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辱骂父亲的女留学生,引发了全网震惊。
这个事件简单来说,就是一位父亲辛苦供养女儿去西班牙留学,自己省吃俭用,压力山大,而女儿却不思感恩,在社交平台各种辱骂父亲。
而这个事件激起这么大的反响,一方面是女孩言辞太过激烈,辱骂的话语之恶毒,肮脏,令人不敢想象,另一方面就是女孩疫情期间上过新闻,为了逃避隔离,而不惜跳窗逃跑;
再加之女孩的父亲是北大毕业,任何一个元素都太扎眼,女孩成功出圈,接受全网批判。
01
不孝,留学生,裸照,求包养,北大...
这些刺激性的标签,让人眼花缭乱,很容易忽视本质问题:为何一个北大的父亲,会教育出这样槽点满满的白眼狼?
难道养娃跟投胎一样,是门玄学?
很多人认为,这是过分娇纵宠溺的后遗症,很多老父亲遵循着“富养”女儿的观念,结果养得女儿不识人间辛苦,也不知父母艰难,只一味的予取予求。
这当然是症结所在,但看完几段女儿嘶吼着和父亲大吵大闹的视频后,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愤怒和反感,而是悲哀。
视频里的女孩,歇斯底里,大喊大叫,我不认为她是在演戏,更倾向于她当时完全陷入了“儿童自我状态”,不是用成人模式在和父亲沟通,反而用一种防御性攻击,在和父亲对抗。
而父女之间这种交流状态,显然不是偶然为之,更像是一种常态模式。
从视频里来看,如果不代入家长或孩子的角色,单纯是看客,就会觉得这个女孩简直有病,连块叉烧都不如,但如果代入家长或代入孩子的角色,又会觉得整段对话模式简直让人窒息。而父亲身上问题也很多。
首先,亲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雷区是,父母教育孩子要用描述性语言,不要用定义性语言。
比如,父亲觉得应该早睡早起,女儿却睡到十二点才起来,父亲可以教育女儿,但不能单纯定义女儿这样做就是不正常,更不能反复说“女儿,做个正常人吧”。
希望女儿早睡早起,这样身体健康一点,但是反复强调让“女儿做个正常人”,已经在否定女儿是个正常人了,那孩子就会按照父母的“期许”,越来越不正常。
其次,不好的亲子关系,或者说是婚姻中的亲密关系,都很容易陷入“我好你不好”的模式,一个人扮演苦口婆心的好人,另一个人“被迫”扮演凶神恶煞的坏人;一个人扮演受害者,另一个人被迫扮演“施害者”。
所以,流水的渣男,不换的吸渣体质,本质上也是因为受害者在培养施害者。
这样说,可能会让大家误会我在为女孩洗白,但其实这篇文章,我更倾向于以一个家长的心态,单纯只做心理分析,而不是道德评判。
因为从支离破碎的对话中,我确实觉得父亲在不断强化这种畸形的亲子关系。
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三点:家庭关系的秩序,更多是有父母主导甚至构建的,如果家庭秩序出问题了,父母是第一负责人。
比如,爸爸因为睡觉起来晚这件事,循循善诱的教育女儿,并认为作为父亲有教育子女的责任,我听到这里的时候就觉得窒息了,现在是起床早晚的问题吗?整个视频里最大的问题,难道不是身为子女,这样和父亲说话,才是最严重也最紧迫需要处理的问题吗?
