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父亲让我抓牢铁桥的栏杆,把自行车斜靠在桥栏上,他将整个身体趴在我身上,背后正呼啸驶过一列火车,桥下是滚滚的河水。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紧闭双眼,不敢往桥下看。
这条铁路是陇海线。
小时候家在市区的郊外,由于当时没有公路通往城里,进城要走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而最近的一条必须通过一座铁路桥。其实桥上并没有路,只能踩着铁轨的基石通过,因为铁轨与桥栏杆之间的间距并不大,所以在桥上遇到火车时,行人是比较危险的。
时间久了,有时遇到过火车,我都不用下车,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双手抓紧栏杆,父亲扣在我身上,等待列车驶过,两人相当默契。
一辆大链盒飞鸽自行车是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我儿时的某个阶段就是坐在这辆车上颠簸着长大的。

坐在自行车后的我,与昆虫蝴蝶为伴,和日月风雨同行;看香气袭人的油菜花海,观绿浪翻滚的无边麦田;走过野花遍地的春天,趟过大雨滂沱的盛夏,穿过一望无际的青纱帐;目睹棉花炸开、红薯出土、柿子挂红灯;与蒸汽机车并行,看它巨大的曲柄推动长长的列车;和落日同归,赏变化万千的夕阳晚霞。
童年,有我阅不尽的乡间风光。
家属区门前唯一的小卖部,只卖一两种咬不动的点心,父亲经常骑车到城里的广州酒家,只是为了奶奶、母亲和我能吃上真正的点心。
02
父亲的大链盒飞鸽经常擦的锃亮,链条外面加上链盒,虽然看上去略显笨重,可是能有效阻挡灰尘,使上了油的链条保持润滑,大大延长传动系统的寿命。
那时买自行车要凭票,而且要花掉一家人一年的积蓄,因此父亲对它格外爱惜。
自行车是辆28大车,母亲骑不了,我还小,所以它是父亲的专有座驾,出远门时总是形影不离。
那时父亲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被省歌舞团下放到郊区文化馆,他的飞鸽多半是驮着他穿行在乡间的土路上,颠簸于崎岖不平的土丘,跋涉在泥泞的沟壑。
折了翅的飞鸽,只有一付沉重的黑色骨架,不知何时才能起飞。
父亲在抗美援朝复原后不久得过胃穿孔,手术后一直肠胃不好,加上长期颠簸流离,心情郁闷,本来不很强壮的他越发的憔悴。
他住在文化馆,一周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到家,都要蜷曲着身体在床上歪一会儿,缓解一下腹痛。这个时候,奶奶都是为父亲做些热粥,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会暗暗的伤心。

