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总有一扇虚掩的柴门。
柴门简陋,由零碎的木条钉成,推拉时“吱吱呀呀”,那是木头与木头摩擦发出的声音,像一首绵软的歌,将日子拉得悠远、漫长。
柴门,是这世上最柔软的一道门。它关不住小院儿四时的美景:一畦春韭绿;满院槐花香;红肖梨树上挂满黄里透红的诱人的果子;绵羊顶着绒绒的雪花悠闲自在地啃干草、舔盐砖……透过柴门,你还可见小院儿内安闲逡巡的鸡,昂首踱步的鹅,蹒跚懒散的鸭。柴门挡的,便是它们。而在我家,鸡通常是挡不住的。每至开春儿,奶奶养的芦花鸡,就会带着一群小鸡崽儿四处溜达。有时候,大公鸡扑棱几下翅膀,就神气十足地站上了柴门。老母鸡则觅得一处疏松的篱笆,领着小鸡崽儿挤了出去。但它们从不远走,只要奶奶在小院儿里“咕咕咕”地一唤,它们立马回到小院儿里。
农闲时节,我们常常在老屋檐下的蒲团上小坐。爷爷会把茶盘端出来,沐着暖阳,喝着浓茶,吐着烟圈儿。奶奶会给我们唱古老的蒙古族歌儿,讲老掉牙的故事。在这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可做,比如打苍蝇喂蚁,抓蚂蚱喂鸡,将小板凳儿当马骑……乐此不疲。
清早,柴门内有淡淡的晨雾,有袅袅的炊烟,薄雾轻烟笼罩下的小院儿,诗意盎然,成了村庄最美的风景。是的,我喜欢这有人情味儿的烟与雾,它们让这闲居的日子充满了情趣。小院儿里的草木、菜蔬,懒洋洋地向你招手:大葱、茄子、豆角,还有我最爱的小辣椒儿。当然,还有缠绵的牵牛花藤,和那上面一个个张开的摇曳生姿的小喇叭,都湮没在烟雾之中。
牵牛花是最守时的。晨光微露,晓风乍起,初绽的花朵便吹起玲珑的小喇叭:淡紫的,高贵典雅;浅蓝的,宁静纯粹;桃红的,娇羞妩媚;绯红的,热情似火。它吹薄了烟雾,吹醒了露珠,在叶间对着你巧笑嫣然。它的叶子,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仿佛一湾秋水,在晨风中荡起涟漪。那蜿蜒盘曲的藤蔓,又宛若一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小径,通向幽谧的远方。藤条连着碧绿的叶,绿叶衬着斑斓的花,一片接着一片,一朵挨着一朵,和农村过大年时敲锣打鼓一样的热闹非凡。蝴蝶飞来,告诉你扬起的喇叭有多美;蜻蜓飞来,告诉你滚动的露水有多甜!
牵牛花似柴门女子。它没有繁复堆砌的瓣,没有袅袅婷婷的蕊,没有沁人心脾的香,就是那简简单单形似喇叭的模样,不妖冶,不媚俗,自有一种小家碧玉的灵气。这女子,风鬟雾鬓、荆钗布裙,开心时就吹起小喇叭,奏响一支支晨曲。不高兴就收起小喇叭,在风中疯狂摇摆。喜怒形于色,悲欢发呼声,少了名媛闺秀的端庄、娴雅,却活得真实、自在,令人嫉羡。
喜爱白石老人笔下的牵牛花。他的《牵牛竹鸡》,花卉、草虫、禽鸟俱全,构图极具视觉冲击力。写意牵牛花如清泉奔泻而下,花与苞则取向上之势,细致逼肖,栩栩如生;工笔蚂蚱伏地疾趋,鹌鹑掩映其中,水墨淋漓,形神兼备。而他的《牵牛草虫》,以花青为主色调,以蓝、白两色画花,以墨色兼容的湿笔画叶片,以干涩而飘逸的枯墨画藤蔓。在热闹的花架下,一只蚱蜢静享安宁,两只蜜蜂飞舞花丛,动静结合、妙趣横生。想来,这牵牛花的美,白石老人是懂的。
最爱的,还是柴门内老梨树上的那一株牵牛花。远远望去,一支支小喇叭像一颗颗钻石镶嵌在上面,煞是好看!儿时顽皮,会央求奶奶为我编一个牵牛花环戴在头上,在院子里学那斑斓的蝶儿,翩翩起舞。长大之后,少有童心,也不忍摘取,只是静静地观赏。风起时,它无所畏惧,用藤蔓紧紧地缠绕在树干上;雨坠时,它将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这样,它迎风斗雨,誓死不休。谁言草木无心?不过是草木心清,没有人心芜杂。我想,万物皆有灵,植物和植物的缠绕、和大地的拥抱,或许也有着前世今生无可言说的因缘。沉思间,自己仿佛也成了一支小喇叭,奏响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我想,这牵牛花的美,我也是懂的。
柴门内的“荆山”,是触及灵魂的温暖。每至初秋,爷爷总会把镰刀磨得锃亮,催促我们赶在晨露将干未干就出门,找一处离家近又长势旺的地儿。我总是将镰刀扛在肩头,大踏步地朝前走,那耀武扬威的劲儿,逗得奶奶那一脸的皱纹更深了。开镰了,左手拽一把荆条往身后一带,握着镰刀的右手贴着地皮,“唰”的一声,荆条就倒下了。我们尽情地挥舞着手中的镰刀,一下,又一下,荆条也是一片,又一片地倒下。累了就席地而坐,奶奶一边给我讲故事,一边随手指一两种药草让我认识,还会用荆条编一顶花环给我戴。那花环香香的,常常能引来美丽的花蝴蝶呢。我总觉得荆条的香,不在于它的花,它的香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
倘若赶上起雾,那便是另外一番光景了。在这朦胧的白色里,身后的村庄完完全全湮没其中。乳白色的屏障,遮住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也让远处的山峰只留下浅浅的、淡淡的影子,宛若蓬莱仙岛,而我们便都成了修行之人。有时候,雾气经久不散,草木都湿漉漉的,索性收起镰刀,沿一条崎岖的小路登上山顶。那一刻,云雾在脚下翻滚、升腾,忽地聚在一起,如花团锦簇;忽地四散开去,似天女散花;忽地掠过村庄的上空和蜿蜒的溪流,如丝带,似炊烟,又或者是别的什么,难以言状。薄雾与轻烟笼罩下的世界,迷离恍惚,美得无法无天。
雨后就是另外一种美了,这种美是很接地气的,这样的日子,奶奶会和我一起采蘑菇、捡地瓜皮。松蘑、草蘑,常常簇拥在一起,一大片一大片的,没带篮子也不要紧,可以用草秆穿起来。地瓜皮嘛,是我们老家的叫法,学名是什么我也不清楚,就是类似于木耳的一种菌类。捡回去,一遍又一遍地用清水冲洗,在大铁锅内,加入油盐酱醋,配上小葱、大酱,就是一盘不错的下饭菜了。
有道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榜首,家家户户,一日三餐,一年四季,生火做饭,周而复始,柴草就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柴草垛也就成为日子红火的一个标志。而荆条经灶膛燃烧,在屋顶腾起的袅袅炊烟,又为乡村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如今想来,当年割荆条纯属为了生活的无奈之举,却因有了爷爷、奶奶的陪伴而充满了无限的快乐。
柴门乾坤大,柴门日月长,光阴在柴门小院儿里慢慢地溜走,那一道柴门也永远封存在了记忆之中。但我深信:柴门内的旧时光,定将成为一辈子的温暖。
(此文入选多省中学语文试题,参考下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