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长期实验发现:
“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心理弹性潜能,并且可以通过后天去习得和提升。”
也就是说:
孩子能否拥有“反脆弱”体质,跟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1. 把成长型思维刻进孩子的骨子里
思维导图之父尼伯赞上大二的时候,学习阻力很大。
他想要找到如何高效利用大脑的方法,翻遍了图书馆也没有找到。
他很沮丧,但他转念一想:
既然没有书介绍如何使用大脑,那这个领域就有研究潜力。
于是他开始学习各种跟大脑有关的知识,终于找到了突破性解决方法——模拟大脑的发散结构,绘制思维导图。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成长型思维刻进孩子的骨子里。
因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才能像尼伯赞一样永远不会被困难吓倒,永远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化危机为转机。
2.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的鞋带开了,父母赶紧蹲下帮孩子系上。
孩子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了冲突,父母不问缘由,直接干涉调解。
孩子想要刷碗,父母担心孩子洗不干净,或者把碗摔了,赶紧拦下。
父母总是喜欢替孩子解决问题,扫清障碍。
殊不知,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
“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父母的包办和保护,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
一位卖菠萝的妈妈没有上过学,不知道该怎么教好自己的女儿。
她唯一为女儿做的就是让女儿从生活中学习。
女儿不会切菠萝,她就演示给女儿看,让女儿试着自己切。女儿想吃冰淇淋,她没有钱买,就帮女儿制作了一个菠萝冰淇淋。
女儿没有把菠萝冰淇淋卖出去,她就让女儿去菜市场学习如何卖菠萝。
女儿通过观察和学习,学会了制作海报,学会了叫卖,并成功地把菠萝冰淇淋卖了出去。
女儿开心且满足地笑着。妈妈也欣慰地看着女儿从经验中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
儿童心理学家舒尔博士在他的研究中发现:
“那些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孩子,当事情不如愿时,更不容易发脾气,更快地主动思考找到解决办法,并且也更关心他人,更愿意分享,更遵守规则,也更能够交到朋友。”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如果我们总是替孩子解决问题,孩子永远会有层出不穷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孩子才能打消自己的依赖心理,学会独立,强大自己的内心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