瞬间脑中会出现一个神采飞扬,享受每一个瞬间的舞者,她的舞姿如此的优雅美丽,哪怕这一瞬间摔倒,也不妨碍在当下瞬间的美妙和无上的力量。
就这样快乐的舞着,慕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嘛?”
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但跳舞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快乐的。像跳舞的人生就是“现实性的人生”,过程的本身也是结果。
现实的人生更像是旅行。比如春节要去普吉休假,我不会希望尽快到达目的地,并尽快返回,如果是这样就无法称之为旅行。跨出家门瞬间,旅行就开始了。中途如果因为某些事情而导致没能最后到达旅行,那也并非没有旅行。旅行就在过程中。
所以,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聚焦在“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
就像我现在坚持日更,谁知道能坚持多久,谁知道最后能写多少字呢?像我现在做教练,谁知道能做多久,想做就去做呗~像我之前和大领导进行了一次不愉快的谈话,过去的已经过去,谁知道下一次又想做什么,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不愉快呢?至少我在去谈话的瞬间是想去谈话的,我坚持了我的自由。
回到开头说的前天的不愉快,老一辈一直认为年轻人怎么这么没有耐心,为什么不忍?但我们从阿德勒的角度看来,为什么要忍,今天都不开心,谁能保证我明天也是开心的?就是因为对未来有太多的期许,才会不能释放自我,让生命每一天都绽放。
向死而生,只在此时此刻。
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