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明良记-七桧山人杨仪述

明良记-七桧山人杨仪述

作者: 嘟豆豆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00:00 被阅读63次

所参考《明良记》有缺漏 ,大家手头有资料的话,帮忙补录一下内容吧。

前言:杨公,字梦羽,常熟人。嘉靖五年进士,家有万卷楼,貯书其中,撰著不辍。今所见明良记,为江阴李氏删本,非公原书矣。

1、吴文定公宽,初以岁贡入监,后科第登状,官阶至阁学,世称三极。

2、太祖既定鼎金陵,欲更造大内,与事有期,欲先观其形势,而不能大会其全。工部有一郎,请至夜以澄数万,依宫殿门牆形势列之,太祖御覆舟山,遂一望,尽得其概。

3、成化初,巴县有一老僧,结菴野外,人皆莫知所自。每日晡,则携酒出菴。邀过客对酌,苟无客杂,田夫樵子无所嫌,亦无问识不识也。时好吟咏语多哀怨,更数岁疾作。持一册书,就水次悲歌痛哭。篇终则裂而投之于水,其徒窃窥之,乃离骚也。比书尽,疾已剧,呼其徒谓曰:“吾处州松阳县九都人也。”终不言其姓名,时无有知者。正德末,其县人贾琦来松阳掌教,访之故老云:“革除年间,九都有叶希贤者为御史,太宗靖内难”。失其所在,又访其子孙,则云:“革除中,已陞少卿。”有弟曰:“希然,其斯人欤。”

4、侣司徒锺少贫贱,有御史过聊,城县官发徒前驱。公在遣中,御史就舆中假寐,忽见神谓曰:“尚书,导舆能安坐耶?”觉而异之。因物色,诸执事见公年少,状貌雄伟,令县收录教之,果大显。

5、太祖起布衣,一时风云之会,多其比肩,故于大臣或不名,如诚意伯常称先生,其后既正位,亦称名,英宗始称三杨为先生,是时尚书犹名也。至孝宗称内阁曰“老先生”,尚书曰“老尚书”,讲官曰“先生”,得崇儒敬大臣之体也。

6、正德初,马端肃公文升在吏部,论试选人,以“宰相须用读书人”为题。盖正德者,宋世西夏李乾顺僭号,故举乾德故事讽之。(时端肃公与晦菴有隙故云)

7、施会元显,建交中遭放逐。还家丹阳,道中有诗曰:“蹇驴驼病出京华,细策吟鞭数落花。借问呢喃双燕子,隔江杨柳是谁家。”

8、我朝定制,乡试以子午卯酋年,会试以辰戌丑未年。惟雨癸未年,一以太宗靖内难,一以文场灾,并以甲申开科。正德庚辰,武宗南巡,会试登第者至辛已始廷试,或谓可以当癸未之数矣,特天运小变先后耳。

9、太祖尝夜微行,兵部前守门者方熟睡,遂撤去其额。明日,巡风官吏俱被诛。次至吏部,两过而两被所觉,竟除巡风官吏。今南京吏部无巡风,兵部无牌额也。

10、平江伯陈恭、襄公瑄,既通运河,缘堤皆树杨枣二木,并淮北所宜,且杨枝可薪。枣实可敢,又易长多阴,悉听运夫为利,其后土民并根伐之。其枣近官舍者,并输入官。运夫既不敢谋,而官司亦不复问矣。

11、唐解元寅既废弃,诗云:“一失脚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人。”晚更狂悖。尝有二绝句云:“五陵鞍马少时年,三策经纶圣主前。零落而今转萧索,月时婿口一蓑烟。”又曰:“绿蓑烟雨江南客,白发文章阁下臣。同在太平天子世,一双空手掌丝纶。”其肆慢不恭如此。其二,盖寿王少传诗也。(所用石记文曰:龙虎榜中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其放浪类如此)

12、金都宪舜举,父为山阴令,尝发地得二古钱,文曰:“早登科第。”时都宪尚少,在蜀筑牆,亦得二钱,文书并同:“其年登第。”

