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漫画的作用
在这一节中,作者引用达·芬奇的话:有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阅读文字而是图像阅读,因为”你把它描写得越细致,就会把听者的思想搞得越糊涂。
当然,文字和图像是各有所长吧。比如,文字”千军万马”,四个字就可以了,要是用图像,怕是要费点儿周折。
当然,文字也有不足之处,就比如用三五百字恐怕有时都描摹不清人体心脏的模样。而一个画功精到的画家,用一幅描摹精准的画作,就可以让人对心脏的样子一目了然。
然而,越往后,轻画重文(字)的倾向越明显。
作者在此举了南宋马远的《踏歌图》和日本动漫《带子狼》。窃以为,这节内容作者大量引用与人合作的一部名叫《阿鼻剑》的卡通画,个人趣味很明显。
说到个人趣味,真的是一个好有意思的话题。我认识一位编剧老师,他从业三十年,写的题材都是很主旋律高大上的,可是,他偏偏要在剧本里见缝插针地写进去一些零星的段子,这些段子一看就是他的特质,简直是标签一样的存在。
还有挺着大肚腩的希区柯克,总要在自己导演的电影里露个脸儿,也是标签一样的存在。
近的还有王晶的《澳门风云》三部曲,时不时就要在片子里或调侃或自吹一下自己,到第二部时终于自己跳出来打了一圈麻将,过了一回赌瘾。
一开始接触到这种情况,觉得这些做法有点儿烂污,看得好好的就这样出戏了。慢慢看得多了,仔细琢磨,发现其实这些人都是很厉害的。这种调侃或者贴标签的做法,就是在提醒看电影的你我:这只是一部戏。可是,不大会儿功夫,刚才还出戏的你,会因为创作者的精湛功夫,又被不知不觉带入戏里。
所以,慢慢懂得,在电影里调侃或自嘲,说明那些主创已经到了收放自如的自由境界。
就像这小节内容,作者夹了好几页自己喜欢的卡通“私货”,给自己贴了大大一个标签,却丝毫也不影响他在下一节的精彩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