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娃去参加他人生的第一堂网球课,没想到他竟然会“哭”着让我留下来。
当时有那么几秒钟我怀疑他是不是有了“分离焦虑”。其实仔细分析一下, 他从上个月学校放假就形影不离地跟妈妈在一起,这次送他来一个陌生的地方,到的又有点晚,他“怂”了,想要哭,不想让我走,也很正常啊。谢天谢地,我是懂他的,所以我才没有粗暴地责备他训斥他,虽然用哭作为情感表达的方式需要被改进。只有懂他,才能看到表达之后所存在的真实问题,也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教练很有经验,允许我留下来,毕竟人家要带十几二十个孩子,并没有时间哄一个哭鼻子要妈妈的小娃娃。我留下来,他就不哭了,但是也没有心思融入,一直粘着我。我真的是他的亲妈啊,我已经感受到一种憋尿的气场,火速带他去了趟厕所,解决了人生急事之后就平静而又坚定地跟他说我已经留下来陪他上课了,如果他再粘着我不认真上课的话,我就走了,因为这是他的课。我最多只能坐在树荫里面看书等他。他有点委屈,但还是撅着嘴巴点了点头。
回到球场上,他就跟变了另外一个人似的,欢快地跟着老师做动作去了。老师很有趣,这也是他喜欢这堂课的一个原因吧。
虽然还会不时地瞄一下场边的我,向我投来渴望被赞许和认可的目光,这又有什么呢?我可是他最信任的人呐,回应一个大拇指又怎么样呢?在他面前,我从来不吝啬我的赞美,当然不是浮夸,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和肯定,为了能够让赞许更加发自内心一些,我花了很多时间默默地观察他和理解他,我希望他可以从最亲近的人身上获得积极的能量和反馈。稳定而持续的爱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构成他安全感的两大要素。如果说,孩子是从爸爸身上获得勇气的话,那从妈妈身上获得的就是——底气。有底气去探索陌生的环境和拥抱日新的生活。因为他知道,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形,都有一个人在坚定不移地爱他、支持他。“you love me because who I am not what I 开心的是,在30几度的高温下,他奔跑了将近3个小时,喝了很多水,出了很多汗,小脸热的通红,课程结束的时候告诉我说他很喜欢,下次还想来。如果我今天没有留下来,如果我今天责备了他,他是不是还能这么愉快地玩耍呢?我不知道。但我希望他的原动力是积极、阳光和健康的,那里盛开着鲜花。
帮助他安顿好自己
他在场上练球,我在树荫下面看这本名为《沟通的艺术》的书,读到第二章——沟通与认同:自我塑造与展现。觉得自己的很多理念跟这本书里所讲的类似,或许是我之前也读过相似的书籍,也可能是我基于自己经历的反思。
第一个概念是自我认知会影响人际沟通。我个人经历也有类似的启发,只有安顿了自己,对外交往中才能够融洽。这不仅包括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哲学命题有深刻的思考和探索,这样才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随波逐流,不至于在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的时候过于抬高他人或者抬高自己。然而现实中,即使告诉每一个人他可以特立独行,还是会有绝大部分的人选择“合群”这一个看似更安全的选项。只有安顿好了自己,才有勇气做一个不合群的人,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合群不代表一个人不友善、不道德或是没有爱心,更不代表他怪异,主流价值中的标签除了为了捍卫主流价值体系别无他用。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明白这一点,做一个不卑不亢的人。
做孩子的ego booster
这本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新生儿并非一出生就有了认同的能力,他们是借由观察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来评断自己的。当孩子学会了说话,了解了语言之后,语言信息就开始对他们自我概念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每个孩子每天都会被关于自己表现的各种信息炮轰,这里有些是正面的比如“你是个好孩子”“你真懂事”,也有负面的“你这个坏男孩!”“你太调皮了!”“你到底怎么回事?”“你怎么这么笨”“你不能做一点有用的事情吗”……这些评价就像镜子一样,透过它们,我们更了解自己。而孩子天生就容易相信人,而且他们也没有其它方式可以了解自己,所以就只能全盘接收这些来自似乎无所不知又无所不能的人们的正向与负向的表面评价。这些自我概念的形成原则在我们未来生活中会持续进行。”
因为我们本身以及我们的自我认知也在不断地变化。自然社会科学家们提出一个概念叫做——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我们特别重视这些人的观感。重要他人又可以分为“协助自我者”(ego booster)和“破坏自我者”(ego buster)。协助自我者——对方的行事方式能让你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重要的、被欣赏的或者是被爱的,帮助你增强了自尊。破坏自我者——对方的行事方式或多或少地减弱了你的自尊。与协助自我者相比,破坏自我者传递的信息有时候是无意的。回想自己的经历,你在生活中肯定也或多或少地遇到这两类人,在不同的人面前你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这不是你在judge别人,也不是你的错,你的感受说明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所要做的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也不必去试图改变或者怨憎你曾经遇到过的“破坏自我者”,不必纠缠,远离就可以了。人生很长世界很大,多跟协助自我者交流,跟这样的人交流那是一种如沐春风的体验。不要想着你的人生要为很多人负责,你得先要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但同时要积极地去做别人的ego booster,帮助他人安顿好自己。不要随便给别人贴标签,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自己和他人。标签反应的是偏见,而带来的可能是深深地伤害。
基于以上的几个概念,其实最好的父母不就应该是孩子的ego booster吗?孩子的世界很小,很小的时候他的世界里面只有父母。后来,又增加了亲人、朋友、老师、同学和陌生人。谁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不言而喻。但是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的ego booster,即使他是一个马路上偶遇的陌生人,比如这位在自己家门口放置了一个免费的爱心图书馆的人。他门口是一个公交车站,可能是怕等车的人感到无聊吧。任何人都可以拿走一本书,只要你留下一本书即可。
这么早带他上网球课,并不是因为他有异于常人的运动天分或者期望他能早一天能为澳网冠军,而是因为他太喜欢看书和玩乐高了,太喜欢脑力运动,觉得有必要带他去见识一下不一样的肢体运动。虽然我不是专业运动员,小时候也练过长跑,打过篮球,是班上跳皮筋、踢键子的好手,运动总是让我精力充沛,我的童年虽不富足但也衣食无忧,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每天放了学就跟同学在街上跳皮筋、踢键子、打羽毛球,后来跟着哥哥们去打篮球,周末跟着大孩子去远足探险、爬树、摸鱼,留下了很多简单、有趣的记忆。可能这些才是我希望他能够见识到的吧。
你是这么的美好,所以我需要持续地修炼,只有加倍努力才不会辜负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