13、罗一峰伦,每下笔为文章,文思泉涌不能遏。自作语曰:“还用尔不著。”

14、邱琼台濬王,三原恕,并以贤立朝,然不相能。王谓邱作:《五伦全备传奇》,有伤风化,失文宗体。邱谓王:自刊章疏,彰君之过,失大臣体。

15、高皇帝尝夜读,有新俘内侍执烛,将去烬,则以他烛燃灯,乃如剪剔,意恐误灭之耳。皇以其详慎,极加宠顾。

16、钱方伯昕为御史时,抄没中官王振家产,内有金铸观音一座,背识云:“孝孙周忱拜奉。盖文襄公所献物也。”(此与谢太傅忍饥倦见桓温事相类,岂公明哲保身,不惜小挫耶。)

17、李文正公有子名兆先,明敏绝人,然好游。公一日题其书室云:“今日花街,明日花街,有限光阴,秀才秀才。”子暮归,见之,续其后曰:“今日黄封,明日黄封,燮理阴阳,相公相公。”

18、张尚质在京师,穴地藏舞妓,夜燕其中,以此被核。

19、武宗幸扬州,买民舍自居,仍以契付税课局,批税藏之。

20、我朝京官,俱不敢用伞。盖惟考试官入场,状元归第,乃得用之,其后南京官稍稍用伞,虽跻显贵,特雨簷青伞而已。尝有南北两京宦相戏,北曰:“输我腰间三寸白,盖言常朝官有牙牌也。”南曰:“多君头上两重青。”

21、吴康齐与弼召至京师,常以两手大指食指作圈曰:“令太极常在,眼前长安,浮薄少年竞以芦菔投其中。”戏侮之,公亦不顾。

22、陆司业深赋早朝诗云:“圣人勤政百工良,钟鼓声严夜未央。仗马但闻嘶落月,宫鸦不见带朝阳。班成鹓鹭当尧陛,影动龙蛇䕶舜裳。缓歩归来纶阁静,尚添官烛校文章。”雄词雅思,不减古人,而三四用事,颇得当时之实。

23、武宗久不御内,自大同还,忽趋入宫。夏后见帝,因泣下。帝曰:“皇后如何日来太瘦?”着光禄司进膳,加肥鹅一双。

24、武宗在宫中,偶见黄葱,实气促之作声为戏。宦官遂以车载进御,葱价陡贵数月。

25、王琼忌陆完,江彬忌钱宁,过竟相若。初,陆在位既久,王有觊觎之意。一日,谓萧静曰:“偏有苏州人,好做天官。”萧曰:“此位终有尔分。”陆不能避,遂得祸。钱既就应天府狱,江使其子问之。钱曰:“我固决死,而父好为之。”然尚以儿呼彬子,江后竟先钱诛。

26、庚辰年,至京师,见智永千文二千字,无一残缺,其前后有宋徽宗瘦金细书黄绫贴云:“梁释智永真草千文,是李文正公家物。”

27、武功伯徐有真,初在张秋治水,方略未定,或谓当大濬一沟,或谓当多开支河,乃以一瓮鏧窍方寸者一,又一以一瓮鏧窍方分者十,并实水发窍,十窍者水先竭,乃多开港汊以杀水势。

28、陈翰林音性健忘,尝谒客还,既入门,忘其为家,谓是他人之宅。周视室堂,见挂壁字轴,曰:“吾家物甚似之。”又见其子从内出,曰:“汝何为在此。”又尝信宿具馔邀客,早尽忘之。迳造其双陆,将午,不申宿约,客反治具留之。家人来促,疑是他家来召此主人,怒谓之曰:“汝请主人去,我竟何如。”及升谕德,因会僚友,或潜以编脩牙牌悬其带,佯惊谓曰:“公尚编脩耶。”茫然自失,久之曰:“想是误领牌耳。”又所乘马因病足卖之,已买新马,偶病不可乘,借得旧马,惊曰:“新马亦病足耶?”其下曰:“此借来旧马也。”顷焉,复曰:“旧马已卖。”日及为太常,见李文正公冠有缨,曰:“君冠多一缨,何也?”文正公曰:“君冠亦有之,何以为问。”乃相顾大笑,李因作诗戏之,有十年犹未识冠缨之句。平生论事,多曰:“也罢。”时以也罢先生称之。昔刘仪同访同舍,见其子,犹不悟,与此何以异哉。

