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蝴蝶拍动翅膀,就会引发德克萨斯的飓风。
这是我对“混沌学“的初印象——一个微小的振动,居然就能引发一场飓风,太神奇了。
更多的便不得而知了,只知道这是一个专注研究不确定性的科学,似乎跟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关系。
而在看完这本《混沌》后,我对混沌的理解更多了一些,也产生一些奇妙的联想。
这本书,我原以为是2021年的新书,副标题上也写着“开创一门新科学“,却没成想,这本书的成书年纪,居然跟我的年纪差不多,是作者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作品,时隔30+年才来到我们中国。可见在国外,很早就开始关于混沌学的研究了,本书的作者,詹姆斯·格雷克,同时也是《费曼传》、《牛顿传》及《信息简史》的作者,也是他让”蝴蝶效应“成为世界流行文化的一份子。
可实际上,混沌学最开始的形象代言并不是蝴蝶,而是“海鸥“,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茨在1963年的学术会议上抛出的一个问题:”若海鸥振翅一挥,天气会因之而改变吗?“
那为什么后面会变成蝴蝶呢?因为在1972年的会议里,他没有给自己的报告起好标题,于是主持人就临时给他的报告起了一个标题,就是我开头说的那句:” 巴西的蝴蝶拍动翅膀会引发德克萨斯的飓风吗?“于是,小小的蝴蝶,就变成了混沌的形象代言人了。
且这本书的封面也是用得蝴蝶,海鸥内心OS:你礼貌吗?
关于混沌的模型,也是他在预测天气时无意中发现的。只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差距,却导致最终演算出来的结果大相径庭,算出来是晴天,实际却是大风,算出来雨天,实际却是晴空万里。
在19世纪末前后,人们信奉的是笛卡尔的宇宙观,就是“万物运行都能用机械原理来解释。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知道了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那理论上,我们可以预测一切。但事实是,我们有太多太多难以预测的事情,最最简单的一个,我们连天气都只能预测近1-2周的。
在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不同学科领域里关于混沌的研究,最后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混沌科学。我们会看到气象中的混沌、自然中的混沌、物理系统中的混沌、生命中的混沌等等。
说实话,这本书第一遍看得我一头雾水,有点过于专业了,所以我就去上网搜了一些关于混沌学的视频和图片来看,大致有了一些概念,再回头来看书,很多原来看不懂的,居然好像就理解了,就觉得书里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比如:大气模型里的气球轨迹、为野生动物建模、烟花与星系等等。
尤其是看完“在一粒沙中看到一个世界“和”健康的混沌“时,我突然有一种奇怪的联系:
咱们国家传统道教中就有算卦预测之术,而最出名的莫过于唐代的《推背图》,据说推导出来的很多历史大事,都与现实极相符。而中医的神奇治疗方法,更是秉承了道家的世界观和哲学理念。
这说起来似乎很扯,但不得不说,这个世界有太多当下科学无法解释但客观存在的现象,就像“薛定谔的观点”,在当时也是非同寻常,你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解释它的工具,它也被称为神秘主义,而在今天,这个工具出现了,它就是混沌学。
中国人自古讲:“尽人事,而后听天命。”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消极的心态,相反,这是中国特有的积极且平和的看世界的方式。
尽人事,是我们要尽我们所能,去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
听天命,是因为这世界不是简单的数学公式,即使我们把一切都做到了最好,也会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会让结果跟我们的预期相去甚远。
所以,即使结果真的不如意,我们也不必因此灰心丧气,因为那只是一次算法,不是我们个人的能力问题,大可东山再起,重头再来。
混沌,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拥抱不确定,静待花开”,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