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续读美国古里安《核心天性教养法》(到68页)
个性和脾气,包括这个孩子是外向还是内向,争强好胜还是害羞,走路、说话和跑步的风格,甚至身体和心理的优势和障碍等,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决定。
儿童生来就具有一定的人格类型,而且会终生保持不变;父母和他们自己小时候的人格类型也是一致的。我们的人格类型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蹒跚学步时的玩耍方式,到我们在学校感兴趣或厌恶的科目和活动,再到我们成人时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
有害羞或内向的性格并不是 “自卑”的表现,那是社会流行教养文化向我们灌输的,而且是先天的、遗传的,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可以说,实际上是内向孩子生活中的一系列根本力量之源!
注意到性别差异是真正了解每个孩子核心天性的一个方面。
人类的亲密联结是天性;它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核心天性。花时间建立这种亲密联结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去了解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实际上,你和孩子建立亲密联结的时间,正是孩子隐藏的核心天性最频繁地闪现在你眼前的时候。
影响核心性格发展的精神创伤主要有两种类型:
由于事故引发的大脑损伤,比如,头部撞到坚硬的物体;
其他环境创伤,通常是一些持续时间相当长的细微影响,比如,受欺负、身体或情感的虐待、时常目睹暴力行为、营养不良、营养不均衡或与孩子的生理需要不匹配、沉迷于电子媒体、药物滥用、亲子依恋障碍、持续的学业失败或社交挫败感等。
精神创伤影响孩子的大脑,它会促使皮质醇(应激荷尔蒙)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延续一段时间。这种应激荷尔蒙经过大脑,会改变正常的化学递质水平(如肾上腺素)和影响正常的大脑发展(如大脑情绪中心和思维中心之间的联系),并且会以下面的两种方式来改变和今天进的发展:
造成大脑中心重要区域的萎缩和削减。
造成孩子独特基因组中先天预设的遗传弱点全面被激活。
在女孩的大脑中,对自己的反应更多来自我们称为“语言-情感反应”的区域;男孩的大脑则有更多我们称为“空间-机械反应”的区域。因此,女孩更倾向于在她们周围的词语和客体上面运用语言和附加更多感情,比如更愿意玩过家家、医院和照顾小动物的诊所等游戏,而男孩更倾向于将事物,甚至他们自己都视为可以来回移动、拆开再组装回去或与之竞争的客观事物。
你会很容易发现:女孩大多喜欢同时进行多个任务——多任务并行处理,而男孩则倾向于一次专注一件事情。女孩倾向于比男孩更长时间安静地坐着,而男孩倾向于比女孩更有身体攻击性。跟男孩比起来,一些情感上的琐事在女孩头脑中萦绕更长久些。
作为父母,关键是要记住,孩子听我们的话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去改造他们的性情的,而是应在我们发现孩子本来模样的时候由衷地欣慰,进而去主动寻找什么能够从最根本上帮助孩子核心天性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首要因素,但要记住我们并不是他们。带着这个观念审视孩子的心理,你会看到他并不像你以前认为的那样,也许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谈论情感。或许你会发现,跟他现在习惯的方式相比,他需要更多样化的方式去表达情感。你会需要干预孩子情绪的核心天性发展,但不是以多达上百种的方式,而仅仅是一两种适合的方式。
一旦你开始了解孩子的核心情绪天性,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你能够通过直觉了解该如何鼓励他独特的情感生活。了解孩子的情绪如何运转,并且鼓励发展他天生的情感方式,这才是家庭生活的自然状态。
看到孩子对意义、目标、使命和道德的追寻。这些是孩子的核心天性可以立足于世的根本。(摘自45-68)
作为成年人的父母,经常这样教导(怨责)自己的孩子:
(假如父母是偏内向的)你看你怎么刚才咱家来客人时也不知道跟人家多说几句话?还有你怎么不主动多交几个朋友?你怎么不会跟各科老师搞好关系?
(假如父母偏外向)你看你整天叨叨个不停,就不能安静会儿?还有一到星期天就往外跑,不会在家看看书?你说你交那么多朋友干嘛,都被他们带坏了?
