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爱新媒体文章?

作者: 明舞Sophia | 来源:发表于2020-03-08 20:48 被阅读0次

    一早打开微信,各类公众号的推文如期而至。

    看着那闪亮的红点,我的强迫症又上线了。双手按耐不住,遂点开了订阅号信息。

    瞬间,爆炸般的信息袭来,激起一层又一层热浪;随之,热浪渐渐冷却。但不过须臾,信息洪流又来势汹汹……


    如何靠写作/兼职实现经济自由,用零碎时间在家赚钱?
    她27岁,年入100万:你看不起的行业,往往最赚钱!

    当初年少,一看到这样的标题,必定要点进去逛上一圈。

    最开始,还会认真地看,天真地以为自己读了这篇公众号文章后,真的能像标题里说的那样,结果看了一遍下来,发现:咦~不对呀。

    整篇文章的核心在于:亲,以上是我们的优秀成果展示,您看看要不要掏钱、与我们共同富裕呢?

    回想起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推广文、广告文时,我还是忍不住给作者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这种营销方式厉害的呀,短短两千字就让人无比心动,恨不得立马买单,勿失良机。

    当时,我真的差点都要付款了,得亏我没钱。但这时,还是会有营销号用文字来告诉你:越穷的人越舍不得花钱去学习,难怪他越穷!

    嗯,我目前穷是没错,但是我不用假装自己过得很精致,不用还花呗【吐舌】。再说了,学习是一定要花钱的吗?你有没有把B站放进心里?你说这样的话,不怕B站up主伤心吗?

    这样的推广文看得多了。有时被标题吸引点了进去,但看个开头,就知道自己又上当受骗了,只能在心里按按骂上一句:该死!又给标题党捐流量了。

    这世上有人交智商税,有人交情商税;如今,刷着手机的大众们有多少是交着流量税的?几个亿应该不夸张吧。


    新媒体文章里除了这类标题党外,还有一热门类:主打女性成长的,底下又可以细分为情感类(大多是男人出轨、婆媳关系、远嫁等等之类的)、职业女性成长类。

    《夫妻是否离婚,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女人的衣品,暴露了她的人品》
    《职场女性图鉴:我不是天生要强,只是害怕要凉》

    点进去后,你发现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热点开篇+三个短故事包装下的对女性不幸生活、悲惨命运的不平+鸡汤。

    我之所以讨厌这类文章在于它的鸡汤,强行灌输给读者女权思想,或者是刻意迎合这个时代女性的心理需求。最令我生厌的是,它透过文字传播的焦虑不安,让许多看了文章的女性思想深陷挣扎,矛盾激增而难以解决。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我很喜欢看这里面的小故事,尤其是写普通老百姓的。

    正所谓,听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看到他们过得幸福快乐,自己也会感觉甜甜的,生活的希望就在前方;看到他们正在苦苦挣扎,自己也会反省: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现在的局面。

    一般来说,读者的思绪会被作者的文字牵着走。因为从一开始,作者就准备好从哪一个角度来叙说这个故事。

    你想想,500字左右的一个故事,非文学科班出身的作家有多大的机率能成功塑造出个个立体的人物?

    一般的新媒体文章作者笔下的故事都是片面的,局限于他个人的见识和思维,同样也受限于新媒体文章的训练模式;除非这作者天赋异禀。

    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写作是不一样的。前者一定要有鲜明的观点,这是与传统写作最大的不同。

    所以,你在读新媒体文章时,就是在读作者和编辑的观点。你捧着手机,刷着新媒体文章。表面上你是在玩手机,但实际上你在下意识地接受别人观点的侵蚀。

    现实中,要有五个人在一天内轮流与你交谈,让你接受他的观点,你恐怕就会不爽。有些暴脾气的朋友估计在第一个人过来时,就把他给骂退了。但奇怪的是,在我身边的很多人就是愿意相信手机这一小小屏幕里的文字,有些甚至还奉为经典。

    所以,下次要让这样的朋友接受你的观点,不要面对面苦口婆心,而是要先丢给他一篇新媒体文章,接着无意识地多提几次,估计他就默认啦~多省事!