29、谢少傅迁闻孝宗欲册妃,上疏谏之张后,深以为德。后阁老缺员,廷臣推选殆尽,未得俞旨。最晚,乃拟李文正公及谢进,遂超迁入阁,盖张后意也。后,张后妹入宫。帝欲因后意立为妃,廷论不可,帝决于内阁诸老。谢答曰:“舜娶尧之二女,将无不可。”后,帝竟用廷议,罢之。(后嫁刘阁学长子。)

30、李尚书旻,初以省元人入监,时邱琼台为大司成。李自通曰:“浙江解元李旻见。”邱公怒其浅劣,令即用其语为题作破冒。李应声曰:“以一省之名魁,谒天下之宗主。”邱公曰:“不然,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者。”浙江解元李旻,然也。

31、毘陵、王绂、孟端 ,高介绝俗之士,所交皆一时名人,遇流俗辈,辄白眼视之。工诗翰,善画竹,冠绝今古。未达时画已驰名,人不可苟得。尝月夜寓京师旅邸,闻箫声起邻家,清亮可人,倚床而听之,乘兴写竹石一幅。明早叩门寻访其人,以为赠,盖一富商也。商人大喜过望。次日,奉驼茸段二,求作配幅。孟端曰: “俗子何足当我笔也。”亟索原作碎之,其介如此。

32、桑通判悦少有才名,落副榜,欲因台阁诸名公求解于春官。时杨莒州受知邱公,遂介往谒之,邱谓桑曰:“汝录平昔得意文章数篇来,为汝推荐。”明日,袖其书往。邱公首读礼部韵序文两三句,辄指其疵病,至将半,以指向书作圈曰:“似此不如意者涂之可也。”杨公私谓桑曰:“事不谐矣。”后竟授泰和训导。

33、张后尝患口疮,太医院进药,宫人无敢传者。院使刘文泰方受孝宗宠顾,忽得密旨,选一女医入视。帝亲率登御榻传药,又亲持漱水与后。宫人扶后起坐,瞪目视帝。少顷,帝趋下榻,盖将咳,恐惊后也,其厚伦笃爱若此。又科道累核后家专权,命司礼监拒之,而不得其辞。白帝求旨,帝手批:“朕只有这门亲,再不必来说。”仍密勅后家邀科道为宴谢罪,各官并辞不赴,遂请旨召之,及赴命,乃光禄茶饭也。

34、帝尝啜茶,顾谓中官张羽曰:“汝谓刘文泰善煮茶,何如此茶?”羽对曰:“外人安得有此。”遂命以御用金壶,令茶人善煮,遣羽赐文泰尝之。临行,帝亲以茶末少许着壶中,曰:“毋为所笑。”其宠顾如此。

35、我朝科贡,恩例四等人胄监。满日,并许戴遮阳大帽,即古笠也。吴文定公未及第时,久困科场,作诗戏咏曰:“似伞难遮雨,如铙却畏风。”

36、嘉靖二年,天下大灾,至明年春,无雨,危乱尤甚。未有蠲租之诏。时泰司徒金被召北上,罗太守柔以诗送之曰:“春雪消时水尚枯,一鞭持赠大司徒。汉文皇帝孔飞日,不是荒年也赐租。”

37、武宗在南京,幸牛首山。夜惊,人马辟易,鸟兽号鸣,次夜复尔。帝疑有变,乃夜驰归。(时诸臣随驾者,并疑江彬有异谋,潜遣入察之,彬方熟睡。时帝在外,夜多不寝,或言彬谋诚有之。两发而两遇山鸣,帝因得免,盖天意耳。六军齐惊,而彬独晏然,将谁欺乎?)

