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任何文章都没有告诉你的:4个准备演讲的思考角度

任何文章都没有告诉你的:4个准备演讲的思考角度

作者: 零层级 | 来源:发表于2019-11-22 20:02 被阅读0次

台上讲者滔滔不绝,台下观众却睡意如潮,这样的场景我们屡见不鲜。

今天这个时代,一线城市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学习的热潮中,在北上广深几乎每天都挤满了各种各样的风口论坛、创业论坛、学习大会、交流大会等,可以说这是一个不缺乏表达机会的时代。

每个人能够获取到的讲话机会正在迅速增多,这直接造就了越来越多索然无味的滔滔不绝,然而,每个人的时间又只有那么多,如果分享者的内容索然无味,那还真的不如去看一些综艺或电影。

那么,如果你获得了一次正式讲话的机会,应该如何准备做到让人眼前一亮呢?

很多文章、很多课程其实早已回答过这样的问题,例如:想明白你的演讲将帮助听众解决什么问题、你的目标人群、你的方法是什么等,这些都完全正确,但它们太过常规,我决定分享点不一样的。

第一、可以是一种呼吁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生平最后一次演讲《正义是杀不完的》、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以及在电影《勇敢的心》中,梅尔·吉布森在部队快要溃逃的那一刻振奋人心的演讲。

这样的讲话已然成为千古绝唱,它将世世代代被人们所流传,它们有一个基本的共性:一种呼吁。

当然让重来没有过公众发言的人,去准备一次国家、种族层面的呼吁,那确实有点无稽之谈,但是,我们学习的是这些演讲背后的精神。

如果你是一个性情中人,热爱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建设,那就可以准备一场降维的呼吁,例如环境保护、动物保护、自律生活、坚持阅读、关爱儿童、支援山区等等一系列贴近于生活的呼吁。

在《我是演说家》的舞台上,出现过不少类似的讲话。有人呼吁广大青年教师,要勇敢走进山区,传播智慧的光与爱;有人呼吁爱护野生动物的自然保护区,因为那本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人呼吁出门自己带水杯,自己做饭,减少白色污染,从自身做起。

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如果你觉得它还不够美好,就完全可以通过呼吁的角度去准备讲话内容。

准备逻辑:你经历过的、考究过的实实际际的事例 + 呼吁、号召 + 美好的未来。

第二、可以是一种分享

尼克·胡哲1982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他天生没有四肢,只有左侧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个带着两个脚趾头的小“脚”,可就是这样一个连行走都很困难的人,却在68个国家分享了自己的励志故事。

胡哲小时候

你有没有特别引以为豪的事情?你有没有一次特别难忘的经历?你有没有一场记忆犹新的旅程?

笔者曾经在一席平台上看过一篇演讲,演讲者分享了自己在北极黄河考察站的日常生活,通篇演讲很平淡,内容里最大的坎坷就是:人太少带来的寂寞,更没有深刻寓意和思想。

但是,他讲述了在漫长极夜的环境里,饭后可以肆无忌惮的跑向海边裸泳、一周只开两次每次只开两小时的超市、极光出现时架起摄像机捕捉美丽极光的画面时,我早已被他那美妙的经历所吸引,那天晚上关灯后,我都在幻想那个极光夜下裸奔的自己。

当然,这样的演讲很难流传开来,不过精心准备一份这样的分享,会非常容易让在场的听众记住你,他们会认为你是一个有趣的人、你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你是一个又秘密的人。

准备逻辑:特殊的经历 + 与众不同的故事细节

第三、可以是一种知识

首先,笔者得先更正一下这里的知识,它可能与我们经常看到的如何减少焦虑、如何制定部门KPI、怎样科学的管理皮肤之类的演讲有点出入。

上述这类演讲可能属于我定义范围内的第四类:方法,而真正的知识类演讲,毋庸置疑是那些基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或者一些新的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TED演讲中经常会有此类的演讲,例如:《达顿解释达尔文主义的美的理论》《破解语言学习之谜》等。

准备知识类讲话对演讲者的要求就会高出很多,纵观那些硬知识的演讲,几乎都是大学教授、老师,或者是一些科学研究者,但是他们的演讲有一个共通的弊端就是太过抽象,此时那些学者会用一种简单易懂的话将他们的硬知识讲给听众。

目前在国内,混沌在基础知识、本质理论上的讲解可以说非常贴近知识类内容。

如果你特别爱看大部头的书、热爱思考一些本质的东西,那知识类的讲话可能就是你准备内容的首选方向,不过一篇好的知识类演讲,可能存在一个基本的衡量指标,就是你能否说明你要讲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有起到怎样的作用。

就好比,混沌课程里从牛顿定律里边提纯出来的“科学管理”,从自然选择中提炼出来的适者生存,要想长久立足就应该努力去适应环境。得到每年的跨年演讲也是同理,就拿去年的主题“小趋势”来讲,就是在讲一种底层的规律,然后说明这个规律将如何影响生活,其实结构就这么简单。

所以,准备知识类演讲内容,能够锻炼我们深度学习的能力,但弊端是它确实会比较抽象,很大概率会冷场。

准备逻辑:基础知识 + 作用场景 + 如何作用

第四、可以是一种方法

这类的讲话就太司空见惯了,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参加的一些学习活动,绝大多数都属于此类,如何搭配衣服、如何快速读完一本书,以及像常规文章那样介绍如何准备演讲内容。

今天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做此类讲话,方法类内容同样拥有一个本质的共性:所讲到的方法要尽可能落地,你的方法越是简洁、易操作,而且最终实践后的效果还很不错,那大概率这样的演讲会在朋友圈疯传,也一定会被很多人copy。

刚开始专研演讲时,我就听过这样一个准备内容的方法,圈内俗称SCQA,S(Situation)情景——由大家都熟悉的情景、事实引入;C(Complication)冲突——实际情况往往和我们的要求有冲突;Q(Question)疑问——怎么办;A(Answer)回答——我们的解决方案是。

演讲者借用了一个前几年特别火的广告,进行了阐述S(得了灰指甲)、C(一个传染两)、Q(问我怎么办)、A(马上用亮甲),这就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方法类演讲了。它具备明确的使用场景,听众几乎不需要多大的门槛就能拿来使用。

而方法类演讲可能更适合某一领域工作者或爱好者讲,健身教练通常会讲快速塑形应该坚持做哪3个动作、股票分析师会讲如何快速识别低估值公司、登山爱好者可能就会讲:登山前应该如何挑选登山装备。

做一次精彩的方法类分享,如果恰好击中当场观众的痛点,就很有可能实现快速变现,但是此类演讲的一个bug就是:同质化内容太多,所以成为该领域内第一个分享方法的人,将会更有意义。

准备逻辑:解决的问题 + 方法(注意要贴近生活,易操作)

当然,上述4个准备演讲的思考角度,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每一种都有可能让人眼前一亮,关键看讲者本人的兴趣方向。

最后,请在心理铭记这4大类:呼吁、分享、知识、方法,以及他们的表达方式,希望对你受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任何文章都没有告诉你的:4个准备演讲的思考角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ef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