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一个月前过去的暑假,接着国庆假期五天已匆匆而过,每到开学前几天,孩子不慌,家长就开始慌乱。
“孩业没写完,全家齐上阵,孩子就是不肯动!”
“说起辅导作业就头大,我吼得嗓子都哑了,孩子一个字不肯写。”
“熬夜通宵补作业,眼睛毁了,还是写不完,这可咋办?!”
是啊,全家齐上阵,上演升级版的作业大战!
有家长朋友在群里支招,硬的不行,得来软的,可以给孩子实行奖赏机制。
比如,写一页作业奖励5元,背一首古诗给10元……
结果马上有家长朋友说,这招不行,刚开始有用,一周就没效了。
01
困惑你很久的一个问题
总结来看,家长们在对待孩子学习这件事上,通常有两种方式:
A.告诉孩子必须要完成,没什么可商量的。
B.告诉孩子只要做完,就奖励他玩会儿游戏或者别的他想要的东西,做不完就不行。
很多家长不会选A,一是知道那样做没用,二是不想对孩子太强硬,想做个好家长。
那么,选B看起来会比较温和,比较理解孩子。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么“恭喜你”。在短期内,孩子确实会乖乖写作业,但越往后,他会越不想写作业。如果你还想用这种方式让孩子写作业,你得付出更多。
绝大多数父母,都是在上面两种方式中来回跳跃。
刚开始温和地讲条件,孩子做到了,皆大欢喜;
当讲条件不管用了,开始强硬,孩子刚开始出于害怕,会顺从几次;
再往后,孩子慢慢大了,讲条件和强硬都不管用了。
不仅不管用,孩子还开始反抗了,变本加厉地拖延、偷懒、顶嘴、闹情绪,到了中学,可想而知,厌学的可能性极大。
作业不是一次性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大多父母没有【时间感】,没有意识到当下的方法,对于未来的影响和伤害。等到孩子真的厌学了,又懊悔不已。
那面对孩子不主动学习这个难题,父母的正确答案又是什么呢?
02
一个要避免的坑
我们先来看一下上面的选项B,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什么影响。
B选项是利用【奖惩原则】:完成相应的任务,就对孩子进行奖励,孩子不听话,就对他进行惩罚。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只要把家务做了,就给你零花钱;
只要不磨蹭把作业写完,就能玩1小时手机;
叫你叠被子,不叠?那一会儿不许看电视。
让你放学赶紧回家,还在外边玩?那周末别出门了。
殊不知,这正是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大坑。
你越是想通过外在奖励去激励孩子,就越会破坏他的内在动力。而内在动力的破坏,最开始是隐性的。等被父母发现的时候,已经造成严重后果了。
1、扼杀孩子的责任感
学习是孩子的本能,也是孩子的责任。当我们用奖惩的方式去“激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失去学习过程中原本的乐趣和挑战,从而对学习失去【责任感】。
2、扭曲孩子的认知
有些父母用钱去奖励孩子做一些事情,比如做家务,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做家务不是我的事情,而是父母的事情,我是为了得到钱才这样做】。
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3、打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习惯于讲条件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爱—我要满足父母的条件,才值得被爱】。
这种信念带来的低价值感,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婚姻关系、工作发展和人际交往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
4、消磨孩子的学习动力
青春期孩子厌学,根源是小学时候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并非学习本身遇上了不可跨越的难题。
只是,等到孩子厌学再去修复学习动力,需要整个家庭付出更多时间、精力,以及金钱。
能未雨绸缪,就不要亡羊补牢。
03
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每个孩子天生具备创造性的内在动力。
那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保护孩子的内在动力,遵循孩子内在的发展规律,激发孩子的潜能。
更通俗地说,只要父母能够停止破坏孩子内在动力的教育方式(比如奖惩原则等等),孩子就会发自内心地【想学】。
这是学习的基础。在这之上,父母的协助才是有效的助力。比如,鼓励、支持、陪伴,帮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等等。
可惜,很多父母把这个顺序搞反了。孩子内在想要学习的动力都没有,就开始逼迫着制定规则、安排时间、制定计划等等,本末倒置的教育方式,结果一定是适得其反。
如《道德经》中所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所谓的【道】并不高深晦涩。大道至简,学习动力的保持和激发,就是孩子持续进步的道,其他的方法是术。
忽略了“道”,只关注“术”,孩子内在的兴趣和创造力就会被抹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