简直是不可理喻!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作为父母,你是内(外)向的,孩子自然跟你差不多,而你反其道而行之—非让孩子来个180度大转弯,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进一步说,你没有看到自我个性的优长,这不是人格分裂吗?你让孩子由内向转为外向,你做个表率不行吗?
性情自有偏好,这正是人的独特价值之所在。性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顺着核心天性发展好了。何必要去强扭瓜?何必与老天作对?
二、很多事情是双刃剑。
当你把高考的重要性无比夸大。
当你制造出这种不成功则成仁的氛围。
你是否想过,如果高考失败了呢?
这对孩子是什么影响?
他的信念体系会不会坍塌?
但对于有些学校来说,
他只管自己这段。哪管以后洪水滔天。
狂热,会有狂热带来的溢价,毫无疑问。
就像一些赌徒,因为胆子大,获得超额收益,这很自然。
但是,狂热必定有副作用。
赌博的暂时成功也后患无穷。
我不羡慕这种成功,也不羡慕这种高溢价。
我走我的路,我信我的路。(萧愚)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师生爱分,取之有道。
如果分数是威逼利诱而来,如果今天的高分阻塞了未来的成长之路,如果今天的高分是以牺牲全人协调发展而换来的,那这分数就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助纣为虐,师者不为也。
三、时间从哪里来?每天24小时,为什么有的人同样的时间能做那么多事,而有的人碌碌无为?背后的奥妙是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的不同。缺乏自律,一事无成;自主管理,朝向卓越。要想预留出学习时间,就少一些吃吃喝喝的应酬,少一些东拉西扯的闲聊,少一些漫无目的的刷手机、朋友圈。关于时间如何管理,可以阅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关于如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推荐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优秀习惯》;要想明白自律对个人意味这什么,可以阅读《富兰克林传》,在这里就不多讲了。(郝晓东)
想多学习,就得多安排时间到学习上,那就要压缩学习之外尤其是“坏瘾”的时间。
那些高耗低效,甚至无效、负效的项目,还是大幅压缩甚至清除得好。
像喝酒应酬,其实就是见些不咸不淡的人,说些不咸不淡的话;
像浏览朋友圈,其实多是些杂乱信息,众声喧哗没什么主调,更甭提那些广告垃圾了。
我真有些纳闷,按说一个人的朋友圈人员相对是固定的,你发一次广告,人家没反应就代表不感冒,你何苦一天多少条地发个不停呢?就像只苍蝇嗡嗡作响,有意思吗?除了让人烦,除了自降威信,还能有什么用?
四、多年来,我们的道德高标太临空蹈虚,太不切实际了,太不把人当人了。在一个群体中,老是宣扬一种高尚的道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生命力,每个人的道德都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只需要宣扬基本道德,基本规则就可以了,人需要焕发自己的道德生命力。
一旦匍匐在不能实现的道德神话之下,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信,自惭形秽,就会迎合作假,成为伪君子,结果就是道德沦丧。(王开东)
道德水平高者固然让人仰慕,但也应尊重每个人的道德选择,只要不超越底线,就值得认可。
树道德标杆,要求人人做到,这是不道德的。
而且,属于私德的部分,更不宜强求一律。
五、课不在多,而在精,语文老师改掉“机械无味的陈述、唠唠叨叨的重复”的习惯,重演绎、重互动、重效果,用精微课代替大课、范课,可能就会突破一些教学瓶颈了;学生重方法、重过程、重思考,才能取得一些“肉眼可见”的收获。(简友)
还是多给学生在语言的汪洋大海中遨游的机会吧,教师要点到为止。
因为,根本上说,语言能力是经由语言实践而提高的,而不是靠教师的喋喋不休。
放手让学生沉醉于语言实践的海洋,精讲多练,需要胆魄。
别迷信方法,因为方法只有在熟练的前提下才有用。况且,熟练到一定程度,方法也会自悟而生,不消多嘴。
教学是有节奏的,是有序的,寅吃卯粮是愚蠢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