而这位父亲,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说话口气和态度的恶劣,是比睡觉早晚问题更严重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说到底是因为,他可能熟悉了这种模式。
并且这位父亲,在女儿多次无理取闹,进行言语攻击时,全程选择“自证清白”,再次回到那个模式,无论你怎样表现,我都要时刻是个“好人”。
在另一段视频中,女儿因为父亲一个人吃完了一锅菜,没有给自己留菜,再次陷入歇斯底里。
做父亲的居然是劝告她,我在工作,你要吃东西我可以给你钱,如果你让我没法工作,我也没办法挣钱给你花。
这就是潜在的将自己的价值,仅仅定义在金钱供养者的地位。
以至于此后多次对话内容,老父亲能说出的最狠的话,也无非是不给你钱。
女孩的无理取闹,大肆辱骂只是表象,内里的家庭秩序失调,亲子关系畸形,才是造成这一切的症结所在。
而当一个孩子,从小没有被教导基本的家庭秩序时,出门在外,也没有基本的社会秩序概念,换言之,她不是一个疯子,她是有社会功能障碍的人。
02
可能因为我自己是妈妈,且是一位高敏感妈妈,有一个高敏感女儿的缘故,让我始终更容易对孩子保持共情,换言之,我确实在立场上更偏向孩子多一点,哪怕是23岁的女孩,已经不能以孩子自居了,但在和她父亲的对话过程中,尤其是一丁点的小事,她居然那么歇斯底里,那么委屈愤怒时,我为她这样理所当然的愤怒感到悲哀,也感受到一个社会功能障碍者的无能。
我再次重申,这篇文章只做心理分析,不做道德审判,并且因为我自己是个母亲,我清楚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同时也是父母后天塑造的,所以看到一个孩子变成残次品,变得如此糟糕,我内心第一感受不是可怜她的父母,而是为她感到可惜。
刚出生的时候,是张白纸,23年后,连块叉烧都不如。
太可惜了。
但我们旁观者,或许能从中吸取教训,所以这篇文章,也是我自己作为母亲,看了一些育儿书,观察周围诸多幸与不幸,最后借着这个悲剧,分享的一些看法和经验吧。
在《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没有人性情感的调和,智慧与教育根本毫无价值。”
而何谓人性情感的调和呢?作为孩子榜样的父母,怎样才能给孩子做好人性情感的调和呢?
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基础。
一个孩子肯听大人话,愿意信任敬重父母,底色一定不是因为怕,而是因为爱。
我因为爱你,所以你说的话,我能听进去。
我因为爱你,所以我顾忌你的感受,懂得心疼你。
如果早期父母对孩子爱的教育里,只有爱的单方面注入,没有培养孩子如何爱别人,如何理解别人,如何与他人产生共情,那这个孩子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情感障碍,或者社会功能障碍的人。
而步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子产品的泛滥,真正高质量的亲子相处时间并不多,更不要说构建真正高质量的亲密亲子关系了。
父母对孩子早期亲密关系的培养缺乏重视,以后一定会出问题的。
我家附近有所私立学校不错,从小学到高中一应俱全,同样也是寄宿制,每到周五下午,就有家长开着车,大包小包送孩子去学校。
我经常能看到有些小学部的孩子,每次抱着家长不松手,有蹲在地上哭的,有满脸写着不情愿的...
有天下午带女儿游泳回来的路上,看到有个女孩抱着父亲的腿不撒手,哭得歇斯底里,当时觉得特别心酸。
她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情感安慰和陪伴,而这么小的年纪就被送进寄宿学校,这种和父母深切的情感联结,究竟该怎么建立呢?
这所私立收费挺贵,要说父母不爱孩子,哪里舍得掏这么贵的学费,要说家长爱孩子,我确实想不通,那些小学初中就让孩子寄宿的家长,究竟是怎么想的?
有什么好的教育,能比来自父母爱的教育,更能滋养孩子?
有什么好的教育,能比让幼年的孩子,享受到亲子关系的乐趣,体味到父母的关心,感受到家庭的幸福,明白人类情感的可贵之处,更为重要?
03
事件中的女孩,说母亲是母猪,不像个女人,又说父亲骗母亲钱,因此憎恨父亲,又说自己父母离婚,自己16岁在国外读预科,说实话,整个就是家庭背景很复杂,各种支离破碎。
后期的亲子关系,有人说是源于父亲过于宠溺,但过度宠溺会有一个无能的孩子,不至于宠出一个仇人。
根源在于,孩子对父母有着深切的爱,但后来变成了深切的恨。
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我们先看看孩子对父母缺乏尊重,表现对愤怒,不满,或者很恶毒,一般都有哪些原因吧。
完全典型的个人主义:我按照我的方式去做,我不在乎你的想法!
