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課程和學生聊到她正製作的「刊物」的價值性,數位年代,做的還是主動寄送給會友或陳放在圖書館的書刊,怎麼想都方式古板且徒耗心力,身體與精神都在一個苦不堪言的虛耗中。
小牡羊想到的是偶爾跑去圖書館,不管哪個樓層,裡面幾乎都是坐滿人。有人天天跑去看每天出版的報紙、有人帶著自己的書去讀、也有人是翻閱圖書館書籍。曾經帶著媽媽去借書時,媽媽也順手借了一本刊物回家。這是小牡羊對圖書館的記憶。
不是每個人都有財力把所有想要看的書買回家,同時還要家中有足夠空間並能維持書況。圖書館在某些時候的功用也和書店一般,泡在裡面偶爾會翻閱到吸引自己卻是過去從未涉獵、從不知道的知識。但不同於書店的是,它沒有營銷壓力,再小眾口味的書籍都能流存於圖書館,這時候,它就成了人類集體共有的知識寶庫,這也正是它最獨特的價值。
小牡羊從小就覺得,只要四面書牆,再使我不飢餓,困在這四方之中,生命也能很滿足。老舊的書翻閱時夾帶著淡淡書香,不同的紙質觸感也能成為一種閱讀時的享受、或成為一種舒適的記憶、一種放鬆,小牡羊喜歡能把文字捧在心頭的感覺。這都是電子書籍無法取代的,需要沈靜下來思索、與內在緩慢對話的文字,在面對手機或平版等螢幕時,反而有過度的視覺刺激。
由此看來,讀書不光是將頭腦派上場,讀一本書可能包含了個人意志想創造的自我實現,可能包含中取得生活的精神享受、知識資糧帶來的豐盛,也可能就單純只因為想看這本書的單純欲望。那麼,我們在詮釋一本書籍的價值時,當然不能只從理性需求是否被滿足來看待。
固定的思維模式是人人都有的習性,它不需要被丟棄,但需要去開發。小牡羊想起一開始做珍妮佛老師生活智慧教材的聽打時,非常痛苦的一點是完全不能理解逐字聽打的價值,有時真覺得是廢話,可還是得打出來。想不通教材哪有人是這樣出的?只是既然承接了就照做,不然就不要接啊!於是不理解依然做。
再一個痛苦是出書後看到錯字錯標,雖然不一定整本書的內容只由一人聽打,但在一開始,書上的錯誤彷彿是人生赤裸裸的污點公諸於世!在閱讀中看到錯字也會全身難受,被抱怨聲中斷閱讀。
某天小牡羊才發現,自以為很聰明靈巧的聽說讀寫表達能力,原來一遇上「無用」或「瑕疵」的標籤就面臨掙扎,怪不得痛苦於想剪去贅言、接受不了錯字。後來從一本本教材的閱讀中,慢慢懂逐字還原的價值不是其他同類書籍能替代,你可以從中了解對話思維脈絡、也可以看到初學者在學習上的眾生相,甚至透過這種閱讀,開始認識何謂潛移默化,如何能「不用背、看著看著就懂了」。
並且,那些本來覺得不需收錄的內容,當碰上同學過世,小牡羊曾想,她的家人若知道教材裡留下很多她鮮活的樣貌,教材對他們而言就不是教材,而是一種慰藉。想她的時候能從書裡遇見,如果只是被她編輯過的書籍,那僅僅閱讀也是一種同在。
而那些覺得別人不夠仔細導致錯字很多、影響了教材專業性的內心批判,到了發現自己很認真但偶爾也會出現錯字時,真的能體諒了,同時也因為不是自己的正職工作,不至於那麼苛求完美,反而能看到、能接受完美的不存在。
直到有天,蔣勳提到蘇軾的寒食帖中留有錯字,錯了就點上幾點讓讀者明白,誰規定偉大的作品不能有錯字,這個說法深深震撼小牡羊,又懂了一層從不完美中看到完美。完美的是他的性格坦蕩高潔,錯就錯,不遮遮掩掩也沒什麼好遮掩,錯字根本不等於他的污點,相反的能包容自己的不完美才顯他是完美的。
固定思維無有好壞,只是我們要容許其他不一樣的思維角度存在,並試著融入自己之內,發現新價值,不要讓偏見阻斷人生其他可能的看見。
你的慣性認知有沒有阻擋前進的腳步、苦在原地呢?
台北的小牡羊
矢志喚醒眾人心底潛藏的至純智慧,以善知識結天下善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