38、张御史淮尝寓一古舍中,忽闻人呼其名,急出视之,舍屋仆矣。

39、帝南巡过淮安,谓孟都御史凤曰:“汝非一乳二子而并显者耶?”(兄麟,官至方伯)以网命之鱼。凤举网奋张,仅如一笠。帝曰:“官许久,尚不解鱼耶?”

40、高帝既都金陵,观山川形胜,势皆内辅,惟牛首山外向。乃特定其罪,杖之百下,发令太平府编置。今牛首税丝,独隶太平归纳。钟山西南一冈,势若飞走,每视即与旧形不同,乃用铜钉数丈埋山中,筑于城下,曰:“以成为索,缧以縏之。”

41、高帝既制官员月俸,仍有食盐,其关支之时,驼负有不胜者,辄委弃于地。帝偶见之,问之,乃刑部人也。帝曰:“此无他,以多弃耳。”命刑部食盐递减十斤。

42、弘治乙丑,殿试诸士。时刘殿学健当国,谢木齐副之,事将半,谢举策意问刘。刘曰:“不过以纯王之心,行纯王之政耳。”谢笑曰:“此意岂易会哉,使我复为试士,状元不复得矣。”时顾鼎臣策既登,正中误空一叶,率意补之,偶与刘合,竟置第一,盖通场无此意也。(刘初得此卷,持示谢曰:“天下士岂少哉,吾意已有会者矣。”卷末复馀十九行,时老官适十九人。又曰:“此子用心不凡,适留其额耳,盖状元卷。”诸试官者皆有批辞也。)

43、杨遵縠讳为莒,有大狱,事连四郡。逮繫累年,抚按知公能,遣治之,遂得决。诸郡民来观者,具白不法,公曰:“吾职有限,而各有其主,吾不当治若事也。”民抱冤者,皆泣不肯去。又谓之曰:“吾将往白事抚按,不得已,从吾行。既白事,因出诸冤状,且言所治狱为害有限。令郡县吏多不法,豪猾肆志,不治,奸将滋,其害宁止一狱哉。”抚按即以状付公,悉召具词,檄去奸吏尤者数人,省下震肃,称为神明。

44、莒治后有武士,病死三日,其妻从外治歛具还,则复生矣。妻问故,武士曰:“厉鬼召我行,道遇州主。”鬼相谓曰:“杨公双目烱烱,破幽明矣,敢为厉境内耶。”言讫,失厉鬼所在,故得生。计之,乃公朔旦诣谒文庙时也。

45、莒城自春秋时,耜梁妻哭夫而崩,迨今未兴。公往相其宜,因命民濬池登土,为邱陵之状,高与完城。等筑之既坚,乃削其外为峻壁,不匝月成,民亦不费。后数年,流贼犯齐鲁,独莒城完,不能攻。民乃怀德,设像魏公祠旁,岁时祀焉。

46、吴文定公居忧时,尝送客至门外,见卖扇儿号泣于途,问之,乃缘持扇假寐,为人所盗,恐家人笞骂耳。公命取所遗扇来,尽书与之,儿不知,以为污其扇,复大哭不已。旁人谕令:“必得重价,然后卖。”儿持扇甫出门,竞致去,所得数十倍。儿归,具道其事,再持扇来乞书,公但笑而遣之。

47、吴都宪纳既致政家居,其子侍御某,巡江至通州。慨然南望,因其亲舍止隔一水。迳渡归省,公怒甚,不容见。所居离城三里,县官闻之,皆来迎谒。因代请再四,乃许入门。跪庭下,大数其私归之罪。良久,怒稍解,立遣渡江,不容升堂。

