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申恕波树叶》-《以禾盖土》
佛陀的住处附近都是申恕波树,而佛陀最喜欢在炽热的下午在树下禅坐一天。禅坐完毕,他手拿一把树叶回到僧团中问,比丘们,哪个数量多,我手里的树叶,还是森林里的树叶?比丘答道,森林里的树叶。
佛陀说,我所证悟到的比我所教的多太多了,为什么?因为我只教那些真正有用于修行正道的义理。他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有太多的比丘把自己迷失在哲理的推论和揣测之中,他特别提醒弟子不要在密法的问题上纠缠,因为这是修行所不需要的。
弟子们一向喜欢问佛陀有关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有尽还是永恒,但佛陀一直对这些问题拒绝回答。一天一个弟子找到佛陀说决定再问一次这些相关的问题,如果佛陀再拒答,他便会还俗。
佛陀望着他说,你当初受戒的时候我说过会解答这些问题吗?
-没有,上人,你没有这么说过。
那你现在为什么要让我这样做呢?你就像一个被毒箭射中的人,当医生把毒箭取出来时,他却叫医生先回答一些问题,他要知道谁发射毒箭,那支毒箭用的毒又是什么配置而成的,那个凶手射他的原因是什么,凶手用的弓箭又是哪一类?这些人想必到死去时还未能知道他想得到的答案。修行大道的人也一样,我只会教一些可以对修行证道有帮助的东西,其他没用或不需要的我都不会说教,无论有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永恒或有尽,你都要接受一个真理,那就是生命里存在着的苦。而要消除痛苦又必须先明了苦的成因,我所教的都是能帮助你达到无着、平等、平和与解脱的,我拒绝解说一切对证道没有帮助的。
佛陀鼓励所有比丘专注于修行上,以免浪费时间在不必要和没用的哲学辩论上。一次经师和戒师发生了一次冲突,他们的争论是由很小的事情引起的,但却演变成了僧团里的严重分歧。原因是那位经师没有把盆清洗,而被戒师认为是触犯了戒律。
经师是一个骄慢的人,他认为自己不是故意污染的,不应该受责。他们各自的学生纷纷支持自己的老师,情况日益恶化,双方互相重伤,一些中立者都感叹这次事态严重了,恐怕会造成僧团的fenlie。佛陀知道此事后与戒师面谈说,我们不可以太执着自己的见解,我们也应该去了解他人的观点,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僧团的fenlie。接着佛陀又到经师那里说同样的话希望他们两个可以和解。但佛陀的介入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彼此说过太多对方的坏话,造成的伤害已经非常的严重,中立的比丘也没有能够影响他们和好如初,这些纷争传到了在家众的耳中,很多zongjiao团体也知道佛陀的僧团出现了问题,这对僧伽的声誉大为不利,佛陀的随从希望佛陀出面调停,佛陀穿上外衣来到金色的大礼堂,对他们说,请你们不要再争辩,这只会造成僧团fenlie,请回去继续修行吧,我们是真修行就不应该成为傲慢的受害人。
一个比丘站起来却说师傅请你不要插手此事,回去静修吧。我们已是成人,这些事情我们懂得自己解决。接下来是鸦雀无声的沉默,佛陀站了起来,离开了礼堂,回到房中拿起乞钵步行前往森林,没有通知任何人。
走进了一位弟子独居的森林中,当问到修行情况的时候,他告诉佛陀,他只有一个人独修,却体验到了喜悦和自在,佛陀说有时候一个人独居要比与人一起更愉悦。佛陀继续前行,来到了东竹林,林中一共有三位比丘在此处修行,佛陀问他们你们感到满意吗?你们的修行进展如何?在这里乞食和教化曾遇到过困难吗?其中一人答,上人,我们彼此关怀备至,生活非常和谐,我认为能和他们二人在一起修行是我的福气,我很珍惜与他们的友谊。我们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无论他们在或不在,我都会停下来,先问问他们的反应将会如何,我的言行会让他们不不愉快吗?如果有怀疑,我便会立刻抑制自己,上人,我们虽是sanwei,但犹如yiti。