    新媒体文章之所以能够在当下流行,在于它抓住了无数人的痛点。

    这也是许多新媒体写作培训时反复强调的!新媒体文章,不戳着人的痛处写,不能跟目标读者共情,只顾着自嗨,那是万万要不得的。培训老师会耳提面命:有些同学文采很好,但是过稿率不高。你们也不要这样哈,写新媒体文章一定要有观点、要能写痛点。

    在这样的写作模式训练下,大批新媒体作者尽最大可能地挖掘所谓的痛点,比如:

    《穷人最致命的三个特点,有一个,就是坏事》:抓住人们都不愿意被说“穷”和不靠谱的痛点
    《你家孩子太内向,长大后肯定没出息》:抓住父母的痛点。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另一方面,害怕未来无法达到
    《成年人扎心真相:感情都是用钱维护的》:抓住现下无数年轻人的痛点,把生活诸多的不如意归咎于没钱
    《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毁了三代人》:抓住许多妈妈心中的痛点,写出了他们心中想说但是现实中不能说出口的话
    《余生很贵,请务必远离这四种人》:抓住人们进行人际交往的痛点
    《49岁韩红近照曝光,背后骂声一片:世道变坏,从好人寒心开始》:这类蹭热点的新媒体文最受编辑的热爱。第一抓住了普通人对明星风吹草动的好奇心,第二抓住了无数“好人”的痛点

    以上列举的,只是我平时注意到的,其他应该还有很多类。

    以前的我看着这样的文章,会认为说的好有道理,所以就想拿着来研究一下。

    这些文章,粗略地看看,还挺好;可一旦用来做严谨的分析、研究,压根上不了台面。

    许多的10w+爆款,都是基于痛点创作下的物质性作品,反应的是这个时代下对金钱的渴望,对物质生活的极端向往,对情商境界的过度吹捧,甚至于对“自由”的畸形向往。

    比起唐诗宋词等的经典之作,差的真不是一星半点。这样的爆款压根给予不了有效的精神指引,有些甚至还没有网上段子来的有内涵。

    这些新媒体文,不过是这个信息化爆炸时代下的一粒粒尘埃,漂浮于尘世之间,很难扎根成长。

    看的新媒体文越多,脑袋就越混乱,仿佛有多种知识体系在打架,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干不过谁。

    可是,阅读经典时,就不会存在这样的现象。阅读经典,让人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看了《三体I》,我找到了“空是一种存在”。
    再次阅读《西游记》,我看到了孙悟空的谦卑;也领悟到了中国精髓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起国外传进的情商而言,简直不要再好用。
    背诵《道德经》,我发觉它是人生指南;而且它的议论方式就是:观点+论证。第一章是全书的总领,往后的每一章都在详细论述一个观点,这不就是现在英语议论文的常用格式吗?

    当下有一种很流行的学习方式,叫做碎片化学习。新媒体文也是赶上了碎片化学习的浪潮。我要承认这种学习方式有它的优势所在,但是我们不能把碎片化学习当成唯一的学习方式。

    为什么会有碎片化学习?那是因为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快到没有一整块的时间、静下来好好学习,所以“机智”的第一批外国人提出了这个概念,随后传入我国。

    越是碎片化学习,就越是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系统化学习。因为你会有这样一个心理暗示:我挤时间学习了。但是这种学习,大多数是在假装学习。

    碎片化学习的人都是怎么学习的?捧着一本经典每天见缝插针阅读五分钟吗?反正我身边的人很少这样。在他们的眼中,与其自己阅读一本厚厚的经典书,倒不如花钱买平台的听书课。我听了,就是学习过了。

    古有掩耳盗铃,今有听书学习,假装罢了。

    像听书稿之类的文章,是对经典作品的当下创作,或者说,是对经典作品的创作消耗。

    当文艺工作者(甚至是非科班出身的作者)受到市场的驱使,以大众心理为评价标准,纷纷加入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中。大众喜欢什么,解读者便从经典中挖掘出这些,艺术是否会变质?

    这也是我不爱新媒体文的一大原因:门槛越来越低,产出的作品良莠不齐,有可能对日后的文艺界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次日早起,各类公众号的推送依旧如期而至。

    不过,是按下【公众号订阅】还是拿起专业书籍,这一选择交由屏幕前的你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为什么不爱新媒体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gjjdhtx.html