自我价值膨胀:我在这个家里最重要,我的需求和欲望置于你们之上。
自我价值低:表面上看是敌对和防御,实际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唯物主义:对金钱和财产的追求,比追求善良更重要。
不公正:内心感受不公平,所以会产生嫉妒、沮丧或愤怒的感觉。
压力:过度工作和疲劳,所以对周围人漠不关心。
不需要其他人: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对亲人共情度低。
从女孩的诸多表现来看,她基本将这些因素占了个遍。
这种对父母极度的鄙视和憎恨,是升米恩斗米仇的典型,但也是父母养成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137174/f7b2cc115a9132a8.jpeg)
首先,父母错误理解富养,形成她唯物主义价值观。
比如,古人常言“穷养男儿志,富养女儿德”,今天男女可以一样外出工作,所以应该用相对一样的模式去养,但“志”和“德”是传统中对穷养和富养的期许,如果大人一味对男孩抠门吝啬,极可能养成男孩短视短志,倘若一味以金钱享受富养女儿,那很容易养出一个贪慕虚荣,极度拜金的女孩。
很多留学生表示,父亲给女儿的钱完全够用,但够用这件事因人而异,一个从小被特殊优待,以为所有高水准生活理所当然的孩子,在突然待遇降低,无法得到满足时,要么变得像劳荣枝一样,杀人越货,要么就像这个事件中的女孩一样,憎恨父母,并不惜出卖肉体,渴望被包养。
她们并不会感恩父母的牺牲,只会憎恨父母的无能。
这就涉及我要讲的第二件事,父母有将孩子教育成人的职责。
04
这个教育成人,从心理和情感上,意味着父母有将孩子,从“儿童自我状态”,引导到“成人状态”的职责。
这个职责不是简单的告诉她一些道理,督促她吃饭睡觉之类的琐碎问题,这个职责的重点是让培养她正确的三观,引导她学会情绪表达,交流沟通。
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人,用小时候体验过的激烈情感模式,来应对以后人生遇到的任何问题,呕气,撒泼,叛逆,愤怒,歇斯底里,完全一派孩子的作为。
但为何会延续,因为有效,因为父母没有及时制止,因为父母没有引导她如何表达合理的要求,以及辨识哪些要求不合理。
很多戏剧性人格,就是源于正常表达诉求的时候被忽视,夸张激烈的表达情绪和诉求的时候,意外的每次奏效了,于是形成了常态模式。
而在个人综合能力上,父母娇惯和优待孩子没有大问题,但你喂养她精致的牛排和面包,相应的也要栽培她赚取牛排和面包的能力。
该事件中的女孩,显然一路学渣到大,干啥啥不成,花钱第一名。
一个人愤怒,很多时候还源于无能,越是无能越是愤怒,越是埋怨父母没有创造好的条件。
一个无能又陷入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哪怕23岁,43岁了,她的愤怒也是歇斯底里,排山倒海,一秒不能忍的,在社会上受到的所有窝囊气,所有无能为力,完全一股脑的投射在父母身上。
而为何一个北大父亲,会教导出一个草包女儿呢?
情商低就算了,智商也完全不在线。
因为在很多父母潜意识里,是觉得女儿不需要有大本事,掌握大技能的。
我身边就有父母,家里条件不错,觉得养一个女孩很轻松,不需要怎么培养女孩,毕竟女孩子嘛,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结果孩子早恋的时候又头疼。
事实上,如果父母一早培养孩子高级兴趣,引导孩子找到人生志向之所在,兴趣之所在,基本是不用担心孩子长歪的,因为有人生使命感和个人价值感后,是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拜金欲,攀比欲的。
那些在学校热衷于炫富的孩子,要么家庭不好,自身能力不行,拿名牌掩饰自卑,要么家庭很好,自身能力不行,拿名牌证明价值,仔细去观察一下,无一例外,内在空虚。
而我虽然认为这个女孩有诸多问题,确实也理解她的委屈。
很多人会说,她有什么好委屈的?
但我看了她发脾气的两段视频,委屈和愤怒都是真实的,她是真真委屈到家了。
这么小出国,如果父母没在身边,接受的教育,完全看学校氛围和社会环境。
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国外注重孩子的人格独立,非常具有边界感,也同样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国内家长在亲子关系中,倘若早期没有培养独立自主意识,又不能很好把握这种界限,自然做出很多被孩子误认为是控制欲的事情。
我身边也见过抱怨自己父母的留学生,大多是年龄很小就出国,比如他们抱怨父母未经同意,和亲戚聊自己的隐私,随意翻自己东西,甚至有个孩子告诉我,她每次没吃完的东西,她爸爸都要给吃了,她觉得很恶心。
在中国文化里,这是父爱的正常表达,但在西方文化中,不仅让人很难接受,还显得有点变态。
一个基础没有做扎实,品性人格,各方面能力都没有培养完善的孩子,贸然送到一个文化差异巨大的国度,一定会经历巨大的三观冲击。
她整个人是分裂的,但显然她不知道。
可以想见,这个女孩之所以理所当然的公开控诉父亲,是因为堆积了多少,她觉得父亲名副其实“渣”的行为,或许这次全网批判,能让她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文:巴黎夜玫瑰
图: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