48、京师民家产一驹,色纯黄,状甚雄骏,无驽钝。每一鞭,二三步而止。人弄之,了不惊动,其主以为弃物,卖之,举世大笑。刍秣者四年,竟无所试。嘉靖五年,端午,上踏青西苑,马惊几堕,因不豫,累日敕兵部市良马,遂获首选。(君子曰:天下之物,必待所遇。使此马当武宗朝,人孰顾之哉,然则人以才智自恃者,亦可以自安矣。)

49、武宗在南京,幸朝天宫,诸乐器并集殿上。有一乐工能琴,欲自售其技,乘间触琴作声。帝闻之,大怒曰:“此圣人雅乐,何物贱工,敢近之耶?”战惧惊迸而去。

50、或问七桧山人曰:“东坡、答山谷、义山,锦瑟诗何据?”曰:“此据古今乐志为说,然思华年三字,终亦未解。”盖义山赋诗,时适年五十也。

51、孝宗尝至仁智殿,观钟钦礼作画,见其皴劈飞动,从背后久立不发,钟亦不知也。既而忽持其须大呼曰:“天下老神仙。”然钟实无长技。我朝列圣,留心经典,至于绘画末技,初不加意,故画苑中颇为乏人。如戴进最为名手,为谢廷循辈所挤。其后则有沉周、吴伟,亦但作士夫画,皆不得预选。今世复以奇诡细密相高,画法尽失,去古益远矣。(钟后以玉音自荣,用勅赐天下老神仙作石记,常自佩用。)

52、武宁王母尝夜过大内,不下车,王知之,早朝叩头伏地引罪,帝笑而释之。

53、太宗将举兵靖内难,先遣使持衣数十袭至都下,密察朝士心附者赐之,令入城之日,服以参谒,然初不知钩边中各有私印也。比正位,将行诛赏,给事中言信所领衣,乃先忤使者,以他衣与之。验无印记,将引出斩之。大呼曰:“我先贤子游裔孙,不当诛戮。”帝意不解,稍以语犯忌讳,遂大怒,命法司籍其家,无男女大小,并迁发化外,赭其居,发土三尺。今常熟县谯楼台基,即其土所筑也。

54、诚意伯刘基,将朝谒,途中忽一僧求附舟甚切,公命舟人容之。时公方作表,展转不能安席。僧进曰:“有何事在念。”公曰:“表中蹉跎岁月,六十有三,未有对。”僧随答曰:“何不言补报朝廷,万分无一。”公惊起曰:“和尚非高峰乎。”因留,笑语移日,别去。

55、善权居吉祥菴,一夕,被火衣钵悉无所顾,但从烈燃中持吴文定公所赠篇章,惊迸而出。

56、洪武中,吏部尚书吴琳黄冈人,由起居陞任。既致政,朝廷遣使密察之,至其里,见一人坐小几拔秧,于是使者就扣之,此处有吴,“尚书,今安在?”答曰:“吾是也。”使者以状闻,上益重之。

57、洪武元年戊甲春正月四日乙亥,太祖皇帝即位,是年八月,钦定官制,然犹未备也。至十三年庚申,品秩始大备。三十一年戊寅闰五月十日,太祖崩,皇太孙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官制复多增损,如六部增左右侍中员、次尚书之类。洪武三十五年壬午,即建文四年,是称革除,其年六月,太宗皇帝入继大统,改明年为永乐元年,并建两京官制,悉复洪武之旧。南京止称某衙门,北京称行在某衙门。六年戊子夏六月,初建北京宫殿,至十八年庚子秋九月,落成,冬十月,皇太子、皇太孙至南京。圣驾北幸,钦取府部印信赴京用,使铸降南京衙门印信。自永乐十九年正月一日为始,添南京二字。洪熙元年乙巳三月,奉圣旨如今,现在这里的五府六部等衙门,还做行在衙门,用行在印信,现用的印信送南京该衙门用,一应行移。及所管衙门,照永乐十八年十月以前例行,南京称某衙门,北京称行在某衙门。正统元年辛西十一月一日,奉勅谕:“今南北二京文武大小衙门印章,悉已新製,即颁给行用,旧印俱送内府收贮,所降印信,俱仍添南京二字,钦此。”北京除行在二字,南京加南京二字。

