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真的懂了,才悔恨知道得太晚

真的懂了,才悔恨知道得太晚

作者: Galaxy1227 | 来源:发表于2017-03-30 12:16 被阅读0次

    这个“陪学”主题分三篇:首先,识别陷阱,保持警醒;然后,探索更优路径,为突破打基础;最后,从不同层面持续实践,开创新道路。此为第二篇,待续……

    明知时光不可倒流,但我还是忍不住偶尔会想,要是我早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今天掌握的这些资讯,该多好啊,迷茫了那么多年,时光白白流逝……。还好,我们赶上了《百岁人生》的时代,随时洗牌重来,晚点却也来得及。

    探索更优路径,突破局限

    这个主题的上一篇文章《错误的目标,熟悉的陷阱》指出了由于我们对于教育目标的狭隘期待,仅仅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界限清晰的学科划分导致思维僵化,只养成了“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形象的比喻就是:“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

    关于突破,我们分三步走

    1、更新观念,改变策略:变被动为主动;

    2、学习方法论:学会如何学习;

    3、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

    变被动为主动

    从盲目追随不要输,到主动制胜争取赢

    我们常常心急如焚的随大流,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兴趣班,无非就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随大流的好处只是求得心理上的安慰,我们没有被落下。至于最终到底能不能赢,反正问心无愧了。如果换个思路,要是我们不去追随别人的脚步,而是自己主动出击,寻找更理性的制胜之道呢?目标从“避免输”转变为“争取赢”,瞬间少了几分盲目,多了几分从容与自信。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的缺陷,就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再一次重蹈覆辙,应试的同时,又不被其束缚。《翻转式学习》这本书中提到:没有必要划分学科。把人类经验划分成学科的做法已经过时了,教育应当鼓励探索各种体验之间的广泛联系,让学生欣然接受学到的内容之间会有新联系。

    帮助孩子从小养成从生活的角度、跨领域应用思维。在学校要求之外,探索各种知识之间更多有趣的联系,在学中用、用中学,边学边用的知识只会越来越牢固,慢慢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永远不会弃你而去。

    父母在陪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思考,温故更要知新,拓展思维,努力寻找课本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实例,赋予知识以鲜活的生命力。带领孩子,积累知识的同时,尝试多想一步,实践融会贯通的思维习惯,从一开始就不给定势思维留余地。

    学会如何学习

    掌握方法论,我们的要的是渔而不是鱼

    正如《翻转式学习》指出的,教育的目的是学,不是教,学比教更重要。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学会如何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寻求帮助,但不能把学习强加在他们身上。

    学校教育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本质上属于灌输式教育,学生的学习模式属于被动接收,这种学习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孩子自发探索的动机。所以,作为家长,对学校教育最好的弥补就是,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进而明白真正科学、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是什么样子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方式应该慢慢由被动接收过渡到主动汲取。如果想维持一种长期动力,灌输和引导都是糟糕的工具。教育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基础设施和使用的便利性。从外部灌输或者用有趣的事情引导,都很难维持长期的学习动力。有学习动力的年轻学生和成年人可以无师自通,当他们需要的方法不存在时,他们就会自己创造新的方法。

    老师的职责不是给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而是让孩子们最终掌握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然而,现实是,很多老师对这一点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大多时候充当的只是知识搬运工。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提醒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独立,而不是依赖。不同的目标塑造不同的大脑,出发点很重要。

    终身学习

    用进废退的大脑,喜欢终身无休

    学校有具体的教科书、明确的教学目标。一旦走上社会,没了制约也可能没了明确的方向,学什么、怎么学,都是自己的事情了。这时候如果还没有习得一套自主学习的方法论、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珍贵的注意力资源就只能在迷茫中耗散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不是知识无用,而是我们的思维模式限制了知识的力量。所以,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我们都不能给大脑放假,而是时刻让它保持活跃、机警、好奇。我们要不断积累库存,而不是阶段性清空。

    其实,我们每个人最终在工作中使用的大部分知识都不是来自学校的,而是根据需要通过不断地自学获得相应的技能。阅读无疑成为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其实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与路径。

    李笑来老师在他的专栏里讲到: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在阅读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注意到自己的思考与思路,时时刻刻都在对自己的思考与思路进行“反思”、“校验”、“修订”……当然最重要的是:“升级”。所以,他们在读书的时候,他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以及文字说阐述的道理,他们更多注意到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 ,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的“思考方式”之间的不同,以及,若是作者的“思考方式”有可取之处的话,自己的“思考方式”要做出哪些调整?于是,一本概率论读完,大多数人就是考个试也不一定能及格,而另外的极少数人却成了科学家——因为他们改良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从此可以“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思考”……

    其实,无论是听老师讲,还是自己阅读书籍,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内在目标是一致的,透过内容本身,去领会、学习一种更优的思考方法、思维模式,区别仅仅在于,一个来自面前的老师,一个来自未曾谋面的作者。只有这种深度的学习模式,才能不断升级我们的大脑操作系统,而不是仅仅把大脑当作一个功能单一的存储库,并且还不那么保险。

    掌握了阅读方法论,然后就是跨学科、跨领域持续应用,还记得我们要打造“多元思维模型”吗?阅读的广度同样十分重要,无视学科界限,任何领域随意遨游,储备越多,产生新的、意外的链接的可能性就越大,谁知道哪些知识在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了,而且跨界越大带来的惊喜越大、收益也越大。

    终身学习的人生,充满惊喜的人生……

    最好的教育就是身体力行!只有我们自己成长了,孩子的成长才能无往不胜!这条路不拥挤,邀你一起……

    公众号:随行亲子教育(suixingqinzijiaoyu)

    微信:boyang_032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的懂了,才悔恨知道得太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wu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