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董师魁。今天,我将就悲剧谈谈我对中西融合的见解。
古今中外,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戏剧,而我们最近探讨的则是悲剧,譬如莎士比亚所写的《麦克白》,曹禺所写的《雷雨》以及关汉卿所写的《窦娥冤》。三部戏剧,对于我们影响非常之大,同学们都乐此不疲。有人在理解后表示得到了洗礼,有人则是叹息不止。对我来说,我更想通过三部戏剧,进一步究查我们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以及未来发展。
那么,三部戏剧表达了什么呢?其实,三者都揭示了类似的价值:《麦克白》所讲述的是麦克白内心深处生命原力和已经内化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冲突,他在生命原力逐渐占据上风的过程中走向毁灭,落得悲惨结局。《窦娥冤》所讲述的,则是窦娥作为弱女子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守护与她强大生命原力的冲突,可惜她越是彰显生命力量,对传统道德的守护便越剧烈,最后碰撞为悲剧。《雷雨》讲述的则是人物内心传统禁忌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冲突。三部剧的冲突并不完全相同,但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结构——冲突。它不仅是人物内心的冲突,也是属于人的生命原力与传统之间的冲突。悲剧就在两者的对碰中呈现出它的价值。更进一步,人也能够依靠悲剧重现理解自身。而这也是我接下来要阐述的话题:生命力于中国社会的价值。
从接触悲剧开始,同学们都展现出了对生命原力的费解。究其原因,出自中西文化的不同影响。但是,难以理解并不代表我们的文化水平低。儒家文化从一开始就在强调人个体主体性的挺立,孔夫子强调外推仁心,孟子所言“四端”之心,人皆有之。阳明先生所言的“良知”,都是人的主体性体现。最后便是实现这些可能性,通过修炼与超越,最终彰显出个人的价值,完成自我实现。在这样的过程中,儒家提倡“在其位,谋其事”,是什么人就做什么事。这证明儒家思想是伴随价值判断的。
所以,中国文化中的主体性与戏剧中的生命原力有本质不同。前者带有价值判断,而《麦克白》便更直观地呈现了西方文化体系中所提倡的个体自由意志和生命原力。这样的生命力量,如果没有价值判断,难道不会变成破坏性极强的洪水猛兽吗?并不一定。往远说,西方哲人有不断对先人理论的推翻和再塑,使得科学与哲学发达。往近说,欧美国家企业有着及其强大的创新能力,造就了无数人才和前沿技术的发展。显然,这样生命原力不可忽视。能够颠覆原有文化和原有价值体系的强大的创造力,无比可贵,也极其稀有。
反观中国文化,不仅不存在自由意志这样的概念,而且,尽管我们的文化中提倡主体性价值,但留存更多的是文化的堕落。于是,一些价值很容易变化为固化的教条,那些展现出顽强生命力的人也会视为“叛逆”“违反天道”。殊不知,这样的破坏对于个体的觉醒,甚至时代的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纵观古今,这样的贬低不断压制能来带革新和进步的力量,更限制了个体发展,最后让规章和麻木伴随世俗的一生。
关于这点,我感到有些可惜。尽管文化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但正因如此差异,中国文化缺乏必要的叛逆性和破坏性,而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备巨大价值。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尽管西方能够带来举世无双的创造力,但对于生命原力的解读缺乏价值判断,所以会与传统规章形成更大的冲突,造成更大的破坏。而这,恰恰是两者可以互相补充和融合的地方,中西文化的结合就体现出了必要性。两股不同的的文化色彩如能交织,既能缓解生命原力过强的破坏性,也可以改善沉沦状态的儒家思想体系。事实上,我们从来都不缺少勇猛精进的力量,自从近代鸦片战争后,每逢时代变迁,都有各式各样的人敢于与传统文条和规章做斗争。当下也是如此。可能,我们所要转变的,是从“我应怎样”蜕变为“我要怎样”的人格,敢于挑战未知,踏出舒适区。哪怕结果并非我们所愿。要“平凡而无为”,还是“艰辛而辉煌”,就取决于大家的抉择了。
最后,我能感受到我们的幸运。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能够与世界上多元且伟大的文化进行交流。这有利于未来中西汇通的道路。尽管过程一定非常困难,要时刻反省。但我相信,在强大的生命力加持下,没有不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