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拍一,我拍一,马莲开花二十一”“你拍二,我拍二……”额,没下文了;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额,卡壳了;
“周扒皮,五十一,三更半夜来偷鸡……”额,下面是什么来着。
……
随着逐步步入中年,关于童年的很多记忆已经渐渐模糊,幼时的很多“技能”也都生疏。曾经一脑袋的顺口溜,现在剩下的,仅仅是只言片语,就像过往的童年,现在能记起来的,只有残缺的片段。只是,在这些残缺的片段里,满满的,都是快乐的回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那时候,电视机还是奢侈品,电脑更是闻所未闻,但是,每天的生活被时间和快乐填满。晴天,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爬树,去河边摘柳条,做口哨,采野花,玩石头,大自然满足了少年们的好奇心,少年们回馈给大自然纯真、开朗的笑声;雨天,打着伞,穿着雨鞋或凉鞋在水洼踩水,雨水漫过脚面的凉意,脚踩入水中的哗哗声,嘴角自己就上扬了。
那时候的我们可谓“无所不能”,积极响应了当时的教育号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上,好好听讲,认真学习;课外,各种游戏也是得心应手:跳皮筋,琉璃球,跳格子,踢毽子,丢沙包等等,样样精通。放学后,好多个小伙伴把书包往家里一丢,呼朋引伴的就来到了街上,开始组队玩耍。当时的组队,真的是组队,十来个人分成两组或三组,为了组队,我们还发明了好几种方法,有石头剪刀布法:两两PK,赢的人一组,输的人一组;后来嫌太麻烦,就发明了“手心手背”法,小伙伴们同时伸出一只手,自己决定出手心还是出手背,手心为一组,手背为一组,多出来的人石头剪刀布,赢得人挑选自己心仪的队。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两三下就成功了。
组队成功的我们,开始玩游戏。无论是踢毽子,还是跳皮筋,亦或是跳绳,游戏中,每个人都会拼尽自己的全力,赢要赢得尽兴,输也要输得心服口服。
晶莹剔透的汗水飞舞在阳光下,折射出每个人脸上的笑脸,少年们的精力总是很充沛,蹦蹦跳跳一两个小时,也不知疲倦。直到夕阳西下,父母招呼吃饭,才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分别。
每逢周末,基本就是撒欢儿的时候。尤其是春夏两季,村子后面的河边,简直成了少年们的天堂:挽起裤腿,去河里捉鱼捞虾,看小蝌蚪(犹记得小学时候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语文老师干脆带着我们到了河边,用一个玻璃杯舀了好几个蝌蚪,现场告诉我们,这就是小蝌蚪,顺便科普了他们以后是怎么变成青蛙或蟾蜍的);找扁平的石子打水漂,看谁的石子打的水花多;爬到岸边的柳树上,截一小段柳枝,拧下来做柳笛,嘀嘀的柳笛声此起彼伏;河边还有很多年前修建河岸时留下来的细长、约三脚宽的河堤,以及从河堤往河边走的陡峭石阶。河堤是考验平衡力和勇气的,谁敢在河堤上跑,多半会赢得小伙伴们崇拜的眼神;而那些陡峭的石阶对初生牛犊的我们,根本也算不上什么,一个接一个的从上面往下走,张开双臂保持平衡,像一只只飞翔的鸟儿,只不过,头是低着的,毕竟还要看路。
多年之后,学习到李白的《蜀道难》,里面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脑海里突然就浮现出了河边的石阶和河堤,虽不及蜀道,却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除了课外的自由自在,在学校上课,也别有一番乐趣。那是个素质教育刚刚被提及的年代,课程表上,除了日常的语文数学,还有社会、思想品德、自然、音乐、美术和体育。语文课上,老师带着我们徜徉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里;数学课上,老师教会了我们基础的计算之法;社会课上,我们接触到了简单的中国历史;自然课上,第一次用显微镜看洋葱的细胞构成,第一次去河边认识各种岩石,甚至找到了罕见的页岩;音乐课上,《国歌》《少年先锋队队歌》《让我们荡起双桨》《三项注意八大纪律》《红色娘子军》……每周都有不同的歌声回荡在校园里;而美术课,我们动手画了自己人生中最初的丹青;体育课就不用说了,单双杠,跑步,踢毽子,跳绳等等,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现代器械,但是个个生龙活虎,身体倍儿棒。
如此平衡的教学计划,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汲取各种知识的土壤,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还培养了我们的很多兴趣爱好,比如唱歌,比如画画。
图片来源于网络培养出的诸多爱好,加上偶尔穿插的手工课,都在过节的时候派上了用场。犹记得一年元旦晚会前夕,老师特批下午可以不上课,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布置教室,男生们吹气球、拉花,女生折纸鹤、小灯笼,彼此协助,欢声笑语。晚会上的节目以唱歌为主,还有诗朗诵,模仿的小品……没有那么多创意,也没有那么专业,只有满满的纯真。
如今已到而立之年,每天要面对生活的杂事琐碎,当年的纯真,已经渐渐被世故、圆滑所掩盖;而当初那条留下美好记忆的河流,也因为堤坝的修筑而干涸,河道中被贪婪的人剜得一个坑一个洞,千疮百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