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想法把写作的技术练出来哦,最近一直在关注如何写网络爆文,朋友时不时推荐一些超过十万加的文章,十万加那都是超级牛逼的,我都会很认真的对待,看好几遍自然不在话下,看完后还要打印出来,对里面的结构进行分析,慢慢总结出来里面的一些套路,总算是有些感觉,但是离自己写出是十万加的爆文还是有些遥远。
一般十万加的网文是这样的:
1.一个标题,很重要,标题要说一句话说清楚,说一个道理,或者一句很深刻的话。
这个问题不言而喻,简直太重要了,说句不好听的,文章里面啥都不写,有个好的标题就能晃来众多人点击,当然内容也很重要,这里说的标题。
首先不要害怕自己做个标题党,我开始学写标题就是看人家,还专门百度下怎么“怎么做个标题党”,从中找找写好标题的感觉。
其次,有了感觉后要模仿啊,不模仿咋会能锻炼出来感觉,需要注意的是,标题必须要与文章切合,并且这句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文章用一句话来表达清楚。
最后,对写标题功夫应该是内容上,对内容的全观,审视,找出文章的核心地方,用自己的话去总结,开始总结不好,不要着急,可以总结好几句,把每段意思一句话总结下,这也是锻炼,而且,我发现自从自己去这样分析时,很容易就能把整个文章给记住。不小心还发现了记忆的方法,要是上学时发现就好了,或许能考的更好点。
2.要有故事,必须有,一篇文围绕主题至少3个故事支撑。
网络上一般都是至少三段式,至少三个事例来说明道理,事例有正反两方面,互为印证。我看过一些文章,比如《女人活开了,到底有多爽》,里面就是用三段式,第一个故事是别人的,讲一个小姑娘租房子故事,第二个是她自己的失恋和工作经历,第三个是明星汤唯的故事。
还有其他的,比如《奶奶的棉田》,共有8段,讲了爷爷奶奶的整个故事,整个文章也是非常感人,每一个大段里都会有几个小故事,有时很短,都是围绕爷爷奶奶来写。我总结八段是这样,土改前、土改后、失去、失去父亲、母亲改嫁、教育我、爷爷奶奶逝去、求佛。每一段中都会有小情结,我会算下有多少个事件,这里面差不多22个事件以上。
当然,长一点的故事文章,不一定三段式,如果就三段也讲不好这个人物本身,比如《前夫结婚了,婚礼是我办的》,文章长,但是都是一段一段的,层次很清晰,故事连贯顺畅。又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里面的故事,鲁迅的《长妈》、《范爱农》都是讲的比较多的故事。还有个非常感人的文章《写给汶川地震中死去的女友》,虽然是代写,但是作者以第一人称去写,看了让人落泪,里面讲述故事也是好几个。还有比如日本经典电影《情书》,我还专门数了数,里面的讲了11个主人公的故事,自从分析了这个电影之后,我差点以为一个作品只要不低于10个故事就能拍成电影了。《无问西东》里面用了四代人来讲述,每带人都有个自己的故事,也是结构很清晰。
我觉得一篇好文章一定要结构清晰,这样别人看着不乱,自己写的时候也不乱,而且能按照逻辑来写。
3.每个故事结尾,有感想,感悟,简短明了。
每个案例讲完后要有自己感想,这个是关键啊,一般好多比较爆的文章都会采用这种方式,而且这个地方是总结的地方,也是最能说出道理的地方,同时这里如果感悟写好了最能打动人,有时一篇文章里经典的句子,让人有共鸣的句子,让人有感同身受的句子用在这里绝对是好文的制胜法宝。
比如上面说的《女人活开了...》,绝对是标准网文,每一个故事后都有作者感悟,而且就是这些感悟让文章升华了。比如《奶奶的棉田》,作者感悟没有那么模式化,但是故事和感悟随时在穿插进行,读来非常感人。《写给汶川地震中死去的女友》也是如此啊,就是因为那种感受,才让我觉得真是太感人了。
4.句子以短句为主,简明扼要。
不要写长句,我现在就是,慢慢的锻炼自己,尽量让句子简洁明了,这样别人看着能够一下子看明白,不是那么冗长,也不会看着看着就烦了。
鲁迅的文章,我看过,写的就很精炼。短句长句结合,但是正片看上去没有太长的句子。《邓小平文选三》这个书我以前看过,相当的精炼,邓老爷子短短的语句,精辟的话,很容易把道理讲明白。当然,对比下《毛泽东文选》发现,两个是不同的样式,毛主席的句子相对来说会中等长度,短句少,但是他善于比喻啊,很形象,而且语言很活泼,逻辑又非常清晰,让人看了气脉通畅。我有时给人家说,读毛主席的书,像练气功一样,一股气周身运行,相当通畅,读下来就像练了一遍气功,很舒服。
长短句的使用也不是绝对的, 不是说网文都一定要短句。就比如两大伟人对比,因为毛主席读书多啊,自然旁征博引,说再长都会让人听明白,而邓伟人读书相对就少很多了,不过人极其聪明,看问题,想问题,说问题,一下子就抓住命门,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他们风格是不一样的,不影响他们成为伟人。
注意,其实如果说理的文章,贵在逻辑清晰。
5.平时注重同一主题类型素材搜集,素材故事围绕一个主题证明自己观点。
搜集素材故事,这事情太重要了,可以想象,没有素材写出来文章,谁都不喜欢只讲道理,有时一个案例就明白了,而且写文章就是从故事案例中得到启发,从中引申出道理来,或者从语言叙述中让读者读出感动来。
怎么搜集素材,这个也是我头疼和比较关注的地方,也在学习。我前几天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事情都是最好的素材,而且都是独一无二的,将自己周围的人和事搜集下,用这些事来讲出一个好故事,引申出道理来,是相当可取的,目前我正在注意这个方法。
6.语言上多用自己总结的,少用他人的,别人偶尔用少用。自己的要提炼总结,一句话说出来像一个金句。类似“走出…少年”。