佛陀点头表示赞许,第二人说我们和平相处、相互关怀,第三人说从食物到修行的见解体验,我们什么都一起分享。佛陀嘉许地说道,好极了,我真高兴看到你们如此融洽相处,一个真正的僧团就是应该和平共处,你们真的觉醒了,才能挣得这种和谐。
佛陀在这里和三位比丘住了一个月,他观察他们每天怎么在禅修后乞食,哪一位比丘先回来,便替他人准备座位取水清洁和摆好一只空钵,在他自己用前会把一些食物放进空铂中以防其他的比丘乞不到食物。当有人发觉到茅厕需要清理便立刻去做,需要别人合力的工作,他们都一起合作,他们又时不时坐下来一起交换修行上的心得和经验,在离开他们之前,佛陀说道,比丘们,僧团本来的性质就应该是和谐的,我认为依照下列的原则和谐共处是可以达到的。
第一,共享一处公用的地方,比如森林或家居。
第二,共同享用日常必需品。
第三,一起守持戒律。
第四,只要有利于和合的言语,避免导致僧团分歧的言说。
第五,互相交换见解与心得。
第六,尊重他人的观点,不要勉强别人跟随自己的看法。
如果僧伽能够依照这些原则,必能获得喜乐与和谐,以后就让比丘们遵照这六条原则。坐在娑罗树下,佛陀沐浴在平和,喜悦和自在中,在这个可爱的森林里有碧绿的山坡,清澈的泉水,更有一个湖,他享受独居的宁静,他想起那些比丘的纷争,忧虑在家弟子也受困惑,他对比丘不肯听从他的指令,感到失望。但他明白他们是被嗔心所蒙蔽。
佛陀回去之后,他的弟子们告诉他,由于这些纷争在家众表示不再给比丘供食,他们说你们不值得佛陀的爱护,你们不能和谐共处,你们是遵从佛陀的,应该彼此和谐和解,并找佛陀向他认错,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对你们恢复信心。
佛陀说道,当你评判这些事物的时候呀,细听双方的陈词,绝不要有偏帮。留心考虑你们所听到的再断定是否符合正法,只有符合正法才会导致平和喜悦和解脱,这也就是我自己所修习的,我曾经责斥过不修习的行为,不符合正法,当你们了解到什么是符合或不符合正法便会知道怎么帮助他们达到和解。
当晚经师去找戒师,他合掌跪在戒师面前说,我明白我犯了错,尊者,你谴责我是对的,我已准备在僧众面前认错。戒师也跪在地上说道,我也承认自己太过缺乏谦恭和委婉,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此事终告一段落。目犍连尊者提议召开大会,集会的目的是要从这次事件中学习,以免再次发生。他们阐述了佛陀在东竹林说的六条和谐共处的原则,并且在会中比丘们制定了七项僧团内调停纷争的和解议程,他们称之为七灭诤。
在修行的时候,很多人对于神通非常感兴趣,并且想要去追求,但是真正的神通应该是在平和的修行中慢慢发展来的,也许有,也许没有,可以被视为一件礼物,但一味想要以追求神通来修行,那就是走偏了方向。佛陀也说不要在密法的问题上纠缠,因为对于修行来说,这并不是必要的东西。
哪怕开悟的圣人如佛陀,也有寻常的烦恼,在僧团中并不是每个人的修行都非常的精湛,每一个人都达到了无我的境地,因此他们还是会有贪嗔心。在面对批评的时候,修行已有小成的经师也不愿意接受,而戒师则因为傲慢,没有考虑过同修的心情。这些矛盾哪怕是佛陀本人在前期也是无法调和的,佛陀也会因僧团内部的分歧和争论感到忧虑担心,他也有着在生活中寻常的烦恼。所以如果想要避世躲开人群,躲在一处地方,静静修行也是无意义的。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就有江湖,有规则,有争端,就有需要解决的矛盾。无论在哪里,唯一的方法就是像佛陀一样去总结,去反思,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问题。就算是修行人聚集的僧团也会有寻常的人际烦恼,看来人际的问题是人类社会悠久的议题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