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只麻雀,那是只麻雀,那是只麻雀~
电影《飞越老人院》有这么一段:
父亲老了,父亲和儿子坐在大树下的一条凳子上。儿子看着报,父亲就问他:“那树上是什么啊?”儿子说:“那是麻雀。”过了一会儿,这父亲又问他:“那树上是什么啊?”儿子有些不耐烦了:“那是麻雀!”第三次,父亲又问儿子:“这个树上,都是什么啊?”这儿子把报纸一扔!儿子立马生气了不耐烦的说到:“哎,你是不是有病啊?我都告诉你啦!那是麻雀!”

于是父亲掏出一本日记本,静静的说:“你三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也坐在这儿,你问我‘这树上是什么啊?’我说‘那是麻雀。’你又问我‘那树上是什么啊?’‘那是麻雀。’”“唉……就这样,他问了我几十遍啊!每次我都高兴得不得了,我都不厌其烦的跟他说‘那叫麻雀,会飞的小麻雀,记住了吗?”
父母也许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在父母眼里,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
假设我们的父母现在70岁左右了吧,我们假定他们还能活20年,如果每年只有春节那几天回家过,其实也就是五六天,但是每天真正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就是两三个小时。五六天是十几个小时,20年是200多个小时。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往往最爱我们的人却不是我们最爱的,而我们最爱的人也往往不一定最爱我们。在我们的世界里最爱的也许不是父母,但父母的世界里最爱的一定是我们。
现在我们也许会嫌弃父母,当有一天想好好理解他们、关心他们的时候,他们或许都不在了。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其实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当我们自己的子女长大后,我们也会与这个社会脱轨,也会不理解年轻人的世界,到那时,我们又何尝不想自己的子女多理解自己呢?
没懂事之前,不少孩子会抱怨自己的出生。嫌弃房子简陋,餐食难以下咽。埋怨没有漂亮的衣物和新款的手机。零花钱少得可怜,别人有的礼物自己从来没有。
有的人懂事太晚,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还在嫌恶父母的无能,没有给自己提供社会资源,也没有大笔馈赠帮助自己渡过一无所有的日子。
有了另一半,不愿让心上人和父母早点见面,因为父母没见过世面,谨小慎微,寒酸拿不出手。
还有的人,心怀愤懑,一生都在抱怨父母没给他们优渥的出生,没把他们教育成人中龙凤,对父母的话嗤之以鼻,觉得自己的不幸都源于家庭。

二十岁之后,这样的指责有些强词夺理,一个人最高的修养,是接受父母的平凡。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孩子就永远都长不大。
素质教育交给我们的第一课,是体会他人不易,父母是最亲近的眼前人,不求孩子能体谅他们的苦楚。
但至少,要学会直面他们的平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