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为孩子建构原则,都必须根据孩子所出现的不良习惯和不良状态,事先制定好相关的原则。
如孩子每天都要吃一次肯德基,或一周吃好几次,经检查已经对身体造成一些问题,或者有可能会造成问题,这时,妈妈为孩子制定一个月只能吃几次肯德基,每次什么时间,吃什么食物,这些原则要当着全家的面给孩子宣布,所有人都要遵守。这时,大家才可以开始执行这个原则,执行的过程也不能像案例中这样,在孩子肚子饥饿并兴起之时突然拒绝孩子,而是应该给孩子一点缓冲,比如说:“我们制定的规则是下周五下午五点钟吃肯德基,现在时间还不到,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让孩子拿主意,因为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思考这些问题了。
父母一定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孩子的心境,要怀着深厚的怜悯去理解孩子这种本质的需要。
家长在跟孩子讲道理时,自己一定要把握住事件的根本,即便是自己输了,也不能把孩子搅乱。
在给孩子建立规矩后,有时候并不一定要刻板地固守在原则之内,对一些个别的突发事件,必须提示或者制止时,成人可以先停一下,不要说话,搞清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在心里很快地合计一下,看看用什么方法去实施是对孩子最有利的,这时再稳稳地按部就班地进行。
如果自己心里没底,目的也不清,就暂时什么也不要做,先观察一下,看事情发展的结果会怎么样。默默地保护孩子,使孩子不受伤害即可。
给孩子建构原则时,如果孩子哭闹,家长先要告诉自己:“我在为我的孩子建构原则,为我的孩子培养一种良好的品质,这是让我们家获利的事。”这样,就能够不在意路人不解的目光和表情,不至于让别人的状态影响你正在做的事情,也不至于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迁怒于孩子。
在给孩子建构原则时,如果没那么多的理由可讲,就不要硬编出很多歪理。其实,妈妈只需要说:“今天不可以吃,我知道你很生气,如果你需要哭的话,可以在这里先哭一会儿,等你哭完了,我们一起回家去吃饭。”说完这些话就可以不再说话了,接下来等待孩子的情绪出现转机,再提出良性的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