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客笔记:记录、分享读书笔记、学习笔记、杂谈随笔
全文约2600字,阅读约需15分钟
开始作者讲了深度学习的“操作系统”:对于知识与记忆的关系以及关于什么是知识的认识论。接着作者说到深度学习的思维训练方法论: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以熟练的认知特征为目标进行持续思维训练。那么,除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是否有一些实操层面的窍门呢?答案是有。
最好的学习是模仿
如果是学习一个新事物、新内容,通常我们的切入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可能是找一本标准教材,从基础概念、基础知识学起,然后再逐渐扩充知识点,学习并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再然后了解这些知识点的意义和用途。这样的方法如果是在对一个事物完全一无所知的时候采用并无不妥,但是未必见得是最高效的。试想一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从未学习和掌握任何一门语言,但是随着其逐渐成长和学习,尽管我们没有刻意按照字母、单词、语法等方式去教导婴儿一门语言,然而他们仍旧能够最终熟练掌握并使用其母语。我们会简单说这是因为有语言环境,而实际上,婴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模仿学习的案例。
曾有一名注明篮球运动员说:如果你不会打篮球,那么学打篮球的方法就是把球投进篮筐。无独有偶,据说某篮球明星向曾经是自己偶像的另一名球星请教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是“言传身教”。这同样是在说:最好的学习方法窍门就是模仿。尤其是对于社会人士而言,我们所面临的学习需要和目标基本不会处在一种知识的真空状态,几乎少有那种对某个事物完全一无所知而要开始的学习,即便是对这个事物很有针对性的某个方面一无所知,也至少会在相关的知识领域多少知道一点点,何况现在网络那么发达,信息咨询获取都很方便。所以多数人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一种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这种学习情境下,设定一个目标或榜样并进行模仿通常就是最高效的学习窍门。
诚如作者所言:学习从模仿开始。无论乐器演奏、体育运动还是其他技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先观察其他人(多数情况下是老师或教练),然后再开始模仿着去做。提到“模仿”也许有人会想到“依样画葫芦”。然而,即使是像抓东西这种极其普通自然的行为动作,实质上也是很抽象的。如果不能够理解行为的意图,在此基础上,理解达成意图的行为范畴的话,也是无法模仿他人行为的。换而言之,作为高效或深度学习窍门的模仿,有一个必要的前提——理解模仿的目标和所模仿行为的意图或作用。
模仿对于学习的效用是有科学根据的,作者对此说明到:诸多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在观察他人的行为时,其大脑中的活动似乎是在模仿对方的行为,并在自己心中照着原样模仿一遍。研究同时发现,此时起作用的是由大脑运动前区、顶下小叶、颞上沟构成的网络,该网络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系统。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便是同一名芭蕾舞演员,在看到自己已经掌握的动作和尚未掌握的动作时,其大脑的活动方式也会呈现不同。在古典芭蕾舞中,男性和女性的动作、姿势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练习和演出时,男女双方共同进行,因此他们非常熟悉对方的动作。即便如此,当他们看到自己已经掌握的动作和自己没有掌握的,以及同伴的动作时,大脑的活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这意味着,如果不是通过亲自活动身体并掌握的动作,无论看多少遍,大脑的活动方式也不会与熟练掌握者的大脑活动方式相同。人类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以从他人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然而,想要通过模仿他人进行学习,就必须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同时进行分析、解释,并且在心中进行模仿,然后不断地进行身体重复。这就引出第二个窍门:刻意练习和复盘。
刻意练习和复盘
说到刻意练习肯定会想到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没错,实际上在这本书中作者也提到1万小时理论。不过1万小时理论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从所需要的训练时间长度去理解,而是要明白“学习区”和“训练强度管理”。
注意到“学习区”的概念,你就知道学习应该在能够让你感觉到学习效果的地方投入更多精力。简单的说就是不要做那种类似一年工作经验重复十年的事情,否则即便十年的时长里你都在工作,但实际上并未在学习进步。当然,这并不代表是要隔三岔五就要换工作,扯远一句,不要把学习当做逃避工作不顺心的理由,实际上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件百分百快乐的事,尤其是当你想让学习成效达到超一流水准的时候。
至于训练强度管理在我看来是一个顺应人性的学习窍门。作者在提及一万小时理论时讲到:“每个人都能做到集中精力,拼命训练。但是,在训练中究竟能努力到什么程度呢?埃里克森认为,业余水平者与高水平者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在于,训练期间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高水平者在训练时,为了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他们会采取张弛有度的方法:当注意力下降时,便停下来休息;当注意力持续低落时,也不会勉强继续训练。一流水平的熟练者能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保证有效训练时间的质量最大化。”接着,作者同时援引了专业棋手羽生善治对其说的话来说明训练强度管理的意义:“棋手需要通过交替练习简单的问题和较为困难的问题,进行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就像运动员做准备活动一样。”换而言之,死磕精神值得鼓励,但不是任何时候死磕都是正确的,就像肚子饿了死磕不吃饭,困了死磕不睡觉,想上厕所死磕憋着一样,听起来很玩命但实际上不可持续,且未必见得死磕得出好结果。
至于复盘,其重要意义在于这是培养深度学习所需批判性思维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如作者举例说明的那样:在成人世界里,在很多情况下也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进行判断,此时只能依赖直觉。另外,如果不分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有意识地发现问题的话,确实很难发现自身的问题,知识也得不到修正。无论在哪个领域,真正的达人都是排除常识性臆想,观察现场,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记忆和判断陷入固定模式。例如,下完一局棋后,在头脑中回顾过程,这就是批判性思维。仔细分析每一步,想一想是否有更好的走法。
刻意练习和复盘都是养成深度学习所需要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行为模式的窍门。两者有个共同的基础就是一定要“亲身实践”。如作者所言:“检验假设的过程与构建理论的过程是科学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后盾,仅仅通过读书或者听别人的解释是根本理解不了的。如果不了解构建知识(理论)的实际途径,那么只能建立一些假设。自己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获取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构建理论。只有多次经历这样的过程,即用身体来记忆,才能实际掌握批判性思维。”
所谓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自己亲口尝一尝。在二手知识泛滥的时代,想要深度而高效的学习,最方便可行的窍门就是直接去模仿,并在模仿过程中去刻意练习和复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