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被老师派去成都开会,和同行的哥们顺道去了趟都江堰。
火车上依然像往常那样,两人聊了吃吃了睡睡醒了再聊,晃晃悠悠25个小时还晚点一小时。同去哥们没去过祖国的南方,过了宝鸡看到漫山的树和随处可见的河湖,激动的不行。我想说,我家就是这样,青海那山不长草河不满水的地我真心不习惯。进了四川窗外就一直陆陆续续地下雨,铁路两旁到处可看到湿地旁的整齐的稻田,好像每一棵稻子都一般高,一片片围着坝子上的农家房子,远看就像房子陷进了绿色的厚毯子中。这里是山间的平坝,也有河塘错落,但却不是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有的是雨中的清幽宁静。
ssaa在火车上算了下时间,由于开会的地方离火车站挺远,于是出了火车站立马又买了票直接杀去都江堰。坐的是两年前去青城山的同一趟车,就连都江堰的轻客站都和青城山很像,怀疑是否这趟为旅游开通的动车每一站都是这样。都江堰是另一个我认为适合定居的地方,城市干净,车少,绿化好,离成都近,还是旅游胜地,气候养人,河边随处都是吃着喝着的闲人。这种地方住着应该会很舒服,当然前提是得有钱。
按着门票上的地图绕着景区急行军了一圈,从南桥回到了入口。南桥是像凤凰虹桥一样的廊桥,很多游客坐在桥上车路边的低坎儿上休息。桥下内江的水奔腾,才下过雨,水势很大,通行的哥们又激动了,说实在的这么大的水流我也很长时间没见过了,谁让在西北呆着呢,俺家的汉江可比这大三四倍。内江上沿岸边一溜的小店,挂着各种样式的红灯笼,傍晚时分从桥上望去灯红酒绿。哥们说海边吃着烧烤吹着啤酒比这舒服,我没体验过,反正我是很稀罕吹着河风闻着水汽喝酒瞎侃的感觉。可这回也只是远观,没钱没时间啊。
一进景区的园林属于普通布局,路边有林,林内有水,水上设亭,亭连石路,路边湖里养着锦里,无风水不动,来人鱼不散。园林主路的尽头是一座道观,唤作伏龙观,没记错供着的是李冰。道观靠江边,往里走可看到内江对面一刻有宝瓶口的石碑。原路返回出了道观从左边的一条路继续走,就直接到内江边上,过一道揽桥,到了江中人字堤。在人字堤处,内江又被隔开成两道,一道还叫内江向南流向南桥,一道继续往西走不知其名。人字堤与飞沙堰之间有一水坝,河床很高,去时雨后水势正大,内江水漫过坝子引入外江,料想一般时候内江水是过不去的,这里相当于泄洪的作用。于是水小时候,内江在这里一分为二,水大时候便一分为三,泄去多余水量,防止内江下游的灌溉遭受水患。按照现今水力学技术这种设计应该不是难事,但想想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能想到还能付与实现,真是觉得很了不起。
更牛的还在鱼嘴。从人字堤过了水坝来到飞沙堰,改沿着外江边上走,到头就是鱼嘴。从源头至此落差3500多米的岷江硬生生被劈开一分为二。当时莫名其妙地就想起了沉香劈华山。鱼嘴如其名,流线型的石砌建筑犹如逆流而上的鱼头。蹭导游解说以前鱼嘴是用竹笼装着大块石头堆砌而成,近几十年维修改成了石头和混泥土。鱼嘴上游不远可看到三四个江中岛,皆为长条形状,位置朝向各有不同,可对江水进行导流。外江上建有一水闸,水势比内江大一倍,哗哗的流水声昭显着千年前的壮举。岷江又名都江,故取名都江堰。两千年前始皇帝下令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配合着郑国渠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灌溉发达,粮食丰产,强大的农业支持最终使秦国成为天下共主。而今,始皇帝已作古成灰,唯有滚滚的内江穿越时间依旧滋养着百姓。
走过鱼嘴边上的安澜索桥,就到达内江的另一侧。山上路上迎面一「道源」石碑,径直上山站在山腰上的秦堰楼最顶层,都江堰全貌尽收眼底。其实之前由于过了三个桥,脑子完全混乱了,一直没搞清楚水流的走势,站在这里才觉得并不是那么复杂,也许简单的才能坚固长久。从山下爬上来,连续的长途列车加步行游玩,就一个字累,坐在楼檐下的木椅上边休息便远眺风景。成都夏天气候貌似就是无风湿热,上次来也是这样,汗唰唰的流。同一面山上还有很多个庙宇阁楼,远观大概都是道教性质的,其他地方很难见到像成都这样具有道教氛围的,大多佛教为主。都江堰确实很符合道教思维,人治水,水养人,天人合一。下了秦堰楼由于时间所限,沿途楼阁无暇顾忌,直奔出口。途径二王庙,供奉的是李冰夫妇及其二子,规格要比伏龙观大的多。匆匆游览二王庙,发现不止两处楼檐横木上和两处墙壁上写着「深掏滩,低作埝」治水六字旨,之后上网查询才知道这是治水《三字经》里的头两句,被民间广为流传称颂李冰的功绩。
出口处到了离堆公园,相传当年李冰伏龙于离堆之下,此亦是伏龙观名称由来。公园对面一条仿古街,卖小吃的和特产的,傍晚时分人流熙攘,走在这种街上感觉很轻松。很惊讶在去南桥的巷子里居然有个清真寺,后来在都江堰轻客站前的广场上跳舞的阿姨们播放的曲子听着也好像是新疆风格的,纳闷千里迢迢的这里居然还能见到青海味儿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