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十二问」中第3/5/6条的区别
第3条:
它的目的主要是「收集」,即收集你所看到的「客观事实」,它不需要你去作自己的判断与分析。换言之,这一部分训练的是你的梳理能力。你看「章节部分」,其实就是一个相对全面的整合的过程。
第5条:
对比第3条,它侧重于「重点」,即你必须通过第3条的梳理之后,发现该章节要讲述的「重心」是什么?围绕重心来去分析。这一部分无疑训练的是你的联想能力,这一条里面依旧不会涉及到你的「分析判断」,它偏重于你对某一章节的联想与移位思考。
第6条:
其实讲到这里你应该多少明白了,这一条主要打磨的是你的「独立思考」,如果没有第3条和第5条的前奏,你对第6条的质疑与分析就会显得无力或者空泛。换言之,你第3条和第5条所做的工作越多,在第6条中的质疑思考反而越深刻。
关于读书的方法
这样的读书方式我自己其实也是在践行中,没有特定的标准,我自己觉得最好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一点一点的刻意练习来提升自己的阅读与思考能力。而你在自己的践行中,可能会不断修正和完善这里面的一些方法,我仅以第一点的「阅读目的」为例:
在「得到」app里面,曾经讲到过「二元论回答问题法则」,讲的是如果对方向你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的回答方式有两种。
举例:
陈超你今天早上是5-6点起还是6-7点起还是7-8点起还是8点以后起床的?
—— 在这个时候,作为问题的回答者,可能会直接在上述选择中选一个回答,这就是一元论回答问题方式。
当然这其实没什么不对,但这样的「一问一答」模式,其实并没有给作为回答问题人带来更多的思考练习。
而采用「二元论」问题回答法,则会针对这个问题给自己提出更多的问题:
1. 两个身份两个Why:
- 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 → 你问我今天起床会有哪些可能的目的呢?
- 我为什么要回答你这个问题? → 我回答你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有什么好处呢?
2. 答题身份思考:
- 我如何回答你这个问题能够满足我自己当下的诉求? → 我对你有什么当下的诉求吗?我回答你这个问题,是否有助于满足我对你的这个诉求?
- 我如何回答你这个问题能够让我更有利于满足我下一个诉求?→ 我对你有什么后面的诉求吗?我回答你这个问题,是否有助于满足我对你的后面的诉求?
3. 题目思考:
- 这道题出的咋样?有没有什么问题?→ 思考出题人出题的问题所在
- 如果我是出题人,我会怎么对这道题进行优化后出出来? → 换位思考(可以综合考量上述这些问题后给出自己针对出这道题的优化方案)
—— 你看,仅仅一个「起床」的问题,随便就能够生成6个(实际上会更多)可以供自己思考的机会。而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其实是处处给自己带来了深入思考的可能性。而一旦深入思考形成习惯,你遇到的很多问题,就自然而然有了比其他人更深层的见解,而这会自然而然的改变你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产生和别人不一样的成果。
关于读书的时间
对于读某些我认为非常经典的书籍,我其实是没有时间限定的。我甚至认为有些书应该反复的读上个好几年,且我会可以采用很多人不屑的方式 —— 手写批注心得来刺激我放慢思考的速度。
我自己实践后的新的心得是:
当我用纸笔的方式书写时,我原来打算放在我脑子里面要写出来的东西,在写到一半时,反而会冒出更多东西或疑问。换言之,我真正写出来的东西,比我最开始想要写的东西要多。而这,其实正好是思考深入的自然结果。
当然,这种方式被「不屑」多半是基于「麻烦、费时」,且在电脑输入如此方便快捷的前提下,为何还要采用如此落伍的方式?
我的理解其实更好相反:
既然要打算反复的读,那第一遍采用麻烦的方式又何妨?且刻意采用原始的方式,反而有助于提升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比如我的英语学习单词查询过去采用的是手机词典,但后来刻意换成了纸质词典)
我第二遍、第三遍读它的时候,再采用电脑输入或其他输入的方式,又何妨?
另外,读这些书,其实是给自己读的,我乐在其中,我希望自己能有更深度的思考,而速度,反而不是我追求的要素。
当然,如果刻意练习速读,以上的观点可能不适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