58、济阳郡公丁普郎,初为陈友谅将,后归降,从征友谅,身被十馀创,首既脱,犹持兵战,植立舟中。

59、礼部右侍中黄观,洪武中以状元及第,靖难师渡江。公徵兵上游,至安庆,闻京师已定,痛哭谓人曰:“吾妻素有志节,必不受辱,遂招魂葬江上。”明日,舍人来言夫人翁氏及二女被执,自溺淮清桥下死,公度大事已去,乃东向再拜,亦投罗汊矶死焉。

60、左都御史耿清,初赴举,宿淳化逆旅。主人有女,为妖物所凭,间失妖,女私诘之,妖曰:“避耿秀才也。”女以告父,父驰追及之,以事告公,公书耿清在此四字,令持归揭于户上,妖遂灭。太宗靖难,公与方希直、练子宁,志同殉国,而二公同日就戮,公独不死,人疑焉,后持刃入朝,欲行刺,不果而死。

61、户部侍郎卓敬少读书宝香山中,尝夜归,值风雨路迷,遇一牛,乘之归,及门纵之,则虎也,后亦死难。

62、正统间,麓酋思任叛,西南之地尽为所据。大司马王公骥奉命讨平之,尽驱馀酋于金沙江西,与之盟而志于碑曰:“石泐水竭。”尔乃渡江,酋不敢渝盟者数十年。弘治中,或借其兵攻猛密,因碎碑,导之使东,乃复为边患矣。

63、袁凯佯狂避世,太祖命题画虎诗,曰:“画得花斑斑,只是难相聚。维有父子情,相亲复相顾。”太祖虽知其意在讽刺,然惜其才,不忍加罪。后因雷震田父,题于长安门曰:“雷哥哥,近前来,我和你说个缘由。耕牛田父,与你有甚冤仇?怎么不拣一个大得人憎的,与他一个辣手!”太祖见之,批其后曰:“袁凯这厮,放纵不才。打他四十,为民当差。”既放归田里,遣使潜察之。凯益为狂废,以糖和熟米,专为犬豕粪状,夜密弃墙根草际,尽取为食。使者见之,以为食犬豕粪也。归陈状,得免祸。后闻太祖崩,始归理发,有“从此一梳梳得去”之句。世传太祖用法太严,凯二诗狂悖过甚,自敌己以下所不能堪,而卒容之,于此可以仰窥圣祖容人之量,非前代帝王所及。人之蒙祸,多其自取,盖当乱国之后,蔑弃礼法,不得已而加之刑辱耳。

64、三原公王恕,巡抚江南,有中贵得白鸲鹆进御,所过声势烜赫。过苏,公遣人恳求一见,至即开笼放之。

65、石亨谋复上皇,时都御史罗通与亨友善,密与之谋。通曰:“要仔细。”亨疑之,遂不复言。既而通亦悔误答,遣其僕来兴问亨曰:“前日之事如何?”亨难于为答,佯疾作仆地,家人悉以为真病,且泣且救。来兴归报,通以亨既疾笃,虽有谋,亦无成,不复为意。时盖景泰八年正月十五日也,明日,通又遣来兴视疾,亨方对客密谈,见兴至,遽起曰:“汝少待,吾将诣医,当即还。”写书复而主,既命驾出,令家人治具醉之。通又遣使至促来兴,石亨舍人谓:“兴至,已大醉,入门即卧,今犹未醒,吾主就医未还,尚未面也。”其夜,兴卧亨家。十七日早,从行入朝,亨与徐有贞等举事,上皇既复辟,通免归,来兴授卫镇抚。

66、高皇帝欲懿文太子练习国事,每有大狱,辄付谕之。一日,有父讼子者,帝已察其非罪,命付太子,太子谕:“子得死。”帝谕太子误决狱,太子言:“子致父讼,虽冤死无赦。”帝问廷臣,莫有答者,忽班中一人对曰:“陛下所谕,乃申天下之仁,太子所断,乃广天下之孝,皆是也。”帝问对者为谁,曰:“监察御史袁凯。”遂命录其名,众危之,因佯狂,得免祸。

