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并不一定是一致的,甚至却是常常矛盾的。
别以为你的态度真能指导行为因态度的愈加抽象与具体行为的联系就会愈加弱化。简单的讲就是我们自己会对一个观点持认同态度,但是实际遇到时却不会照观点去做实际的行为。这与我们平常认为的情况几乎相背,因为大多数时候人都被认为是按照态度去做事情的。 态度真的会指导行为吗?
人的知觉不会独立于情境之外而存在,人们也会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所以生活中时常会出现这样一幕:难以想象自己竟然做了某件事情,因为在概念层面自己并不认同,却在行为发生那一刻像忘记了自己的态度一样,甚至与态度背道而驰,但又绝对可以找出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行为。发生这样的事情会叫态度看起来很单薄且不具备参考意义。
大多数时候,理性的态度会稳定在一个范围,对行为有一定的控制与指导能力,甚至人们的社交中都会因为“态度”这个纬度来衡量人品,常常说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高度。但是无论是心理实验研究数据的总结,还是现实生活的例证,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几乎都聪明的知道问题所谓的正确答案,在阐明态度时更多是从道德信仰和价值观方向表达,而具体行为上却计算着利益与价值最大化,人们自私的基因自动开启,具体行为自然不会和抽象态度完全一致。
别以为你的态度真能指导行为所以,表明态度和具体行为基本没什么联系,表明态度的时候人们是在说假如事情发生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但具体行为发生的时候情况变的复杂,表达态度时并没有想到那么多可能性,而行为会关系到后果,所以之前所持有的态度并不会对行为有指导作用,场景变化,人们的行为常常会令自己惊讶。
人并不真的了解自己,直到在现实选择面前有了事实行为后,自己才逐渐变得清晰,我们并不是自己认为的那样理解世界的,乃是由自己的行为塑造的。无论是态度还是行为都有着极大的可塑性,环境的变化在不断给我们新的挑战,而不给自己设置绝对限制,更有可能遇见一个令自己陌生又惊讶的自己。
别以为你的态度真能指导行为态度固然重要,但行为更具意义。不要仅仅看人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做了什么,或者是他会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在行为里提炼价值观。
同样场景下人往往会作出同样的行为,态度无法指导行为,情景才是对行为起指导作用的因素。有时候不过脑子的事情靠肌肉记忆反而更具稳定性。而行为要达到的目的,才是心底的答案。也许有时候人们表达态度,也是受情景效应的影响,只不过是那个时候恰好觉得自己应该那样表达合适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