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桐泡爸爸 公号:小桐泡一家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关于纪律和自由的论述,引起我的思考:
“科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就是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自由,那种自由是允许儿童个性的发展,可以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露自己的个性。”
“这种教育原则,它不同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
“我不认为,一个人只有他像个哑巴一样默不作声和像瘫痪病人一样不动弹才是守纪律。”
(一)
疫情假期虽然很长,但,也难得陪5岁“小桐泡”到处逛逛。
我先去停车,等我上来的时候,隔着大大的户外广场喷泉,已经远远看到了“小桐泡”和妈妈她们。我远远和宝子大回环挥手,孩子没看到。
等我绕过了喷泉,距她还有大概10来米的时候,她看到我了,从广场边上的小台子上下来,直奔爸爸而来。边跑边喊:
“爸爸!我带你看一个好玩的地方!”
“哦?什么地方?”我心里想。
我朝着宝宝跑过来的方向径直去迎她,她却绕开了爸爸,继续向前飞奔。我在她身后紧紧跟着。
“爸爸,你看!”宝子几乎是一口气把我领到了泉城广场东边的齐鲁名人林的塑像前。
“宝子,你这么喜欢有文化的地方呢!”我常常会大大赞赏和鼓励孩子正面的表现。
到景区,什么也不看,就来看名人塑像,让爸爸很欣慰!
之前也带宝子来过这里,当时,一个塑像一个名人,走马观花地都给她介绍了一遍。这次又来,发现宝子对这个地方还是印象很深的。
“爸爸,这个是谁?”
“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他也是山东的,字写得好”我看了一下名字。
“叮叮叮叮”,刚说到这,宝子又扯着我的手向前小跑。
“这是谁?”
“这是戚继光,民族英雄”
“这是谁?”宝子在一个女性的雕像前停下了。我一打量。
“这是李清照呀,她章丘人,写过很多词呢!你还学过她的词呢,还记得吗?”
“什么词来?”宝子边细细打量这个塑像,边问爸爸,似乎在展开时空的想像。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还记得吗”我提醒。
“看宝子,这是写《聊斋》的蒲松龄呢”
“看小狐狸!”
蒲松龄塑像的脚下,居然是一只卧着的小狐狸雕塑,这也是塑像创作者的用心呀。
有了这只小狐狸,塑像一下更生动了,寓意深刻。“呵呵”宝子高兴地笑了起来。
“咿?”“他还笑呢”宝子诧异。
她一向“善于观察”。这也是我们常常拿出来特意表扬她的。也许因为表扬,她更着意细细看东西了吧!
细看蒲松龄雕塑的表情,甚为丰富,满脸堆着笑,留着山羊胡。
也许他隐诡的笑里,藏满了故事吧?也许她的山羊胡里,也藏了更多神秘吧?
“宝子,你和妈妈唱的‘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就是他写得呢”电视剧里的插曲,妈妈曾给宝子唱过。
妈妈唱歌常常不跑调,哼哼着哼哼着,就唱出原味来了呢,和爸爸五音不全的比较,爸爸也是只有羡慕的份了。
“蒲松龄,写了很多的小妖小怪的,很有意思的”
“蒲松龄的老家就在淄博,有时间咱们也可以去看看的”
宝子一直眯眯笑地盯着这个“笑眯眯”的塑像看。蒲松龄的塑像,停留的时间最长。
看来,生动活泼的内容,即使是户外的看似粗犷的雕塑艺术,也能增加吸引力呢。
“宝子,你知道,蒲松龄还是谁的‘粉丝’呢?”“你还记得吗?”我说这话的时候,宝子好像在思考。
“就是那个写鬼的?”我提醒,”——写《宋定伯捉鬼》的干宝!”
虽然这些青铜的塑像都在高高的宽大的走廊里,但,没有玻璃,没有遮挡,雨也许不好全进来,风一定全会来的。
这个环境几乎就是在户外,有风声人声,还有百米外的车水马龙。所以,户外的谈话几乎都要喊着说了。
前段时间,逗着玩,给宝子讲过宋定伯捉鬼和干宝的故事。
那是一个小教学视频,欢谑的女生配音,配上几幅生动的动画,还是很生动的。宝子看了几次都看不厌。
里面的台词,几乎她都能记住了!
“吾新鬼!”“汝复谁?”,这个“吾”是我,“汝”是你,她记得可好了。因为这个小学习视频里,已经讲了。
看来,选好主题,生动有趣好玩,几乎是幼儿学习不二的法宝呀。即使是教学和难懂的艺术品也是如此呀。
如何“生动有趣好玩”地带孩子,也许是最值得日日带孩子爸爸妈妈的思考吧?