67、商文毅公辂,初本淳安大姓,至其祖,以樵猎为业,贫特甚,出居山中,就一大石结菴居之,生子霖,为严州府小吏。太守忽夜闻丝竹声,自空中直下诸吏廨宇中。明旦,召诘诸吏:“夜欢饮为谁?”不得,更问:“有何异?”或具以霖生子对。太守知其为祥,给俸养之,是为文毅。既长,与桐庐姚公夔名宣德。乙卯秋,将赴省闀与姚么舟会富阳,公夜梦神人呼解元。因叩解元为谁?神人持一简示之,上有姚夔二字,公复以己名叩,复简示之,则公名在焉。是秋,公第一。至正统戊午,姚亦第一。

68、洪武中,建大内,就西华门外隙地为厂,处匠作,命工部官监督,然事既繁缛,奏启颇艰,乃遣小黄门在厂传旨,大内既成,厂尚未全去。至永乐,徒都北京,中官渐谋为南京内守备,然无署可居,即厂地结屋,遂以厂名,今顾以为尊称之名。凡工部官行寓,悉以厂名,可为一笑也。

69、太祖尝至国子监,有厨人进茶,偶称旨,诏赐冠带,有老生员夜独吟云:“十载寒牕下,何如一盏茶。”帝微行,适闻之,应声云:“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所参考《明良记》缺页14、15,在此标注。

70、张后母金夫人至宫中,既设燕,帝后二席在正殿,夫人席在旁殿。帝与后亲往视之,所用器皆银,帝问内竖曰:“何故器用银?”对曰:“旧制也。”帝欲特用金器。燕毕,尽赐之。后曰:“母已领恩赐,吾父则未尝君食也。”帝命即撤后,膳一席赐之,令张氏世世为美谈也。

71、武宗为太子时,乳母某氏在宫中。孝宗临视乳哺,每赏赐,多为张后所收。未尝谢恩,帝疑问,以实对。他日,又面赐酒食,对帝后食,毕,因抱太子,不能起谢,又因太子啼泣,帝后亲蹲视之,帝命乳母坐勿起。他日,帝戏谓太子击后,太子击之,命击乳母,太子不忍击也,后由是大怒,面叱出之。既归,其夫惊曰:“保保之位千金不易得,顾不谨畏,获罪而出,奈何?”乳母曰:“此为汝增千金,宁畏出耶?吾居宫中未尝得滋味,第急买肉,多用盐酱治具为食。”食未毕,中使果至召之,言太子失乳母,啼不能止,帝后急宣汝。催逼就道,乳母故不行,且欲自尽,后惊惧,尽还帝累赐恩典,帝又厚赐其夫。往复数四,方发行,报使相望,太子见之,始复初。

72、马后崩,高皇欲再册后,遣使召太子,将面谕之。太子久不至,再使促之,且令视太子不行故。复命者曰:“太子方作画。”因命取画,至则一妇人负男子行雪中入山,帝感微时事,乃止。

73、高皇帝尝欲食汤饼,光禄寺上供,治具不精,多所诛戮。因言往时入一山寺中,僧进汤饼甚佳,今竟不能致。马后闻之,乃亲制数盘,极粗粝,以献帝,帝一时食尽。后问:“何如?”帝曰:“佳甚。”后曰:“往时入山寺,乃当困乏时,食物觉美。今富有四海,锦衣玉食,餍饫之余,顾以口腹枉害人命乎!”遣使寻山寺僧问法,乃以嫩鸡作粉搜面为之。使复命,尽戮寺僧。

74、高皇帝将举事,尝诣卜者,其人万农家,久不出,因就砻米牀,坐以待之。须臾,卜者出,问:“何卜?”帝曰:“吾将有所谋。”卜者曰:“君坐龙牀,得非将谋天下乎?”帝不答而去。

