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唐代古文大家韩愈先生的《师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意思就是“说说或者谈谈”,《马说》《爱莲说》均为此类文章中的名篇。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三十五岁,这一年他从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士。这只是一个从七品的小学官,但要教的学生,均是朝廷里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和有爵位者,对韩愈这个小学官并不重视。于是韩愈针对这种现象,写下这篇著名的《师说》。这是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韩愈主张古文运动,以传道的古文家自命,多次给青年人传授古文,先后教李翱,张籍,张彻等人学古文,由此向他请教和跟随他的青年学生越来越多,他的名声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他所主张的古文运动,又为现实和政治服务,这就与当时权贵中盛行的佛老思想相冲突,加上当时官场崇尚等级,韩愈自然就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反对。
韩愈写这篇文章,既是对向他学习的李蟠等青年人的一种勉励,也是对当时士大夫不耻相师现象的批判和对那些诽谤者的严正驳斥。
韩愈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了三点不同以往的师道思想。
第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文章开始,韩愈就给“师”下了一个定义,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他把“传道”放在第一位,这里的“道”是指儒家圣贤之道,明确提出老师应该有传道的职责和义务,更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授业是为师的第二个责任,教给学生不懂的东西;解惑,解决学生的疑惑。韩愈的解释被大多数人接受,也成为评价老师的准则。
这句话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师者要传道,自己先要有“道”,有高尚的人格和品行为学生作表率,现在来说就是要有师德,一个道德败坏的老师,即使学问高超,也不是一名好老师。要授业,必须先有“业”,就是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为师者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授业,才能不误人之弟;解惑,要自己先无惑,要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智慧。
第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提出的第二个观点,就是要以“道”为师,人人皆可为师,只要他有那样的能力。这个观点也有很大的进步性,从古至今,迷信权威,敬畏强权,是人们共同的心理。
但强权和权威并不能代表所有真理。跟随老师学习,并不是因为老师的地位或者年龄,也不是因为老师会带来利益,而是老师确实有“道”。要以真理和科学为师,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地位和权威面前,我们更要有一种坚持真理,敢于质疑的信念。
第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提出的第三个观点,就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化。这种平等,不是否认对老师的尊重,而是强调了双方人格上平等,和虚心向别人求教的态度。师门强调传承和尊卑,强调等级和秩序,但韩愈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消解了尊卑,打破了壁垒,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人人皆可为师。这对当时的门第等级观念自然有很大的冲击。这句话的现代意义更加深远,告诉我们,永远要正视自己的不足,要看到别人的优点,要保持“空杯”心态,有一种向别人学习的勇气。
学习《师说》这篇文章,我想要告诉学生们,学习要以“道”为师,既要尊重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也要有不迷信权威,对科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的勇气,还要有一种不断学习,不耻相师的谦虚心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