“走了!”这边只看了几尊名人塑像,本打算继续看其它的呢,那边妈妈喊了。
(二)
妈妈她们,沿着护城河南边走,前面就是黑虎泉了。宝子却偏偏自己要跨河去。
“宝子,这边!”我在她身后紧跟着,眼看着她就要飞奔跨过护城河的小拱形观光桥了。
今天周一,正好游览的人不多。小桥上只有我们两个人,护城河的对面,也几乎没人。
这也是撒欢玩了。
平时孩子出去玩,我们也是尽量随着孩子走,她看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只要没大的妨碍,我都以孩子为主。我们常常发现孩子的眼光是独到的。
过了跨河拱形桥,便是稀疏的浅黄鸭绿的树荫和花影,铺遮着石板小径。
阳春暖暖的光影里,小弯小绕,小高小低,漫步轻行,跑着跳着又是清清的护城河边了。
“宝子,你选的这个路还挺好的呢”“很美!”
不知道宝子怎样感受,我觉着爸爸妈妈的“着意”鼓励还是十分重要的。
(三)
我们成人平时自己主导孩子习惯了,说白了,孩子一定要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不行。
殊不知,我们这样的教育,正如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所说,这就是成人专制的教育。久而久之,还会埋下孩子长大逆反的影子。
“看他们,人人都长着一张不被人欺负的脸”我深刻地记得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西方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
这很是刺痛了我的内心。
我们的日校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何时可以让孩子都长“一张不被欺负的脸”呢?
这不仅仅是“不被欺负”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灵性和创造性,都埋藏在这不被欺负的脸上的吧?!
我们教出来“太懂事”“太守规矩”的人,那是一种悲哀,值得思考。
“你看看你,就给你说了不行,你还走,你行吗?——你又这样!”
“说不行,你就是不听,呦呦!你看,你能得!”
恰在刚刚,春日的花径上,有一对母子。
男孩3岁的样子,应该是非要自己踩着小径的小边走。妈妈在旁边“教训”他,听起来,满含奚落和挖苦,唯恐打击不够。
殊不知,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说话,说得越多,越是“唠叨”。打小,孩子就一定要和你对着干。长大了更要跟你对着干。败下阵来的一定是家长!
因为孩子在长大,家长“没长大”,思想原地踏步不“成长”。家庭教育倒挂,日渐“长大”的孩子,越来越“长不大”的家长。
没有更新的东西,拿什么“睹”孩子的未来?
这一幕,好像很熟悉,公交上、公园里、学校门口,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这也深深引起了我的沉思。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做过一次关于“孩子懂事”的调查。结果发现,有78.1%的受访家长表示,自己喜欢懂事的孩子。
也许我们没想到,太懂事的孩子,常常是“高压”家庭教育或强势家长“教育”的结果。
蒙台梭利带的孩子,常常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而我们现实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常常培养的是,孩子的考试和“听话”的“素养”。
我曾亲自调查过很多的小升初的孩子,包括当地号称最好小学之一的学校毕业生。
“你们小学,平时课外生活丰富吗?有没有很多的像绘画、音乐、球类等课外活动呢?”回答是:几乎没有。除了考试多,其他都很少。
大城市尚且如此,也许下边的市区县里乡里的情况更堪忧了吧?
(四)
过了护城河,我们都上来台阶,和妈妈又汇合了。这就是黑虎泉的景区了。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河南岸,“小桐泡”又蹦又跳,甚是欢快,那就是一只小鸟!
这疫情,让人们也憋得太久了。陶渊明是真的“返自然”,我们这,最多也就算“返人间”了。
尽管解除了警报,可人人都带这个口罩,满眼好像都存有疫情焦虑的后遗症,警惕的眼和心,一刻也敢没放下。
明媚的春光,多少也是有些辜负了。
“哗啦哗啦”,很大的水声从河对岸传来!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宝子不自主地在河边大声吟诵起古诗来。旁若无人,灵气十足。
中国的古诗词,也可以让孩子这么豪迈呢?看来,自由和创造,和中国的文化,也是十分有缘呢。
清清的河水,青青的垂柳、敦敦实实的石柱石栏杆,已被游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行走,磨得光滑没有棱角的小石板道上,“哗哗”的水声和奏里,宝子边跑边捉飞来飞去的柳花来。
孩子跑来跑去,我也跟着跑来跑去。看着孩子,我们常常会心情好起来。
宋 杨万里的“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一个“闲”字,带给我们几多启示。
带孩子,我们也许更应该“闲”,尤其是“心”要“闲”吧?
“哎,可不要乱跑!可要小心!”
“不要动这些柳絮,有细菌!”
“不要动!”
“不要动...”
看着生龙活虎的孩子,左冲右突地跑来跑去,我们常常会这样说,唯恐孩子出一点点小小的差错。
其实,孩子只是自由多了一些,很多大人常常是不放心的。
我忽然想,“让孩子能长一张不被欺负的脸”,未来的路、自由的路,还会很长很长!
这个孩子的自由之路,更多的是来自我们的“内心”!
原创:小桐泡爸爸 公号:小桐泡一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