金句,原来我不知道这个叫金句,这些天看了网上有的人说,才知道叫金句。这个是一片文章的点睛之笔,还记得那篇高中生的文章么,“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太经典了,文章里其他的记不住,甚至可能也不太出彩,但是这句话绝对经典,又比如我们听得歌曲,那句话印象最深就最能打动我们,像高晓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都不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却深深记住了这句话,甚至电影中那句话,比如《阿甘正传》中“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等等太多了。
怎么才能有自己的金句呢?其实这个也是我在想的问题。在新媒体网文写作的时候,金句的重要性就好比标题,有时都可以直接拿来当标题使用。我发现有点是,一般金句能说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个意思让很多人能一下子看明白,要么是道理,要么是让人有进一步像阅读的欲望。网上阅读量比较大的网文,都是有很好的金句。
以上是看了数十篇爆文后的分析,但是分析完后自己还是不能马上写出来,我的看看自己目前的短板在哪里,我将我一直关注的问题,关注点想想。
1.我看文章一般先看下面阅读量,超过十万加,或者几万加的会相当的认真对待,毕竟是榜样嘛。
2.怎么对待呢?我的方法是看至少两遍,然后再电脑上开始分析结构,划重点,找出故事素材,我有个习惯就是好看作者用了几个故事,用了几个素材,必须把数字扒拉出来,比如我看《情书》里面11个小故事,印象相当深刻,比如《写给汶川...》《奶奶的棉田》里面至少22个小故事等。数字化,东西搞清楚必须要有数字来表示,当然这是我的个人习惯。
3.共鸣点,我最初想到这点是因为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就是那些经典的电影,书籍,为啥是经典呢?我就问自己,然后我就去看里面讲了啥,那些东西让人又共鸣的,哪些情愫,哪些经历,那句话等。而且我会特别注意感动点在哪,比如看文章或电影时候,那个地方那句话让我突然鼻子一酸,就是这个点,我一直在找这些点。比如看《奶奶棉田》看到奶奶爬上房子取回年糕和爷爷分吃时,一下子就鼻子一酸,比如看《写给汶川...》看到有多少次怎么怎么样,一下子就被触动。共鸣点这个东西非常值得分析关注。
4.只看经典,就如我只看超过万以上的文章,尤其十万加以上的,电影的话我只看豆瓣里评分最高的那些,或者至少是8分以上的吧,要学就学经典的,经典的东西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他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超级具有共鸣性。
5.经典的有了,一定要多看,多分析,反复看,反复分析。其实,我觉得好东西并不是很多,就比如现在电视剧,电影,书籍,其实很少有非常经典的,现在的电视剧我基本上都快不看了,即使看也是快进,比如《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我喜欢看,因为里面有当时最牛逼的人,而且最最重要的是,里面的有诗歌,这个是我最喜欢的东西,曹操 、曹植、曹丕,还有其他,出口成章,句句经典,很有味道。第二部我就不怎么看了。那个《九州海上牧云记》,我看了一点,实在是忍不下了,编剧水平太差,故事性太差,没营养。
6.对我来说比较难的是素材的整理搜集,然后对素材的加工,尤其怎么去讲述这个故事,这个简直是我短板中的短板了,因为要涉及到感受,而感受则是看完后的领悟总结,这个点这是不太好整,叙述好一个故事,怎样让它感人,让人掉泪,对我来说已经很难,也是我一直需要学习的地方,那个感悟如果感悟的好的话,一篇文章就成功了,这个真是需要努力。怎么努力呢?我得想想。
得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我现在开始注意周围朋友们的讲话,会记住他们说的故事,回来赶紧敲下来。有时参加宴会,遇到什么人,都会将他们将的人物故事记录下来,这样作为自己的素材,目前只是开始阶段,需要积累啊。
7.我看有人说要定位,这个问题也是我目前要考虑的,怎么定位,定在哪里,啥是自己最擅长的,容我细细思量。
8.紧贴热点,这个问题需要注意。我发现人要想成功,必须要借助于外界,外界中比较经典的东西,比较热的东西,比较有名的东西,等等。就比如,有的教授一生就研究一个东西,他就事借助于这个东西成就自己,就比如蔡志忠的漫画,就是借助于经典的名著,自己把里面的道理用自己脑袋想清楚,用自己画画出来,才成就了他,如果没有经典,怎么能成名呢。其实这就好比人一样,你借助别人的名声,借助别人的平台,借助别人的等等,你所借助的东西越大,越经典,越高级,越有价值,那么自己做出来的产品才会有价值。就好比人穿衣服一样,高档名牌衣服穿在身上明显人看着就好像上了个档次。紧贴热点也是如此,因为热,采取凑,因为热,才会有人关注,凑上去,才会被人看到。
9.取材时我看到他们是这样,也是有代表性的,比如周围陌生人的,自己的,再加上名人的,自己和周围的可能别人比较陌生,但是名人的相对就熟悉了,稍微加些作为证明,应该效果会不错。
10.我好像看书少了,得提高下阅读量,经典的书,电影都还没看完。给自己定个任务,看X本书,看X部电影,写X部影评等。
以上是我初步的学习心得,为了十万加,加油努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