75、皇帝勅谕三法司,昨该尔等会府部司寺,及六科十三道,同内阁辅臣,并朕命司礼监官,逐一鞫审犯人薜侃等,事情俱已明白,兹特降勅发落,薛侃以猖狂之性,发不讳之言,据其言似谋远虑,但朕非宋仁宗向暮之年,原其心实怀欺罔,忍于言终无建嗣之期,安生巽议,致惹事端,法当重处,以杜祸源。着法司再拟罪来看,彭泽质非才用,性本无良,小人狡诈之资,姦邪谲诡之行,往来搆祸,般鬬是非,致使薜侃招称,有干宗室,伤朕亲亲之情,俾辅臣急于攻击之志,害朕君臣之义,罪犯甚重,法当处死,姑从宽宥,发边远地面充军。辅臣张孚敬,初以建议大礼,朕特以不次进用,既而被人弹核,有旨令其省改,却乃不慎于思,罔悛于性,朕以心腹是托,奚止股肱而已,望以伊傅之佐,岂惟优待是隆,昩休休有容之量,犯戚戚娟嫉之科,殊非朕所倚赖,专于忌恶,甚失丞弼之任,难以优从,着致仕去。夏言既于斯事无干,不应拍案喧骂,匪失朝仪,亦涉争报,朕念其被害所激,故特赫而不问。孙应奎,曹汴,职在纠举,岂责彼言,但其时事未明白,遽斥辅臣,迹涉囘护,故朕併令拏问,今亦念系言官,亦从赦放,其馀见监人犯都放了,此事既经区处,凡尔在朝一人小官员,宜思革除私忿,务为尽忠,效古人事看,同寅协恭之心,守圣人事君,不二不欺之训,匡朕不逮,以臻至化,庶不负其君,忝其亲,而永有誉焉,如勅奉行,故谕。嘉靖十年七月初七日。

76、胡明善附张罗峰,罗峰以彗见获罪去任,而明善亦以石碑事谪戍。时有以春联揭明善门者,云:“白石出西山,胡明善,灾从地起。彗星见东井,张孚敬,祸自天来。”

77、张罗峰十年七月之逐,陛辞日,人有诗帖吏科门上云:“大通桥下鹧鸪鸣,宝镪三千又送行。归路若逢徐少宰,入山相伴採黄精。”次年再召而逐也,恩典尽去,并驰驿还亦不可得,央序庵上揭帖,两请而后许之。

相关文章

  • 明良记-七桧山人杨仪述

    所参考《明良记》有缺漏 ,大家手头有资料的话,帮忙补录一下内容吧。 前言:杨公,字梦羽,常熟人。嘉靖五年进士,家有...

  • 146 诗经·国风·桧风·羔裘

    到桧风了,桧风好少。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国风·桧风·羔裘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国风·桧风·羔裘》是中国...

  • 五律•九良庙之庙名考问

    本是关公庙, 为何叫九良? 史书名不述, 众议话荒唐; 解目辞源没, 析条学者无。 吾明良必九, 劝善须重长。

  • 观经疏传通记|良忠上人

    标点参考 观经疏[1]传通[2]记 释良忠[3]述 观经[4]玄义分[5]传通记卷第一 本曰[]:...

  • 高逼格诗词,受用一生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苏曼殊《本事诗》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杨义《明良记》 天地...

  • 特别的祝福,特别的爱

    —————记杨谦益七岁生日

  • 观经疏传通记|良忠上人

    标点参考 观经疏[1]传通[2]记 释良忠[3]述 观经[4]玄义分[5]传通记卷第一 本曰[]:“观经玄义分卷第...

  • 149 诗经·国风·桧风·匪风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国风·桧风·匪风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国风·桧风·匪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 147 诗经·国风·桧风·素冠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国风·桧风·素冠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国风·桧风·素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 148 诗经·国风·桧风·隰有萇楚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桧风·隰有苌楚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桧风·隰有苌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良记-七桧山人杨仪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eo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