03
铸铁的蜂窝煤炉上,铁壶冒着丝丝热气,吹动着挂在烟筒上的风车,风车是父亲为我和弟弟做的。
炉膛里温暖的火焰让人感觉暖融融的,母亲坐在炉火旁织着毛衣,炉子里烤红薯的味道正慢慢的弥漫开来。
窗外又飘起了雪花。
家属区内一排排的平房整齐的站在大雪里。很少有人家像我们这样烧炉子装烟筒取暖,顶多在最冷的时候用小炉子烧几块煤,也不安装烟筒,一进门就呛得喘不上气来。
父亲心细,又心灵手巧,总是将简陋的屋舍整理设计得美观又井然有序,引来邻居们前来参观取经。
每年入冬,父亲就提前将炉子搬进来,将烟筒一节节组装,并做好屋外烟筒的挡风装置,然后反复检查,确保我们一家的安全。
到了大雪纷飞的时候,一家人便围在炉火旁,喝茶、聊天、烤白果、烧核桃,此时一家人仿佛比任何时候更暖,心贴的也更近。
白炽灯下,马口铁皮的烟筒闪着银色的光,简陋的水泥地面虽不光滑,面积也有些局促,却是我和弟弟美好的小天地。
我们追逐着一颗颗带着火苗满地乱滚的核桃,那种感觉比吃在嘴里更惬意和欢乐。
父亲身体不好,事业不顺遂,收入也不是很高,但他从未忘记过时刻把温暖带给我们,带给这个平凡的小家。
04
有一年,河南连续暴雨,多地受灾,单位接到紧急任务,要求每家赶制一袋面粉的烙馍支援灾区。
每家发一袋50斤的白面、一块钢板。人们下了班先找好柴火,匆匆吃过晚饭,在各家门前用砖头支起钢板,有的和面、有的擀皮,不一会儿,一堆堆的火光便照亮了夜晚。
我们家从未烙过这种饼,只好边学边做,有的家很快就做完了,而我们还差得远。平时精益求精做事的父亲,做这种事可不是强项,好在有母亲的助力,一直做到深夜才完成了任务。
身子羸弱的父亲,不仅要应对工作中的麻烦,还要扛起这个家。
门前终于有了一条较宽的煤屑路,为了省钱,父亲决定亲自到城边去拉蜂窝煤,我跟着去了,因为多少我还能推一把。
拉煤的地方距离家有十几里路,等拉上了煤,父亲才知道拉板车出苦力的滋味,更何况他又不是棒劳力的身体。
上坡时还不能停,只能一鼓作气冲上去,否则前功尽弃。
父亲衣衫湿透,总算把煤拉回了家。
常听父亲说,拉脚的人都很能吃,一顿能吃2斤死面饼和一斤肉。那天他吃了4个馒头,肚子却疼到了第二天。
以后他再也没去拉过煤。
那时生活条件差,物质匮乏,但我们的小家却从没失去过温馨。
又到了收获的季节,门前的丝瓜架上每日开满金黄的花朵,架下嫩绿的丝瓜数也数不清,我们根本吃不过来。房那头的唐奶奶几乎每天都挎个篮子来摘,他们家人口多。父亲也没想到第一次种丝瓜,利用养鸡的鸡粪做肥料,丝瓜竟然喜获丰收,还能分享给邻里。
后来每当看到那时我们一家人在丝瓜架下的黑白照片,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祯祯彩色的场景。

05
父亲喜欢摄影,记得暗房里一张张白纸在父亲手下摆弄、在药水里翻滚,神奇的变幻出鲜活的笑脸、连绵的山脉、葱茏的树木。因此家里留下了许多我们的黑白照片。
照片慢慢积攒成册,那里记录着我们的时光,我和弟弟最爱翻看那本相册。
翻着翻着,我们就长大了,照片泛黄了,时光也旧了。
我们相继成家立业,不知不觉中,父亲已经老了。
晚年的父亲越来越固执,他固执的是他心目中那一方美好的世界。父亲一辈子与人为善,教导我们正直、善良、诚实、美好,却常常忘了这个世界的残酷。
后来,他的记忆开始出现断层,只记得清过去的事,眼前的事总记不起来。
住在我家时像个孩子一样将电源开关当玩具,打开关上,关上又打开。洗澡前要亲自将脱下来的秋裤、棉裤和罩裤一层层再套好,理顺了才能放心进入浴室,而且不让别人插手帮忙。
父亲不爱接触新生事物,从来不用手机,可是因为他的阿尔茨海默病,给他配了一部手机,尝试着教他使用,没想到的是为了让我们放心,他居然学会了。
家里只有他一人时,我都要每隔2小时打一次电话,每次他接电话时都是一句话:“我挺好!”
有一次他一人出去买烟,因为天色渐晚,差一点就走丢了。
即使是这样了,在他的心里却一直有一块清晰的地方,那就是对我们的牵挂,总是不厌其烦的问起我们店里的生意如何,他的孙女怎样……
那年冬天特别的冷,我们小店因为有客人,比平时下班晚了,当我和妻快走到家时,突然看到空无一人的路上,昏暗的路灯下父亲拄着拐杖独自站在寒风里,正望向我们回来的路。
06
2016,父亲永远的走了,他的遗愿是不留骨灰,希望将骨灰洒向大地。
他说,我们已经很拥挤了,干嘛死了还要再占一块地方?
父亲一辈子历尽坎坷艰辛,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命运还算平顺从容。
一辈子虽然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事,但却让我们看清了如何做人,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好人。
您一辈子以我为骄傲,我却从未因你而自豪;您宽厚如海,而我却心存愧疚。
北京没有春天和秋天,冬夏漫长,您却一世温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