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新加坡华文作家黄孟文的成名之作《再见惠兰的时候》。老实说,这篇小说不长但是这不多的文字却着实打动了我。下面我便谈谈读完这篇小说的一点感想吧。
小说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我”一个具有高级知识分子身份的人回到家乡——新利古后,意外发现自己的童年伙伴惠兰也在新利古并想起一些童年往事,但却发现惠兰和自己早已不是当年模样。因为贫困、因为社会、因为性格种种原因,他们再也找不到过去的亲密感觉,回不到美好的年少时光。
其实惠兰与在“我”人生最大的不同便是是否完成学业。正如惠兰所说:“黄先生,你真好运气,能读完大学,现在还做了大官,全家都有好日子过了。”惠兰过的日子很苦,满脸皱纹的中年妇女,靠捉田鸡、卖青菜、卖香蕉糊口。而“我”却成为了有好日子过的知识分子和惠兰眼中的大官形象。两人二十年没见面,二十年的时间的确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但是在“我”二十年前的回忆中我们却分明感觉得到“我”与惠兰的亲密友情。两个同岁的小孩每天携手上学,在艰苦贫穷的岁月里互为依靠。这种感情并不是时间说断就断的。二十年的离别,当“我”意外得知惠兰也在新利古时,我们来看看他的反应。“‘惠兰?什么?是惠兰的女儿?’我不自觉的站了起来”,“我察觉到自己那种紧张的神情,缓缓地又坐了下去,双眼瞪住母亲”。从“我”的反应中,我们分明看得出,在这离别的二十年中,“我”实际上从未忘记惠兰,甚至可能一直渴望与其见面。但是,见面后呢却不禁让我感伤。小时候的亲密、温馨的感觉早已不知所踪。取代的是生疏、客气和隔阂。其实两让见面的场景与鲁迅先生《故乡》中的闰土和“我”重逢的场景非常相似。甚至说整个故事里,故事双方的友情发展变化都挺相似的。惠兰与“我”与《故乡》中的“我”与闰土都是在年少时感情亲密,之后分离,再重逢,重逢之后却再也回不到过去的亲密时光。面对这种情感的变化,我不禁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拉开了朋友的距离,使得亲密无间的朋友变得客气,变得拘谨。是时间、是身份、是金钱还是什么?是的,有时间的原因,正如我前面所说,二十年的时间,太长。时间但却能改变很多的东西,但是这两人的陌生却不能完全归咎于时间。那么是身份、是金钱吗?也许是。但是在这背后我们却可以看到所有问题的源头,导致“我”与惠兰人生巨大不同的原因实际在于社会。贫穷这个尖锐的问题使得惠兰早早脱离学校嫁做人妻,早早的承担起妻子、母亲、女儿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生活早已将当年那个聪慧、活泼、充满勇气的女孩变成一个满脸皱纹、脸色蜡黄、终日为生计而忙碌的贫穷妇人。所以,面对惠兰对“我”的陌生的客气、生疏的感情我觉得应该理解。突然见到当年与自己条件差不多的伙伴,如今却是和自己迥然不同的人生。一个是为生计奔波的农妇,一个是文明的知识分子。巨大的差异中,惠兰感觉到的除了与伙伴重逢的喜悦,更多的恐怕是自卑和羞愧吧。“你干嘛老叫我黄先生?这样客气干什么?”“不叫你黄先生叫什么?”“你以前不是叫我淼仔吗?”“呦,以前是以前,现在你已经做了大官,我怎么还可以这样称呼你呢?”一句黄先生、一句以前是以前,硬生生的让我们觉得“我”与惠兰的确回不去了。正如“我”所想的:从这寥寥几句话中,我已经领会到时间已经在我们之间划下了一道无法填补的鸿沟,要恢复到以往那种样子是不可能了。
社会中的贫困、失学问题使得“我”和惠兰拥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也必然成为两人之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也不禁感叹,强大的人类,强大的感情,强大的社会却终究敌不过时间,因为属于“我”和惠兰的美好时光再也回不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